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中战役是人民解放军在苏中展开的一场重要战役,此役在海安一带展开,七场战斗,连战连捷,史称苏中七战七捷。
第一场战斗是攻击泰兴、宣家堡,粟裕率领的华野指挥部于1946年7月10日24时,发出了《华中野战军关于攻击泰兴、宣家堡之敌的作战命令》,吹响了苏中战役的号角,也由此揭开了伟大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序幕。
这个在7月10日深夜零时发布的作战命令,清楚地标注了命令发布地点:景家庄。其时粟裕率领的华野指挥部就在现海安境内,这个命令发布的位置,实际上也间接标明了华野指挥部的位置所在。那么这个景家庄,具体在海安的哪个位置呢?
既然都标明了景家庄,那一定就是在海安的景家庄了,还有什么可以怀疑的呢?提出疑问的原因是当时海安境内不止一个景家庄,大大小小算起来,可能差不多有十几个,比较有名的有六个,分别是曲塘景家庄、孙庄景家庄(又称南景家庄)、青萍景家庄(与孙庄景家庄分列南北,俗称北景庄)、章郭景家庄、沙岗景家庄以及海安东乡景家庄。
曲塘景家庄,早在清嘉庆年间被人一把大火烧得精光,庄民逃往东乡,创建了东乡景家庄,此地只空留景家庄的地名,并没有村民居住。而沙岗景家庄和章郭景家庄无论从地理条件,还是敌我军事态势看,都不具备我华野指挥部驻设和大规模驻扎军队的条件。华野指挥部最有可能的驻扎地点,只能是交通条件和军事位置相对较好的南北景家庄和东乡景家庄。这两个景家庄一个在海安镇西南,一个在海安镇东南。
镇西南的景家庄分南北两个,在《泰州志(光绪)》疆域篇州府以东的村庄里标为“南北景家庄”,可见这是两个位列南北的同名村庄。而在《海安考古录》里面这两个村庄记载为“南北景庄”,书中的疆域图画中,也清楚地标绘了南北景家庄的位置,两村紧靠,位呈南北,在上官运盐河之南。
两座景家庄彼此邻近,为了区分就将两座同名村庄称为南北景家庄。喊着喊着,一是图省事,二是也顺口,北景家庄就简省成了北景庄。这个简称不是现在才有的。从《海安考古录》中的南北景庄的村庄名称看,可能在一两百年前,北景家庄就被称呼为“北景庄”了。现在的北景庄是胡集街道管辖下的一个村名,而北景庄南边的南景庄,在最新的行政区划调整中,庄与夏岔合并成了夏岔村,属于孙庄街道。
据向北景庄村民了解,曾经有一段时间,北景庄中间挖了一条河,名叫兴旺河。河南的叫南景庄,河北的叫北景庄,后来两个庄子又合并为一个庄,统称北景庄。北景庄村办公室西边一条河,向东是於庄村,后与北景庄合并为一个大村,村名还是叫做北景庄。
村子的区划及名称不断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北景庄的村名在苏中战役时期就已经很通行了,不叫北景家庄,更不叫景家庄。因此,如果有文献能够证明当时作战命令发出地点是北景庄,基本就可以确实苏中战役开始的时候,华野指挥部就在青萍港(今属胡集街道)的北景庄了。但是,无论是苏中七战七捷的有关历史资料、《胡集镇志》,还是当地村民的回忆,都没有提及1946年7月,我解放大军在此驻扎,更不要说华野指挥部在此指挥作战了。
如果北景庄不是华野指挥部驻地,那么粟裕将军率领的华野指挥部只能是海安东乡的景家庄,即《景氏族谱》中记载的“嘉庆元年始迁于海安东乡界牌墩北二里之景家庄也。”
参加了苏中战役指挥动员的管文蔚、江渭清、陈丕显、滕代远等指挥员及宣传干部吴强(《红日》作者)均在他们的回忆文章明确记载,华野指挥部是在海安景家庄,或者进一步明确位置就是在“海安东郊”,“今海安太平庄”。
滕代远:“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在海安景家庄(现名太平庄)召开了战斗动员大会,机关司政后营以上干部也都参加了。”
著名作家吴强:“作战动员会议一结束,当日(7月10日)深夜24时,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就在海安镇东郊的景家庄发出了《关于攻击泰兴、宣家堡之敌的作战命令》”。
各种信息均可确认海安东乡景家庄就是苏中七战七捷首份作战命令发布时我华野指挥部所在地。特别是后来成为著名作家的吴强,当时就在苏中战役的动员会上受命担任司仪,在粟裕做了战役动员报告后,在会议现场领呼口号,表达了坚决打赢苏中战役的决心和信心。作为亲历者,又是著名作家,他的回忆是极有说服力的。
粟裕将军以战略家的敏锐和机警,将华野指挥部设在景家庄,也是有充分考虑的,其理由至少有以下六点:
一、景家庄地处界墩,为泰县、东台县、如皋县三县交界处,属于典型的边区,系国民党政权管辖和控制最薄弱的地区,而这正是我党和人民军队最好的生存发展土壤。在国民党的行政版图上,这里属于如皋东北边缘。而在我根据地的版图上,这里是紫石县政府的噇口乡。国民党反动地方政权已经被彻底摧毁,我党领导下的基层人民民主政权已经建立,并且相当完备。
