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队为何很少在岩石山地作战?解构四野天津攻坚战中的队形战术

红晓岩谈古论今 2024-09-20 11:24:35

为什么大部队很少在岩石山地设伏和作战?这要先从2012年帕劳枪击事件说起。

帕劳在菲律宾的东南方、关岛的西南方,是太平洋进入东南亚和澳洲的门户之一。由200多个火山型岛屿和珊瑚岛组成,分布在南北长640公里的海面上,仅拥有约2万人口。

2012年3月底,在西太平洋岛国帕劳的海域,发生了一起海警枪击中国渔民致死的事件。当时,此事曾一度闹得沸沸扬扬,其核心焦点即在于帕劳海警当时枪击那个中国渔民,究竟是采取直击目标的方式,还是像帕劳当局宣称的那样是为流弹误伤。

后来,事件的调查结果显示,那个中国渔民确实是被流弹击中大腿而毙命的。当时,帕劳军方开枪示警,打的是渔船的发动引擎,然后弹头反弹形成了跳弹,不偏不倚地正穿进了该渔民大腿的动脉,他是因伤口的创伤面大、流血过多而不幸身亡的。这次事件,也可谓是近些年来世界上发生的一次最著名的跳弹杀人国际事件。在这场冲突中,帕劳军方射出的子弹所命中的渔船发动引擎,属于那类表面光滑而坚硬的金属壳体,并且射击的距离也很近。这种情形在军事学上讲,是最易产生有威胁力的跳弹现象的条件。跳弹,不仅指的是子弹,还包括炮弹、炸弹等一切可以产生弹片的武器弹药。在实战中,当弹头和弹片撞击到硬物的表面时,其运动的速度越大,强着角越小,跳弹的发生概率和威胁力度就越大。特别是在碰到金属、岩石以及墙壁等表面光滑坚硬的物体时,弹头弹片的物理外形、飞行轨道和射入角度都会发生迅速剧烈的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人体目标距离这些表面很近,那么跳弹打入人体所产生的空腔效应,便会远远大于规则子弹造成的杀伤效果。例如子弹,它在高速反弹偏转的状态下,常常就会造成弹头的断裂变形,进入人体之后,能够产生数倍于子弹口径的空腔效果,造成创面更大的永久性创伤以及体内的大量出血,其杀伤效果甚至都不弱于达姆弹,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炸子。

届时,弹头的冲击能量能通过金属头的变形获得最大程度的释放。进入人体后,对于柔软的内部组织来讲,它撕裂切割的力量很大,经常能造成人体内脏的大出血、严重地破坏脏器,其损伤往往都是难以医治的。在战争当中,由于坚硬物体靠近人体会产生严重的跳弹威胁,人们可以看到,当军队在山地一线大规模运动、阻击、设伏的时候,一般都会尽量避免在大片的岩石地域逗留布防,有的,也只是临时性质的行动,或者是小股运动游击的武装。这种现象,在关于中国现代战争的众多电影作品和纪录片之中,人们都不难发觉。

可以说,当年要是我军大部队密集拥挤地部署在那些岩石地貌为主的地方,遭到敌人猛烈火力的覆盖,那么大面积的流弹和炸出的石头碎片,就会对我军造成十分致命的打击。

另外,在此类地形区范围之内,大都为岩石,树木、土层都十分稀少贫瘠,故军队要想修筑有效的掩体工事也是十分困难的。通常,一支部队在山地作战,都是选择那些土石山来隐伏和筑工事。工事务必是齐人深的壕沟,并且背后不能靠近大面积的坚硬石头,一般都用掘出的厚土夯实。这些,都是为了防止敌人的子弹、弹片形成流弹跳弹、减少其杀伤力的保护措施。

在解放战争的天津战役中,林彪的四野部队攻入高楼石墙密布的天津城区,为了防止流弹的杀伤,一般突破部队前进的时候,都是排成紧凑跟进的一字长队,紧挨着墙壁快速运动,或者是在街道中央快速地通过,都与可能导致跳弹反射的建筑物保持一定的距离。

上图:四野在天津攻坚战中的队形战术。整个战役期间,各部队都没有胡乱无序在围墙硬物旁边三三两两逗留徘徊的现象,这实际上就是部队指挥员在战场上针对敌人流弹杀伤的一个切实的战术作用。由此可见,我们的林总,他那丰富的战略战术经验和领导水平,可真不是凭空吹嘘出来的,而是真的既细致又厉害。正因如此,在解放战争时期,四野打了那么多的城市攻坚战,但总的伤亡率才会做到比其他各大野战军少得多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