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命名和分类的确存在差异,中医病脉的认识发展

言身的记事本 2024-09-25 15:51:25

“谢老师,我最近一直在复习脉象的相关内容,但总觉得有些脉象分不清楚。您能再给我讲解一下病理脉象的分类和主要特征吗?”小王一边说,一边准备好纸笔,目光专注地看向谢老师。

谢老师微微一笑,点了点头,眼中透出一丝欣慰。“小王,学习脉学需要耐心。你问的很好,脉象的变化是疾病反映在人体内外的一个重要线索,我们称之为‘病脉’。首先,‘病脉’的定义是,除正常生理变化范围及个体生理特异变化之外的脉象,均为病脉。”

小王赶紧低头记下谢老师的每一句话,笔尖在纸上迅速滑动,发出轻微的沙沙声。

《黄帝内经》里记载了20多种脉象

“我们知道,”谢老师继续说道,语气温和,“《黄帝内经》里记载了20多种脉象,比如浮、沉、弦、钩等。虽然当时的分类比较简要,但为后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后来,《伤寒杂病论》记载了26种脉象,《脉经》分为24种,而《景岳全书》只分为16种。”

小王听得聚精会神,不时微微点头,神色认真。他的眉头轻轻皱起,显然是在思索老师所说的每一个细节。

谢老师注意到小王的表情,停顿了一下,柔声问道:“小王,你在想什么?”

小王抬起头,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笑:“老师,您讲了这么多脉象的分类,但我有点困惑,为什么这些医家们的分类会有这么多不同呢?难道脉象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吗?”

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命名和分类的确存在差异

谢老师听到小王的问题,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笑容:“你问得很有道理。其实,历代医家对脉象的命名和分类的确存在差异,主要是因为他们的个人临证经验和对脉象的体会不同。比如,有的医家擅长察脉位,有的则更注重脉力的变化。”

小王点了点头,迅速在笔记本上写下:“不同医家脉象分类的差异——源于个人经验和体会。”

脉位、至数、脉长、脉力、脉宽、脉律、流利度和紧张度这八个要素

谢老师见小王这么认真,心中欣慰,又继续解释道:“其实,尽管分类有所不同,但不管是浮脉、沉脉,还是弦脉、细脉,它们的特征变化都离不开脉位、至数、脉长、脉力、脉宽、脉律、流利度和紧张度这八个要素。诊察中,只有通过仔细体察这些脉象的主要特征,才能正确判断病位、病性,甚至邪正的盛衰。”

谢老师说完,微微停顿了一下,看着小王笔尖不停记录的身影,轻轻叹了口气,语气变得更柔和:“学中医不易,特别是脉诊。你现在明白了这些脉象背后的基本原理,但临床上,你需要的远不止这些分类,更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

小王一边认真做着笔记,一边抬头听着,眉头轻皱,眼中充满了疑惑与求知的光芒。他抿了抿嘴唇,放下笔,问道:“谢老师,那浮脉和沉脉,它们之间的区别是什么?怎么才能准确区分呢?”

谢老师笑了笑,眼神中满是温和与耐心:“浮脉,顾名思义,就是脉象浮于表面,轻轻一按就能感觉到,随着按压的深度,脉象反而减弱。通常来说,浮脉多见于外感表证,像是风寒或风热的病邪影响到表层。而沉脉则正好相反,只有按到较深的地方才能感受到脉象,这一般反映了病邪在体内深处,常见于里证。”

谢老师的声音温和,却透着深邃的智慧。他伸出手,示意小王上前来。“小王,伸出手,我帮你感觉一下。”

小王立刻把手臂轻轻地递了过去。谢老师双手轻柔地搭在小王的腕上,神情专注。他的动作极其细腻,手指缓缓游走在不同的脉位上,仿佛在与小王的气息交流。

“你感觉到了吗?”谢老师温和地问道。

小王闭上眼睛,集中精神去感受谢老师手指的力量与节奏。他轻轻点头,低声说道:“是的,我能感觉到,老师,您按得很轻时,我的脉搏很清晰,但按重一些,脉象就慢慢消失了。”

“这就是浮脉。”谢老师满意地点点头,把小王的手放下。“感知脉象时,心神要合一,手指要像羽毛一样敏感。你要记住,脉诊不是仅仅靠力气,而是要靠心和手的结合。”

小王微微颔首,深深地将老师的教诲记在心中。他的笔尖飞快地在纸上记录:“浮脉——脉象轻按即显,外感表证;沉脉——脉象深按才显,里证。”

谢老师看着小王的笔记,满意地笑了笑,继续说道:“脉诊讲究辨别不同的病症时,脉象并不是孤立的,常常需要和其他的脉象结合起来看。例如,浮脉和数脉相兼,多见于风热病邪;而浮脉与缓脉相兼,多见于风寒表证。”

小王听得愈发认真,感受到脉学的深奥,他不禁抬起头,感叹道:“谢老师,原来脉诊之术包含了这么多的智慧啊!”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