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4S店还是汽车行业的“金山”,买车、修车、保养,各个环节都让它们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最近几年间,这个情况却逆转了: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约有2540家4S店倒闭,超过七成的门店处于亏损状态。
更令人意外的是,这一数字还在不断攀升。曾经辉煌的庞大集团、永奥集团等老牌经销商,如今不是破产就是退市,行业内的“关门潮”愈演愈烈。为什么曾经“暴利”的4s 店,现在突然不行了呢?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大家好,我是乌鸦君,今天用3分钟的时间跟大家聊聊这件事。01 4s 店是怎么走向兴盛的?提到这些问题,肯定得先聊聊它们是如何走向辉煌的。毕竟,曾经的4S店可不是如今这副光景…譬如,1999年3月26日,广州本田第一店开业时,时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广州市委书记黄华华和日本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社长吉野浩行,竟然亲自到场为其剪彩祝贺。放在今天,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场景——毕竟,它只是一个4S店,真的有必要这么隆重吗?但放在那个时间节点来看,4s 店的确有着“无冕之王”的地位。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此之前,汽车销售还非常零散:各省市级的物资公司、机电公司、汽贸公司都能卖车,行业内鱼龙混杂,服务标准参差不齐。为了终结这种现象,提高服务标准,4s 店便应运而生了。别看现在它们被骂得厉害,,起初的理念其实非常好…毕竟“4s”这个词不是乱取的,它指的是销售(Sales)、零配件(Spare Parts)、售后服务(Service)和信息反馈(Survey)都做到最好。说白了就是一条龙服务,要在各个环节,都给用户最好的体验。正因为如此,4S店几乎成了汽车厂商的“代言人”,它们不仅要卖车,还要维护厂商的品牌形象。听上去挺美好的,怎么后来却“骂声不断”了呢?02 为什么现在4s 店没口碑了?说到这儿,可能你也会好奇——既然4S店的起点这么高,为什么如今的口碑却一落千丈了?其实,这种情况不是一夜之间发生的,而是逐渐积累的结果。说白了,4S店早年确实在规范市场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让它们逐渐形成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比如在价格上,虽然有厂家指导价,但由于4S店的“地区垄断权”,几乎很少有人能按指导价购车。以上世纪90年代末到2000年代初为例,很多4S店的加价幅度能达到10%-15%,而一些热门车型甚至被炒高了20%以上。而这个现象,到了2024年都依旧存在,年初海口某雷克萨斯4S店“涉嫌加价10万元”还上了热搜。然而,问题不仅仅出在买车环节,售后服务更是“重灾区”。以2007年为例,国内4S店的售后毛利率高达50%以上,而欧美市场的汽车经销商毛利率则普遍低于30%。这种巨大的差距,让不少消费者感到自己被“坑”了。除此之外,保险和贷款的捆绑销售也是个顽疾。许多4S店通过不透明的金融服务来增加利润,甚至有些时候出现了“全款买车反而不卖”的情况,这样的离谱操作让消费者心生不满。这些问题长期积累,直接导致4S店的口碑逐渐下滑,变成了如今的“投诉重灾区”。当然,这也不能全怪4S店。汽车厂家对4S店的默许,加上不合理的库存指标和畸形的配货政策,也在某种程度上逼迫4S店走上了这条路。03 为什么现在却不行了呢?要说为什么现在的4S店突然不行了,答案其实不复杂。归根结底,是市场变了,但4S店没变,甚至说,它们还在用“过去的老套路”,应对今天的新问题。譬如,过去4S店能“独霸一方”,靠的是信息不对称和垄断,但如今时代不同了。现在的消费者动动手指,就能在网上比对各种车型、配置和价格,4s 店想宰客真的很难了。而且,市场格局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大火的新能源车,基本都用的是直营模式,直接绕过了4S店,消费者从线上到线下都能获得统一的价格和服务。这种模式可比4S店的那套加价、拖延交付的做法受欢迎得多。自然,4S店失去了往日的优势。更不容忽视的,价格战对传统经销模式的冲击太大了。毕竟,别人是根据市场情况,灵活去定价——但4s 店不同,它是先买了货才开始销售的。价格战一开打,4S店就进退两难:不卖车,库存越压越多;卖车,价格压得太低,也是在亏损。更要命的是,厂家还在不断施加压力,强行要求4S店完成库存指标,不达标还要面临惩罚。如此一来,4S店的日子自然越来越难。
总而言之,4S店的逐步没落不是一个商业故事,而是无数消费者的真实感受。每一次被加价、捆绑销售或售后服务上的糟糕体验,最终都累积成了今天的局面。对此,你认同吗?
车子不是全国联保吗?合同写一清二楚,我在四川那边4S买的车,首检首保都是那边联系我,我问清楚全国联保,是不是在我们这边4S也行,对方回答很清楚,全国4S都可以,好了,首检在我们这边4S做了,然后问电池终身质保多少钱,我们这边4S说:车不是在他那里买的,没办法让我买这个,我就打给四川那边,那边说可以,但是我这边一口咬定不行,下一步我就打12315去!这就是4S[并不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