大时代背景下的思政课,何以成为真正的“人生大课”?

蒲公英智库 2024-05-17 11:07:14

作者丨张凯

题图丨Unsplash

雅斯贝尔斯曾说:“教育是关乎精神与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

大思政课,作为“关乎精神与灵魂”的课堂,彰显了学校教育之于时代的根本价值,探索的是我们该如何在复杂的文明变局中“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从“思政”到“大思政”,何以为“大”?有意思、有意义、接地气、入人心的“思政课”究竟长什么样?如何进化成为真正的人生大课、社会大课和时代大课?

我们需要在大时代的背景下来重新打量——与学科教学紧密结合,链接社会与生活,善用大情怀、大格局和大视野,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让一堂堂思政课成为时代精神的风向标。

重启学生心智:从真实问题出发,把生活当“活教材”

初中阶段,是“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协调,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尤其是家庭关系比较紧张,不太愿意和家长沟通交流。学生成长的真实问题,给思政教育提供了最好的契机和重启学生心智的锚点。

从真实问题出发,北京探月学校开发了“家书万金”课程。课程包括四个阶段,学生在不同的阶段会扮演不同的角色——

阶段1:学生是“记者”,深度采访自己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听他们讲述过去年代的故事,收集各类资料和老物件,产出文字性的记录。阶段2:学生是“小历史老师”,以小组为单位,在班上进行名为“年代秀”的展示中,讲述那个年代的故事。展示环节还可以设置成“剧本杀”,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身份,且有真实的历史原型。阶段3:学生是“设计师”,在老师的支持与协助下,把收集到的资料和物品设计一本属于自己家庭的艺术书。因为每个家庭都是一本书,值得好好读。阶段4:学生是“策展人”,全班同学的课程产出成果,共同变成一个展览。

在这样一门融合了语文、历史、美术、设计、传播等多学科知识的课程中,学生深刻意识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于这个世界,每个人的故事背后都有时代和国家的印记。同时,对家族历史的梳理,又有利于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解决自己的成长问题。

教学的本质是连接,如果没有与学生的深度连接,思政课就无法更好地体现育人的效果。生活是最好的教科书,经历是最深刻的教育。新时代的“大思政”,就是要向生活打开,和学生的生活高度关联,从而激发学生的意义建构。

靠近伟大的灵魂:思政课也需要大情境、大任务

在文明的长河中,那些伟大的心灵如同璀璨星辰照耀着人类前行的旅程。思政教育的价值,就在于将其化作照亮学生前路的灯塔,变为能接得住、能提着它行走的灯笼。

如何让现在的学生去靠近这些伟大的灵魂?清华附小的做法是,每年选择一个榜样人物作为年度主题人物,比如孔子、鲁迅、苏轼、朱自清、李白、杜甫、中国航天人等。然后在一年的时间里,带领学生通过主题课程群、跨学科综合实践活动等,对榜样人物进行深度学习。

以杜甫“心系家邦”课程群为例。低学段侧重基础型任务群,包括杜甫成语、DIY叶画、诗九宫格、名片制作等;中学段侧重发展型任务群,包括诗词大会、游览路线图、诗配画、重要场景戏剧创作、生平档案制作等;高学段侧重跨学科学习任务群,包括文创作品、戏剧微课堂等。

再如“致敬中国航天人”主题课程群,学生阅读航天系列读本,参与书中人物大游行,动手制作航天器;听航天工作者的讲座、与航天科学家面对面交流、临摹109 位航天人的画像。在一系列课程中,学生寻找航天人背后的秘密,感悟中国航天梦想和奋斗的力量。

清华附小隔一年选一个古代、隔一年一个现代的成志榜样人物,从特定时空到关键事件,在一系列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中,学生去靠近这些伟大的灵魂,照亮成长的完整心灵世界。

如果没有情境,思政课就不能“活起来”,思政学科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容易显得生硬。核心素养背景下,“大思政”也需要与之相适配的“大单元”“大情境”“大任务”,由“境”生“情”,浇花浇根,育人育心。

感应时代脉搏:将社会热点转化为课程资源

当下的学生作为互联网原住民,信息感知的范围更广、视野更加开阔,独立价值判断的倾向更加明显。

基于新的教育场景,“大思政”需要将时代脉搏与教育现场进行链接,吸收互联网的教育教学资源,关注互联网上的热门事件,及时呼应学生困惑的热点话题,并将这些素材准确结合到思政课相关单元内容的教学过程之中。

在重庆谢家湾学校,学校及时把时事、热点作为鲜活的案例和教育资源引入课堂,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因为学生不能低头只盯着课本,还要抬头看世界。

比如,学校连续十二年开展“跟着希娅校长看两会”主题系列活动,包括“两会知识知多少”主题班会、“两会知识大闯关”比赛、主题升旗仪式、“朵朵聊两会”主题广播、“朵朵微访谈”主题活动、“跟着希娅校长看两会” 专题实践活动等。

