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1日,中国体育代表团正式出征巴黎残奥会。284名运动员将参加射箭、田径、羽毛球等19个大项、302个小项的角逐,这也是我国第11次派代表团参加夏季残奥会。
自1960年开始,夏季残奥会已经成功举办16届。从雅典到北京,从里约到东京,中国残奥军团一路奋勇争先,取得了连续五届蝉联奖牌榜首位的傲人成绩。不过,相较于夏奥,不少网友都有一个感受,那就是残奥会“太静悄悄了”。残奥运动员得到的关注,与他们获得的荣耀,形成了强烈反差。以上届东京残奥会为例,奖牌榜、赛程细节等信息在各大网络平台并不显眼,中国选手摘金夺银、走上最高领奖台,媒体对于他们训练及人生故事的报道也不多。为此,网友们一度喊话各大媒体和平台,请给残奥会、残奥运动员多一些关注。 或许,在一些人的观念里,残奥会的观赏性、竞技性偏弱,赛事转播和报道的商业价值也相应较低。但是,回归体育的初心,每一位走上残奥赛场的运动员,都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付出了更多的艰辛与努力,才完成了看似“平平无奇”的动作,成就了突破极限的荣光。“无臂飞鱼”郑涛为尽快掌握游泳技巧,别人每天在水里练五个小时,他就练八九个小时;打破残奥会亚洲纪录的铁饼运动员董飞霞,因下肢瘫痪需把腿部固定在铁架子上,高强度的训练让她每天磨出无数血泡;今年首战奥运的跆拳道运动员刘路东,数年如一日的训练,早已让他浑身是伤……与困境抗争,向命运宣战,朝梦想奔跑,也正是在残奥会的舞台上,我们才更清晰地看到,人,可以怎样成为自己的英雄。残奥运动员是生活的强者,是我们的骄傲,是奥运精神的生动写照,值得被看见,也应该被看见。 残奥会,让我们看到了人类与命运的坚韧搏斗,也为公众关注残障人士提供了契机。除了残奥会运动员赛场上的“高光时刻”,赛场之外的残疾人群体同样需要更多关心关注。这些年,随着社会福利政策的不断完善,无障碍环境建设持续优化,受惠范围逐渐拓展,有爱无“碍”更广泛地延伸到生活各个方面,为残障人士带来极大方便。不过,相较于硬件的完善,包容环境欠缺,工作机会不足,职业培训缺乏,也确实带来了一些现实困扰。这提醒着,全社会对残疾人的权益保障仍需加强,让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不向命运低头,不断超越自我,让我们一起关注残奥会,为中国运动员加油,倾听他们挑战“不可能”的故事。祝福他们在巅峰赛场上再创辉煌,用实力和勇气奏响胜利凯歌。 来源:北京日报 编辑:宣佳审核:张競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