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哈尔滨夫妇收养日本孤儿40年,离世前想见一面,男子:不见

东升在说一说 2024-11-24 02:49:16

2005年冬,哈尔滨的天气寒冷刺骨。87岁的李秀荣卧病在床,目光空洞,嘴里不断念叨着“连栋”这个名字。

这个让她牵肠挂肚大半辈子的孩子,现在却在遥远的日本,连最后一面也不愿意再见。

谁能想到呢,当年那个在废品堆里被冻得昏迷的小男孩,如今已经在日本过上了舒适的生活,改名叫野板祥三。

然而,他却忘记了是谁在他最困难的岁月里,无视外界的非议和排斥,把他从生死线上救回来并抚养他成人的。

李秀荣的妹妹实在看不下去姐姐这样,她费尽心思终于联系上了远在日本的赵连栋。大家都以为他得知养母病重的消息,至少该回来看一眼。

可谁知道,电话那头却传来一句冷冰冰的"我不去,我不见"。

这样就完了?40年的养育之恩,却换来这么一句话?

李秀荣听到这个消息时,默默地流泪躺在病床上。

有时候真的很讽刺,李秀荣夫妇当年跨越了民族仇恨收养了日本孤儿,结果却换来了比仇恨更伤人的东西——被养子的无情抛弃。

这个故事并没有惊心动魄的情节,只有一个普通老人对养子最后的深切思念。然而,正是这种普通,才更能打动人心。当年付出所有,最后却连一句"谢谢"都没有收到,甚至连最后一面也没能见到。

四十年,虽然漫长,但在人生长河中却是微不足道,足以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却始终无法换来他对自己"好"的一句回答。这大概就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吧。

有人认为这是民族隔阂的表现,但真的是这样吗?或者是说,某些人天生就是辜负别人真心的人?

时光倒流至1945年8月15日,这一天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这一消息在哈尔滨引起了巨大的轰动,整个城市都陷入了欢庆的海洋。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在这欢庆的日子里,一个改变三个人命运的相遇正在悄然发生。

有一天,李秀荣和丈夫赵凤祥像往常一样,推着板车出门捡废品。虽然他们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们相互扶持,一直期盼着能攒些钱过个好年。

冬天的哈尔滨,天气寒冷至极,刺骨的寒风让他们不得不裹上单薄的衣服,在街巷间艰难穿行。

"老赵,那边看起来有废品!"李秀荣视力好,看到了在小巷子里的一堆废品。但她走过去并准备收拾时,突然愣住了——那堆废品里竟然躺着一个孩子,全身冷冰冰的,耳朵和脸都冻伤了。

这是一个多么艰难的抉择啊。当李秀荣发现这个孩子说着日语时,她的心揪了起来。那个年代,日本人让谁都恨之入骨,但当他们看到眼前这个瑟瑟发抖的小生命时,李秀荣和赵凤祥对视了一眼,还是决定将孩子抱回家。

李秀荣给孩子取名为赵连栋,声音有些颤抖。她解开自己的围巾给孩子围上,然后又熬了一锅热粥。

看着孩子一勺一勺地喝下药,李秀荣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

然而,善良的选择往往并非一帆风顺。夫妻俩不得不将孩子关在屋里,以防被邻居发现。他们开始教导赵连栋说中国话,尽管语言不通,但通过比划、手势等方式,他们也逐渐取得了进展。

"这孩子真聪明,这么快就学会说'爸爸妈妈'了。"赵凤祥满脸欣慰地看着儿子。然而,他们并不知道,更大的考验在等待着他们。

那时候,收养日本孤儿需要多大的勇气和胸怀?因为在那个时候的东北,几乎每家每户都受过日本人不同程度的伤害。

然而,李秀荣夫妇选择了放下仇恨,展现出人性的温暖。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尽管生活艰苦,但他们却从未亏待过赵连栋。他们省吃俭用,只为了让他能多吃一口饱饭,多穿一件暖衣。

他们把赵连栋视如己出,疼爱有加。

这就是中国式养育的质朴,不追求任何回报,只希望能够给予付出;不期待他们的感恩,只祈祷他们能平安成长。

李秀荣夫妇善良的行为被邻居们揭发了出来,一群愤怒的邻居来到门口,打算把赵连栋赶走。

邻居们怒吼着,声震如雷:“那是个祸害!快把日本孩子赶出去!”

混乱中,有人推搡了一下,当时已经怀孕的李秀荣重重地摔在地上,身上流下了鲜血。更令人痛心的是,她腹中还未出世的孩子也在这场意外中不幸离世。

即使如此,李秀荣也没有放弃赵连栋。

为了躲避流言蜚语,李秀荣一家三口搬到了河北吴桥的老家。他们原本以为可以在这里轻松一些,没想到李秀荣的叔叔们知道这件事后,也都与他们断绝了来往。

这家的亲戚就这么排斥他们一家人。

赵凤祥心疼妻子,白天干农活,晚上还要去做零工,身体已经疲惫不堪,每况愈下。

"连栋,你要好好读书,争取好好的……"这是赵凤祥最后留下的遗言,他的离去让李秀荣既心痛又无助。

尽管如此,她知道自己不能倒下,她需要继续抚养赵连栋长大成人。

白天,她在田里辛勤劳作;晚上,她在昏暗的油灯下教育赵连栋学习。虽然日子过得清贫,但看着孩子日渐长大、逐渐懂事,李秀荣觉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赵连栋没有辜负养母的期望,成功毕业后找到了一份稳定的工作。当他牵着新娘的手走进婚礼现场时,李秀荣脸上的皱纹都笑开了花:“这孩子,终于成家了。