在这样的浸润下,学生会在“课前三分钟”环节主动谈论俄乌冲突,思考为什么会发生俄乌冲突;提出问题后,他们自己搜集资料,分析提炼,再分享思考结果,互相点评。“东航事件”发生时,老师第一时间带着学生们展开关于生命、关于意外的讨论。孩子们在深受触动的同时,诸多基本知识、情感、思辩甚至人生思考,也都融入了真实学习中。

所谓课程思政,意味着一切有积极影响、具有教育价值的现实素材和鲜活案例都能成为课程资源,历史长河、时代大潮、全球风云、社会万象中的具体案例都可以转化为鲜活的教学素材。大思政需要聚焦大主题、大教材,助力学生关心社会、关注当下,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

植入高级感与宏大感:放大学校日常的教育价值

“大思政”既包括显性教育,也包括隐性教育。“大思政”应该扎根日常教育教学的土壤,让每一种日常行为、每一次活动都能发挥溢出效应,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

怎样才能放大学校日常的教育价值?深圳龙华区外国语学校有一个关键动作:通过短视频,植入高级感与宏大感。

学校产出了多部宏大、高级、有格调的短视频(MV),包括宣传片、新学期概念片、学校社团活动展演、师生样态展示等,由教师策划组织拍摄,师生共同创作解说词、歌词,让思政教育弹奏“育人乐章”。每逢重要节点,学校还会精心制作极具高级感的党建视频,营造势能。

比如,教师节MV《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是献给教师的青春之歌,教师们唱道:“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间教室,放飞的是希望,守巢的总是你。”

学生MV《我喜欢》,唱道:“我喜欢白天装满好奇的课堂,我喜欢有趣的作业和皱眉的同学,我喜欢谈笑声飞上西边的天空。”

校园民歌节展演短片,学生唱道:“这是我们的时代,谁都有机会出彩。”

以自媒体为支点,一个个高品质、高审美的视频,让学校每一份精彩都能被看见,让每一种日常行为、每一次活动产生更大的教育价值。

新时代的“大思政”,善用大情怀,陶冶大情操,养正精神,给师生的成长引流“能量”。这样,便能以堂堂正正的大气,放大教育的价值。

深刻的具身体验:于润物无声中滋养家国情怀

行为源于认知,认知源于体验,体验是最好的思政教育。教育戏剧,则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一种深刻体验的路径。

重庆德普外国语学校每年都会在大剧院公演一部学生大戏,作为课程教学的作业成果。话剧长达三个小时,近5万字的台词,演职人员接近50人,学生覆盖小学、初中、高中三个学部。

而话剧台本的甄选,背后是对教育价值的考量。比如,《德龄与慈禧》浓缩了近代中国的矛盾与冲突,《四世同堂》体验着大时代下小人物的家国情愫。

学生自主竞聘角色,牵头负责道具管理、演员服装挑选,甚至是剧组的盒饭。为了演好自己的角色,学生会去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了解不同人物在当时那个时代的不同视角,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在融入角色的过程中走进那段历史。

在创、演、研、思的过程中,学生们付出了极大的努力和心血:5万字的台词,利用课余时间背到形成肌肉记忆;众多没有台词的小演员在排练中频繁跪下、起立,膝盖出现瘀青……学生全身心感受、体验,最终克服种种困境,交出满意的答卷。

于是,年度学生话剧展演变成了一堂思想共振、润物无声的思政大课——学生以他人的身份重新活 一次,跳出自身局限性,学会面对问题、感受生活、与他人共鸣,以更客观的角度观察世界。戏剧塑形,思政润心,家国情怀与民族大爱变得真实而炽热,激励和感召着台上台下每一个学生。

思政融合美育:让启智润心成为一趟“美的旅程”

“养育一个孩子,需要一座村庄。”大思政也需要打开学校围墙,走到附近,走到社会。

张家港实验小学曾发起一门叫做“知还·去24个乡村”的年度大课程。所谓知还,是对具象的村庄、故乡风物习俗的知还,更是对值得我们守护的精神故乡的知还。

课程以“节气的表情、村庄的性格、儿童的天性”为核心探索方向,用一年时间带领学生走进张家港的24个村庄。以“美的故事”为思政课的线索,在24个节气里研究144个美学课题,寻找节气本身的自然之美、村庄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非遗之美、劳动之美……

从教室到村庄,学生在大自然中、在社区生活中,体验到有别于校园内的生活,陶冶情操的同时又能增长课外知识。深度参与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研究中,一座城市的故事变成思政的资源,播撒下“美”的种子。

新时代,以“美学”为线索的思政育人方式变革悄然开新,走向全景式育人。高美感的“大思政”能够提高精神空间的容量,开启价值自明的广阔领域。美的本质是唤醒心灵,美育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塑造学生精神长相的重要手段。思政融合美育,便让启智润心变成了一趟“美的旅程”。

责编丨张凯

美编丨张天禹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