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邯)
秦二世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08年。
此时,反秦浪潮已经彻底汹涌,六国贵族如项羽等纷纷复辟,而草根出身的刘邦同志也早就揭竿而起了。
但是,奋六世之余烈的大秦,它的精神内核始终是骄傲的。
在秦人看来,复辟的六国不过是花架子,而亭长出身的刘邦更是不值一哂。
而且,这个时候的秦朝在军事领域还有一员威震天下的名将,也就是章邯。
章邯,这是后大秦时代的第一名将,也是秦王朝的最后一员名将。
因为六国都复国了,所以秦朝要平定叛乱,那么就要逐一的把死灰复燃的六国势力给剿平了,因此章邯立刻出兵楚国,消灭了楚国起义军首领项梁。
这个项梁,也就是项羽的叔父。
项梁是楚人的精神领袖,项梁一死,章邯认为楚国已经不足为虑,于是兵锋一转,又盯上了赵国。
章邯带兵二十万,后续来增援的秦将王离又带了二十万的兵,所以这就是四十万大军。
四十万秦军包围了赵国的巨鹿城,赵国本来还想要和秦军较量较量,于是派出了五千士卒去摸一摸秦军的战斗力,结果这五千人上了战场,被秦军杀了个全军覆没,一个人也没回来。
这么一整,秦军声势大振,六国诸侯们可以说是怕秦军怕到骨子里了。
所以,就算当时赵国向其它诸侯求援,各国诸侯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也都来了,但是他们都没有勇气和秦军在正面战场的上较量,而只敢缩在城池和堡垒里。
(项羽)
别人害怕,但是项羽不怕,因为,项羽从来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
我们一提到项羽,总是会把刘邦跟他一起对标。
刘邦是沛县亭长,他年轻的时候曾经把不少民夫送到咸阳去服徭役,回来的时候偶然碰到秦始皇巡游的车队,刘邦诚惶诚恐的伏地跪拜,说出了这么一句话:
哎,大丈夫就应该像他这样啊。
而项羽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亲眼目睹秦始皇的船队巡游,但是项羽发出的感叹和刘邦却截然不同,他说的话是:
这个人(指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
你看,项羽从小就有一股极强的反叛意识,而且很显然,他的志向和胆识不是一般的大。
项羽唯一吃亏的地方,在于他年轻的时候在文化思想和军事理论这一块学的不太扎实。
项羽小的时候,叔父项梁教他读书识字,项羽学了几天就不学了,之后项梁又教他学习兵法韬略,他也是学了几天就不耐烦了。
项梁很生气,认为自己的这个侄子不学无术,而项羽却振振有词,他说读书只能记住几个人的名字而已,没什么大用,而兵法韬略也不过尔尔,自己想要做的不是普通将领,自己要做的是万人敌,是顶天立地的大英雄。
所以,面对四十万秦军,项羽毫不畏惧,尽管他手里只有五万人,但是他还是上了战场。
结果,是项羽赢了,秦军大败。
具体过程这里就不多赘述了,但是可以分享一个细节,那就是在开战前夕,项羽把船只全部凿沉,把做饭的用的器具也全部销毁,甚至就连多余的粮食也全都抛弃,士兵们每人只让留三天的吃食。
项羽军队的身后就是波涛汹涌的漳水,船凿沉了,就代表他们没有退路,没有了退路,就只有前路,什么是前路?前路就是生路,所以想要求生只有一条路可以走,那就是消灭掉眼前的秦军。
把做饭的器具销毁了,只留三天饭,那么就表示士卒们就三天粮食可吃,当然你省着吃也许能吃一星期,但是绝对撑不了太久,所以,这一战要么获胜,要么就是战死,要么就是饿死。
这是什么意思,对项羽来说,这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意思。
(巨鹿之战)
就这样,主动把自己陷入绝境的楚军将士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拼尽全力,在这种加持之下,一个打十个那简直是不成问题,他们奋勇冲锋,一连和秦军激战了九次,终于取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读者朋友们,这巨鹿之战它不仅仅是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放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它更是秦末农民战争中的一场巨大胜利,项羽靠着他的勇敢无畏,基本上摧毁了秦军的主力,直接把整个战局都给扭转了,巨鹿之战结束之后,秦朝依然存在,但本质上已经是名存实亡了。
虽然刘邦乘机抢先一步进入了关中,先一步摘取了胜利果实,但是那场旷世战争的荣耀,你知道,我知道,项羽本人也知道,然而他想不到,仅仅五年之后,他就会落得一个山穷水尽,走投无路的地步。
汉高帝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3年十月。
