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年,一国民党中尉被捕,却并未被枪决,只因帮戴安澜做了一件事

奇葩历史观点 2024-03-30 09:12:31
前言:

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云南人民迎来了光明,那些做尽坏事的国民党军官也将迎来最终审判。当时,一个在军官站教军官们古汉语的国民党中尉也被逮捕了起来。

见到有下级军官被拉出去枪毙,中尉觉得自己命不久矣,心里不禁哀伤起来。然而过了许久,他没有等到预料的审判的消息,却等来了劳改大队长和蔼地问他:“你会木匠吗?我们劳改大队就少木匠嘛!”

能得到如此宽待,中尉也不知为何会饶了他,思来想去,他认为这一定与戴安澜将军有关。

戴安澜以身报国

要说在国民党将领中能受到毛主席、周恩来等中共中央领导人最高评价的是哪一个,戴安澜将军必定榜上有名。然而,天妒英才,戴安澜将军赴缅作战,却带着无尽的遗憾牺牲了。

1942年,日军侵犯缅甸,自南向北分三路进击,对此态势,中国远征军第六十六军、第六军和第五军入缅配合作战。其中,第五军既要抵御正面之敌,又要策应东西两路,因而任务最为艰巨。

其实,在这之前,戴安澜所带领的部队第五军200师就已经到达云南中缅边境,一边训练一边待命。

在这里,戴安澜与家人度过了一段无比欢乐的时光,但也是最后一段幸福时光。戴安澜的长子戴覆东回忆:“父亲走的那天早晨,我们全家人去送他。他坐在车里,还朝我们招了招手,可从此他就离开了我们。”

200师作为入缅的先锋部队,肩上的任务极其重要,蒋介石曾亲赴缅甸北部召戴安澜交谈。

蒋介石要求200师一定要为远征军开一个好头,这样才能为后续部队的进入提供安全的行动环境,因此首先要攻打的腊戍、平蛮纳和同古。

然而,即便是蒋介石如此重视,戴安澜仍旧心事重重,因为此时中国远征军已经失去了作战先机和布防时间,再加上缅甸和英国的渊源、日本的从中作梗,缅甸民众对中国远征军采取敌视态度,军队行军十分困难,想要有个好开头简直难上加难。

可戴安澜的忧虑并没有被最高层所重视,他也只能做好了殉国的准备。

1942年,3月18日,戴安澜从截获的日军文件中得知,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主力正在向同古开进,但同古此时只有200师死守,援军还在一千公里之外。

意识到此战艰难,戴安澜写好遗书,做好了战死的准备。

第二日,天刚刚亮,两倍于200师的日军五十五师团汹涌而来。戴安来带头立下“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与敌人展开了激烈的战斗。

为了打破200师对同古的防守,日军采取了正面强攻、空中轰炸、放赌气等招数。最可恶的是,他们将俘虏来的中国士兵驱赶在部队最前面,并让他们喊出“不杀同胞”的口号,用来动摇200师的军心。

但无论日军使出什么阴谋手段,200师全体将士视死如归,虽伤亡惨重,仍坚守不退。

200师与敌人整整苦战了两天,终于受到了杜聿明下达撤退的命令,只因英军在没有通知中国友军的情况下就撤退了,导致同古的侧翼暴露给日军。为了保存实力,中国远征军只能出此下策。