看着儿子幸福的模样,李秀荣感到自己的人生已经没有遗憾。她并不期望儿子能够多孝顺自己,只是希望他能够过得幸福。

然而,她怎么也没想到,儿子成家后,心里却装着另一个“家”。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养育之恩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背叛和背弃的伤害将如利刃刺骨。李秀荣付出了40年的母爱,却换来了养子的冷若冰霜。

那个曾经在她怀里撒娇的小男孩,那个叫她"妈妈"的孩子,现在竟然连最后一面都不愿意见她。

人们常常说,久病床前无孝子。但是,李秀荣要的又何止是一个孝子呢?她只是希望,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能再次看到那个自己用尽全力去守护的孩子。

结婚后的赵连栋生活虽然安稳,但内心深处总有一份无法消解的情感。那就是对亲生父母的思念,这份思念如同涓涓细流,缓缓地汇聚成一条寻根的河流。

"妈,我想去找我的亲生父母。" 1992年,赵连栋说出这句话时,李秀荣心头一紧。她早知道这天会来,没想到会这么突然。

李秀荣的心被这决定扎得像刀割一样。但她还是忍住了心痛,对那人点头,说:"去吧,但是别忘了回来看看我。"

这句话实在是太辛酸了,辛辛苦苦养育了几十年的孩子,到头来却还是要回到别人的怀抱里去。

赵连栋第一次去日本寻找亲人,一个月过去了,依然没有找到任何线索。他感到十分失落,回到了养母身边。李秀荣看到儿子失魂落魄的样子,她主动提出帮他打听消息,甚至还向别人寻求帮助。

经过一年的不懈努力,赵连栋终于找到了自己的亲生父亲。得知这一消息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然而此时的李秀荣,却只能强颜欢笑。

1994年,赵连栋决定带着妻儿归化日本。临行前,他对李秀荣许诺:“妈,我会好好报答你的养育之恩。”

“说这话时,他已经成为了野板祥三。”

李秀荣紧紧握住儿子的手,眼中泪水在打转,她说:“一定要记得常回家看看。”她深知此一别,下次相见就不知何年何月了。

然而,让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次见面竟然成了母子俩最后一次相见。

自从儿子失踪后,李秀荣的生活只剩下等待。她经常坐在门口,看着来来往往的路人,期待能在其中看到儿子的身影。

然而,那个曾经承诺会报答的儿子,却像是消失在了人间一般。

养育之恩终究败给了血脉的牵引。那个被李秀荣从死亡边缘救回来的孩子,那个曾说过“永远记得养育之恩”的儿子,找到亲生父母后,就把四十年的母爱抛在了脑后。

这或许就是最讽刺的一面:要不是李秀荣夫妇当年的救命之恩,野板祥三怎么可能有机会找到自己的亲生父母?然而,人世间的事情就是如此,恩情这种东西,记住的人会铭记一生,忘记的人,可能一个转身就将其抛诸脑后。

人性中的爱与无情,如同阴阳两面。许多时候,我们会因为身边的亲情、友情或爱情而深深感动,感叹世间有爱。然而,生活中也不乏无情的人,他们为了一己之私,伤害他人,让人心寒。

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可以让人变得更加善良和勇敢。当我们看到身边的人遇到困难时,愿意伸出援手,给予帮助,这就是爱的力量。

而无情,则是人性中黑暗的一面,它会让人变得自私和冷漠。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积极地追求爱,传递爱,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无情的人,保持警惕,避免受到伤害。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把握好人性,成为一个更加善良和勇敢的人。

40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它足以让一个婴儿长大成人,也足以让一个人彻底改变。李秀荣和赵凤祥夫妇用大爱跨越了民族的仇恨,但他们最终却败给了养子的无情。

从1945年的寒冬到2005年的病榻之上,李秀荣的一生都在讲述着一个令人心痛的故事。她和丈夫在周围人的反对声中,毅然收养了一个日本孤儿,同时失去了自己的亲生骨肉,与亲戚断绝了往来。

他们含辛茹苦地将他抚养长大,却换来的是他冷漠的回应:“我不去,我不见”。

人们经常提到养儿防老这个说法,但对李秀荣而言,她并非为了追求这个目的。她只是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再次看到她用尽全力保护的孩子。

然而,这个小小的心愿,却成为了她此生最大的遗憾。

或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民族之间的隔阂。但真实情况是否如此呢?在那个时代,李秀荣夫妇仍旧能够超越民族仇恨,救助一个日本孤儿。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善良和无情之间往往只有一念之差。有的人可以为毫不相识的人倾尽所有,而有的人却可以对养育自己的人无动于衷。

这大概就是人性最真实的写照:无论胸怀多么宽广,也无法填补一颗冷漠的心。

人性是一面镜子,能照出我们内心最真实的模样。这个故事展现了大爱无疆与无情至极的两面,让人痛心。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