二、这里群众基础好,人民群众觉悟高,这里过去大多数地区长期都是我抗日根据地,抗战中的农抗会、青抗会、教抗会皆由东乡发起,贫苦老百姓拥护新四军,拥护共产党,积极支前。极好的群众基础有助于我们获得及时的后勤支持,也便于我军隐蔽行踪,在需要时迅猛出击给敌人以突然打击(陈丕显的著述中记载了许多感人事迹)。
三、这里具有交通优势,东临通榆公路,西傍串场河,水陆交通便捷,进退自如,北去根据地东台、盐阜很方便。与艰苦的抗日战争不同,解放战争中的人民解放军无论是装备还是规模都非昔日可比,面对装备有机械化武器的敌军,大兵团运动作战,必须充分考虑到交通状况。 后华野指挥机关于1946年9月13日北移至东台富安,从这里北上转移极其方便。
四、这里有完备高效的情报信息系统。我党领导下的本地区领导人邢白根据吉洛(姬鹏飞,第七纵队政委)的指示,已经建成了界墩、西场、李堡、掘港、平潮一线的交通线,敌人在这里的任何动静、动向都会快速及时地传送到我情报机构,保证了我决策指挥机关对敌情的准确把握,以便做出及时应对。
五、东乡景家庄庄园宏大,人口众多,能容纳司令部机关人员在此工作、生活。
据景氏族谱记载,1796年,曲塘景家庄的景友直因家中被人纵火,景氏族人从曲塘景家庄举家逃难来到海安东乡,并在此定居以后,励精图治,勤劳创业,辛苦经营。经过数代人的辛勤努力,到民国时期,景家庄已经发展成一个规模巨大,人口众多的著名村庄。整座庄园由四座庄子组成,一条不宽但很深的护庄河环绕整座庄园,庄上古木森森,绿荫葱茏。
最早建立的老庄居于最核心位置,前面三座庄子隔河分列东西,东边两座,西边一座,对老庄形成犄角拱卫之势。庄内有道路河流相通联,在遇有外来攻击时,三座庄园既可以互相策应支持,也可以在危险时方便撤退隐蔽。据老辈人介绍,庄内不仅有丰富的粮草储备,还有商铺,有诊所药房,有当时稀有的发电机、电话机。庄内的一所新式完全小学——景庄小学早在民国二年(1913年)就已创建,庄内外景氏子孙及周边村民子弟均可以在这里接受新式教育。校园内充足的校舍,能满足战时部队屯驻要求。
景家庄房屋众多,面积很大,更重要的是景家庄庄主也很开明,抗战时期就与新四军有密切接触,理解并支持我党民族解放和建立民主政府的主张。对华野部队首长入住庄内持开放欢迎态度。
六、从军事角度分析,景家庄在海安镇东,离海安镇区不过四五里,却有难得的地理优势。据苏中战役指挥者粟裕将军回忆,1946年6月中旬,国民党军已经完成了对苏中解放区的进攻部署,集结了美式装备的精锐部队共五个整编师15个旅约12万人,其进攻企图首先就是分路攻击占领如皋、泰兴、海安,巩固沿江一线阵地,预定于7月15日发起攻击。北景庄恰好位于这一攻击路线中,而东乡景家庄巧妙地避开了这一预定攻击路线,居于这一可能的战圈之外,其战略考量确实非常机智。
华野指挥部设置于东乡的景家庄,景家庄的老人们都能回忆到那时的情景。据退休老教师,景家庄后人景乃鳌的回忆及采访,小时候,他听到庄上的大人说,华野驻在庄上,那时庄上的瓦房顶上都拉出了天线。粟司令就在庄上指挥作战。完成任务,离开景家庄时,粟裕将军骑马绕庄转了一圈后,才依依不舍地走了。
景仰东(无锡市人民政府督学,退休教师)说:“粟司令当时住在我家,吃饭时有两桌人。我妈(王益娣,景鐇弟媳)告诉我,她认识楚青,而且相处得很好。”
景学普(原景庄小学校长、退休教师,102岁)说:“那时候司令部的电话线都拉在水田边,大路口还贴出了落款为管文蔚的布告。”
孙如金(原海安县人民检察院检察长、离休干部)是个离休老干部,解放战争期间,他一直在海安东乡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对这一带的情况很熟。他说,苏中战役期间,粟司令开始住在景鐇家,谭政林也在,不久黄克诚也来了。后来司令部就搬到了景伯鸣家。
胡耀邦为《苏中七战七捷》题写书名
综上可以推断,苏中战役期间,东乡景家庄就是我华野指挥部发出第一份对敌攻击命令的地方,这里就是当年华野指挥部作战命令里所标明的“景家庄”。1996年版《海安县志》对此也有明确结论:“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进攻解放区,华中野战军打响了著名的苏中战役,是役即以海安为战略中心展开。是年7月10日,华中野战军司令部关于苏中战役第一仗的作战命令即从海安东郊的景家庄发出。”
吉光主编的《海安县志》
在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昔日宏大的东乡景家庄已经了无踪迹,其故址大致就在今天的523文化主题公园南半边。笔者几年前曾经到那里探访过,仔细搜寻,隐约还能看出当年村庄的一点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