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全球排得上号,且名列前茅的重大医疗问题,糖尿病占有一席之地。临床上把糖尿病分为2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以2型病症更常见、危害更大、医疗负担更重。
无论哪一种糖尿病证型,都是降糖唯一的激素——胰岛素出现问题,要么是胰岛素分泌不足,要么是胰岛素抵抗。
1、胰岛素分泌不足的病根是β细胞先天缺陷,血糖没法搬运,大量充斥身体,引起血糖升高。这就是1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2、胰岛素抵抗的核心问题是身体细胞在与胰岛素的“交友配对”中,自动拒绝胰岛素的体贴,引起血糖升高,这就是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由于2型糖尿病数量占了患者总数90%左右,所以现有的降糖药大部分是围绕2型糖尿病开发的,根据作用机制和靶点不同,有双胍类、磺脲类、噻唑烷二酮类、α-糖苷酶抑制剂等等,有长效药和短效药、单药和复方制剂等区别,林林总总有上百种药物之多。
从2006年开始,新一代降糖药DPP-4抑制剂投入临床,该类型药物应用于2型糖尿病群体的临床效果,得到医生和患者高度评价,药物作用机理大致是:
肠道是胰岛素分泌的主阵地之一,长期分泌两种多肽,一种是“胰高血糖素样肽-1”,一种是“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这两种多肽对降糖有重要作用。
但肠道同时还分泌一种叫“二肽基肽酶4”的酶类,简称DPP-4,它会水解两种多肽,不利于降糖控糖。所以,科学家专门研发了DPP-4抑制剂,让患者胃部排空时间延长,这就是临床赫赫有名的“格列汀”类口服降糖药,被称为“降糖护卫”。
格列汀类降糖药,凭借患者适应性广、降糖功效强劲、安全系数较高等优势,近二十年来一直位居降糖药销量领先地位。
不过,截至2024年一季度,在我国上市的多种格列汀原研药,均为跨国药企生产,药物核心分子结构被设置多重版权保护。这些年来,牢牢把握格列汀药物的研发权、定价权,国内患者使用需花不少钱,也让一批格列汀原研药成为跨国药企的“摇钱树”。
为了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我国药企从2012年前后开始布局,潜心研发具有完全知识产权的DPP-4抑制剂,2015年形成候选化合物HSK7653,从2016年至2022年,完成系列药动力学和临床试验研究,2024年6月,自主研发的降糖新药获我国药监部门批准上市。
该药物叫“考格列汀”,商品名“倍长平”,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该药物的上市,在业界和患者当中引起大量关注。
考格列汀广受关注的原因,不仅是该药上市打破了跨国药企对格列汀原研药的垄断,不仅是国内药企掌握了核心研发密码,不仅意味着下一步会陆续形成新的国产DPP-4抑制剂上市热潮,更主要的是,该药是全球首创的超长效口服降糖药,两周仅需用药1次。
考格列汀不仅有格列汀类药物的共性:保护胰岛、有效降糖、低血糖风险低、对患者体重影响低,而且可成为患者单药一线用药、联合用药的优先方案。
考格列汀有4个突出优势:
1、药物半衰期超长。我国此前上市的格列汀类原研药,均为“日制剂”,每天服用一次,半衰期在12小时上下。尚未在我国上市的日本原研药“曲格列汀”,是“周制剂”,每周吃一次。
考格列汀在药物半衰期上拿出了优异成绩,历经3期临床试验均证实,单次服用考格列汀10mg,半衰期高达131.5小时,吃一次可控糖两周时间,对患者服药依从性有重大利好。
2、抑制DPP-4活性更持久。DPP-4活性抑制是格列汀类药物研发的初衷和优势,也是所有DPP-4抑制剂争夺的得分点。
在考格列汀数年的临床试验期,给药剂量10mg、25mg、50mg的临床试验均表明,即使每两周用药1次,DPP-4抑制率仍超过80%以上,效果与日制剂不相上下。
3、对心、肾、眼均有明显保护作用。糖尿病患者最担心的就是一边吃药,一边控制不好并发症,以心衰、肾损伤、眼睛变坏为重点症状。
临床试验表明,考格列汀是3个器官的“保护伞”:
一是具有血管内皮保护作用,增强左心室射血分数,预防心肌纤维化,达到保护心脏目的;
二是药物在抑制高血糖同时,提高肌酐清除率,减少尿蛋白,减缓肾小球硬化和肾小管损伤,达到保护肾脏目的;
三是用药控制血糖平稳后,能缓解视网膜细胞凋亡,减少视网膜炎症,促进眼底系列血管流量恢复正常。
这些试验数据表明,考格列汀护心、护肾、护眼。
4、用药安全系数较高。临床试验表明有3个优势:对CYP酶的主要亚型无影响,该酶类是药物出现异常反应的“提示剂”;与目前市场上主流的他汀类药物联用,无需调整剂量。肝肾功能不全患者使用,没有发现药物暴露风险,无需调整用药剂量。
凭借这些较大的用药优势、安全系数,考格列汀获批上市,成为全球首创的超长效降糖药,成为国药之光。如果在上市后,能及时纳入医保,将成为国内2型糖尿病患者的降糖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