在此战役中,200师共伤亡约2500人,歼灭日军约5000人。如此可见,200师虽然没能够守住同古,却给了日军一次重创。

同古战役的结果让蒋介石很满意,他立即下令让远征军再接再厉,获得平蛮纳会战的胜利,进而收复仰光。

如果按照当时的部署,中英军队联合起来阻击和消灭日寇,然后进行反攻是非常有可能的。然而,就在这关键时刻,英军掉了链子。

自从英军与日军交战开始,英军就节节败退,为了自己不被消灭,英军几次三番让中国远征军改变原先路线援助他们。几次下来,英军彻底丧失了作战的信心,故而向印度撤退。

由于没有英军的配合,平蛮纳会战无法进行,只得放弃。而就在这时,英军又向史迪威提出,要200师去缅甸西部的乔克巴消灭那里的3000日军。

考虑到腊戍才是防守的重点,戴安澜极不愿意去乔克巴,然而命令已下,戴安澜只能分派出两个团去乔克巴。

可就当200师两个团到达乔克巴时,却并未发现日军,他们立即掉头向东。但一来二去已经耽误了许多时间,日军大部队已经朝着腊戍前进。

4月底,腊戍失守,远征军回国的道路被切断,中国远征军只能进入野人山寻找回国之路。

5月中旬,200师在通过归国途中最后一条公路时被日军包围,戴安澜带着将士们奋力抵抗,不幸被子弹击中。然而,由于当时没有急救包,也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戴安澜最终永远地闭上了眼睛。

背戴安澜遗骨回国

新中国成立后,一位叫张家福的老人出现在大众眼前,因为他就是当年背戴安澜将军遗骨回国的战士之一。从老人的口中,人们才了解了那段艰苦的岁月。

张家福祖籍是四川省云阳县龙重乡的凉水井村,父亲张传人只是一个农民,送不起他去上学。幸而张家福有一个当医生的外婆,有些家底,所以在他8岁那年,外婆将他送去了学堂。

19岁时,张家福在当地当小学老师,后来在龙重乡党书记员,管理户籍。当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张家福再也无法安静生活,选择了参军。

由于字写得好,张家福在四川重庆的军官总队当了一名少尉文书,三年后,张家福升成了中尉军官,在军官训练队政治部工作。

在张家福的参军生涯中,成为远征军是他一生当中最荣耀、又难以忘记的岁月。老人回忆,当被日军包围的时候,200师的全体军官就已经做好了以死报国的决心。

戴安澜腹部中了三枪,顿时就陷入了昏迷当中。因无法背着,战士们就用树枝当担架,把戴安澜放在担架上,希望把他背回国。

但没有过多长时间,戴安澜将军就没有了生命体征,战士们哀嚎声一片。为了让戴安澜将军的遗体平安回国,战士们自发组织起队伍轮流背着遗体行军,张家福就是其中之一。

因为天气炎热,不久戴安澜的遗体就开始流脓水发臭,一路上,战士们都把军装脱下来裹在将军的身上。那些军装什么军衔的都有,有士兵的,有尉官的,也有校官的。

当带着戴安澜将军的遗骨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放声大哭起来,他们终于回来了。

来到云南省腾冲县,县长张问德带领全县父老乡亲沿街而跪,迎接200师全体官兵。走在队伍行列中,张家福当即下定决心,为了亲爱的祖国,他还要上前线,和外国的侵略者血战到底。

1942年10月,美国政府向戴安澜将军颁授懋绩勋章一枚,戴安澜将军成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葬礼上,挂着当时中国两位最高领袖为戴安澜亲撰的挽联,一幅是蒋介石的挽联,一幅是共产党领袖毛泽东的悼词。

戴安澜将军下葬后,张家福又上了战场,直到日本投降,他才随部队退了下来,到当时一个军官站教军官们古汉语。

1946年,张家福和一位石屏姑娘结了婚,虽然两人相差20岁,但育有一儿一女,感情非常好。

1950年,云南和平解放。第二年,张家福就被人民解放军逮捕了。那时,他的军衔是中尉,看着每天都有下级军官被拉出去枪毙,他想哪一天就会轮到他。

然而,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他等来的不是审判,而是劳改队队长的一句亲切问候。劳改队队长问他是否会木匠,说劳改大队就缺一个木匠。于是,张家福前半生和日军血战,后半生建设新中国的木匠。

后来,张家福从一个管理者口中才得知,他当年之所以没有受到审判,是因为他的手上没有沾染过人民的血,而且他还是背回戴安澜将军遗骨的功臣。

2 阅读: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