秦朝灭亡之后两个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刘邦和项羽也开始了最后的角逐。
秦朝灭亡之后,项羽是西楚霸王,虽然太史公把他归类到了本纪里,但他终归不是帝王,而是天下诸侯和列国的共主。
是啊,无论是刘邦还是项羽,他们首先是一个战国人,之后才是汉朝人和楚人,在刘邦和项羽的眼里,天下属于列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是秦始皇的郡县制让他们看到了除了列国之外的另外一种存在模式,但是问题是,彼时的项羽和之后建立汉朝的刘邦都没有如秦始皇那样的魄力,刘邦是汉朝的开国皇帝,但是汉朝最开始也是郡国并行的,汉初的几代君王为了中央集权更是付出了残酷的代价。
彼时的项羽大肆分封,得利予人,虽然他在舆论上取得了优势,但却是对他自身实力的严重削弱。
所以,我们往往认为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项羽是有巨大优势而刘邦则是巨大劣势的这个想法,很有可能是错误的,当时真实的情况是,刘邦虽然是劣势的,但是项羽也不见得优势有多大。
(刘邦)
四年多的交战中,项羽和刘邦在辽阔的疆域上进行了猛烈的作战,规模一场比一场大,用兵一场比一场精彩,而在长线作战的过程中,项羽年轻时知识储备不足的缺点就暴露了出来。
刘邦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自己如果不行,那就把事情交给行的人去办,他知人善用,所以他麾下能有张良萧何那样的奇才,反观项羽,身边不仅人才不多,就算有一个足智多谋的范增,他也不愿意重用。
韩信跟了刘邦,陈平跟了刘邦,就连英布也跟刘邦混了。
甚至,刘邦这个逐渐强大的敌人,完全是项羽自己养出来的。
当年刘邦先入关中,还派兵守住了函谷关想要抗拒诸侯,本来那个时候的项羽已经打算灭掉刘邦,鸿门宴上项羽只要一声令下刘邦必死无疑,但项羽优柔寡断,往椅子上一坐迟迟不下令,结果让刘邦顺尿道跑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其实项羽从来没有把刘邦当做潜在敌人,他甚至有点看不起刘邦的意思。
但就是刘邦,这个近乎于地痞无赖的人,却最终把项羽逼上了绝路。
在遥远的公元前203年,项羽带领仅剩的十万士卒退守到了垓下,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灵璧,在这里,他即将和刘邦展开最后的战斗。
这四年来,项羽的军队屡战不胜,士卒是越来越少,后勤补给是越来越差,刘邦把项羽团团围住还不算,还让汉军们在夜里唱起楚国的歌谣。
听到家乡的歌曲,项羽不禁悲从中来,他惊讶的说,难道刘邦已经把楚国的土地和人民都征服了么,不然汉军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楚人在歌唱呢?
这一夜,士卒们丧失了斗志,他最爱的女人虞姬拔剑自刎,一般人被逼到这种程度,基本上就完了。
但是,项羽不是一般人。
当年他初出茅庐就敢直面大秦第一名将章邯,当年他不过区区几万士卒就敢和五十万秦军硬碰硬,所以即便是沦落到了这个地步,项羽仍旧很有韧性,他不愿意放弃。
所以,当夜他立刻挑选了八百多壮士组成骑兵,抛弃大部队而突围。
他一路向南而去,渡过淮河时只剩下一百多人,逃到乌江的时候更是只剩下了二十八骑。
这些曾经追随他一起打江山的江东子弟们,有饿死的,有病死的,有战死的,无数条人命,就这么倒下了。
(乌江水浪)
乌江,是长江的支流,江水滔滔,水浪翻滚,乌江亭长是项羽的人,他撑着一叶扁舟来接应项羽,劝项羽跟着自己返回江东然后图谋东山再起。
面对这唯一的生机,项羽选择了拒绝,他惨笑一声,说了这么一句话:
当年江东八千子弟随我横渡,可如今他们都死了,只有我一个人回来,纵然江东父老还愿意爱戴我尊为为王,我又有什么颜面再面对他们呢?
是啊,经历了如此巨大的,惨痛的失败的项羽,他已经没用勇气再返江东了。
他害怕江东父老问他,大王,我的儿子呢?我的丈夫呢?我的兄弟呢?我的家人呢?
随便一句质问就能问死一个普通人,何况他是当年个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呢?
这八千江东子弟,或者说不止这八千江东子弟,是项羽儿时的玩伴,是项羽宗族的亲戚,是项羽童年的好友,可他们都死了。
慈母问我项羽要儿,贤妻问我项羽要夫,小儿问我项羽要父,我项羽如何能再回得去呢?
但是,项羽不知道,江东子弟从来没有埋怨过项羽,如果项羽肯渡过乌江,他不会得到谩骂和质问,只会看到白衣素缟的江东父老们手持武器,打算追随项羽,再报杀子,杀父,杀兄之仇。
可是,就算项羽知道江东父老们会继续支持他,他又怎么忍心,把这滔天的战火,把这杀人的战争引向江东呢?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乌江前,项羽转身冲入汉军阵营,连杀数百人,怆然大笑,拔剑自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