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毕业留学生回国率还不到20%?官方打破谣言:大部分都回来了

渔夫姜太公 2024-08-26 15:54:33

清华毕业生80%都选择出国,回来的还不到20%?官方证实,这都是谣言,清华大学公布具体数据。

这些年来,关于清北高校毕业生人才外流的传闻不断,坊间都说,清华和北大这两所中国顶尖高校,好学生都出国留学了,毕业却很少有人选择回国。

据传,只有不到20%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国工作。

针对这一传闻,清华大学官网曾公布了2023年毕业生流向数据,直接打破了这个谣言。

亲爱的读者,本文大约四千字左右,设置了五秒的免费广告,麻烦大家耐心等待后关闭即可,如果影响到您的阅读体验,请亲们谅解。

清华2023届档案在校本科毕业生3200多人,档案在校研究生毕业生5200多人。

其中,本科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15.6%,硕士生出国(境)深造比例为5.9%。

而根据清华校友总会“清华人”小程序注册信息,近20年出国留学的校友完成学业后大部分已归国工作。

这也说明,网上一直对清华留学生的质疑,其实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为什么,清华被指责的多,而北大却相对要轻一些呢,这或许与清华的来历有关系。

清华大学的由来

清华是怎么来的,很多朋友可能并不清楚。

这其实要追溯到清朝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900年(庚子年)。

这一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义和团运动,由此引发八国联军侵华,打进北京城,慈禧带着光绪皇帝和王公大臣们仓皇出逃。

1901年,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签订,大清共赔付给八个国家白银四亿五千万两,美国分到了三千两百多万两。

七年后,即1908年,美国国会觉得“庚子赔款”中,美国跟中国要的有点多,就决定退还一部分。

而这笔钱,就用于中国选派留学生赴美的花费使用。

1909年6月,清政府成立“游美学务处”,专门负责选派留学生,8月份,清廷内务部把圆明园旁一座皇家花园-清华园拨给游美学务处使用。

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迁入修缮好的清华园,将校名定为“清华学堂”,4月29日,清华学堂正式开学,清华历史也由此开始。

首届毕业生中有金岳霖、叶企孙、汤用彤、吴宓等人,后来也都成为各自学科的佼佼者。

1912年10月,清华学堂更名为清华学校,但其办学宗旨并没有改变,仍旧是一所为了留美而设的预备学校。

“庚子赔款”获益者众多,其中不乏有后世赫赫有名的大人物。

如清华校长梅贻琦,著名文人胡适、梁实秋,气象学家竺可桢,考古学之父李济,语言学之父赵元任等等。

1921年,北京大学在校长蔡元培的倡导下,创立了国学门研究所,由蔡元培亲自任所长,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沈兼士任国学门主任。

不仅如此,还聘请了社会上名声显赫的罗振玉和王国维担任导师。

北大此举,也开了在大学校园设立研究机构专门研究国学的先河,一时被了天下读书人所敬重。

看到北大在蔡元培的领导下把国学搞的这么红火,同在一城又同为北方教育重地的清华也坐不住了。

很多清华教授和社会有识之士,不断呼吁清华应该效仿北大,也增设国学研究,来传播民族文化。

在这种大形势下,1924年初,时任清华校长的曹云祥报请政府批准,在清华设立“大学部”。

聘请胡适、范源濂、张伯苓、张景文、丁文江担任筹备委员会顾问,同时决定,创立清华国学研究院。

既然有了与北大相提并论的国学机构,没有重量级的人物坐镇可不行。

校长曹云祥首先想到的胡适,然而自知才学和威望都不胜任,胡适婉拒担任院长的邀请,只愿做个顾问。

胡适提了一个建议,可采用我国古代宋朝和元朝时期流行的书院导师制度,并提议聘任梁启超、王国维和章太炎这三位学术名流来担任导师。

梁启超不用多说,既是成名已久的国学大师,也是具备世界声誉的政治家,更何况,梁家与清华的渊源很深。

梁启超的三位公子,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都是从清华毕业后留学美国。

长子梁思成,留学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著名建筑学家,与妻子林徽因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次子梁思永,留学美国哈佛大学,成为继李济后的又一位考古学大师。

小儿子梁思忠,进入著名的西点军校就读,毕业后进入十九军任炮兵上校,在淞沪会战中表现优异。

只可惜,25岁的梁思忠因为感染疾病,不幸英年早逝。

有了与清华的这个关系,梁启超痛快的答应了担任导师的邀请。

与梁启超不同,王国维接到邀请后,却表现的很是犹豫不定。

当年,49岁的王国维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儒,而且作为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帝师,王国维的知名度足够高。

然而,此前王国维在担任北大国学们门研究所通信导师时,与教务长沈兼士等人不合,继而愤然辞职。

本不想再去这种机构面对纷繁的人事纠葛,一来架不住曹云祥诚心的邀请,以及胡适的热心,二来经济的窘迫也是促使他就任的原因之一。

胡适多次劝说,并驾车拉王国维去清华实地考察,才让他有了进清华的念头。

之后,又有担任筹备委员会主任的吴宓,亲自上门恭敬的邀请,给足了王国维面子。

据说,在最后决定就任前,王国维还特意跑到天津张园,进见逊帝溥仪请示,得到批准后,才放心全家搬去清华。

与王国维的犹豫不同,章太炎的做法就更决绝,拿到聘书就扔到地上踩了几脚,以示不屑一顾。

不是章太炎对清华有意见,而是看到同被邀请担任导师的梁启超和王国维,他的气就不打一处来。

三人之间到底有什么恩怨,以至于连共事都不可能。

章太炎,外号章疯子,彼时已是被天下士子公认的大师级人物。

早在日本留学期间,因为“革命共和还是革新改良”这一根本社会政治问题,章太炎与梁启超就打了不少笔墨官司。

同时,章太炎又是从始至终反对甲骨文的研究,认为都是些骗人的谎言,恰恰王国维就是研究甲骨文的大师。

没请来章太炎,只有两位导师,明显分量还差了一点。

于是,清华教务长张彭春(南开校长张伯苓胞弟)推荐了与他同期留美的哈佛博士赵元任。

国学研究院主任吴宓也推荐了他在哈佛读书的同学陈寅恪。

再加上,筹备委员会顾问丁文江推荐的李济,五人组成了清华国学研究院的豪华导师阵容。

王梁我们都清楚了,后来的三位又是什么来头,我们一一介绍。

赵元任,“汉语言学之父”,先后获得美国康奈尔大学理学士学位、哈佛大学哲学博士学位。

陈寅恪,祖父是晚清重臣湖南巡抚陈宝箴,通晓二三十种语言,是不可多得的史学奇才。

他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一起被列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与吕思勉、陈垣、钱穆并称为“前辈史学四大家”。

著有《元白诗笺证稿》等,据说,陈寅恪在考证白居易的《琵琶行》时,把那位琵琶女的年龄、姓氏、籍贯等考证的一清二楚,令人叹服。

梁启超、王国维、赵元任和陈寅恪也被称为清华国学研究院“四大导师”。

当然,我们也不能忘记,在这四人之后,还有一位年轻的“海龟”李济。

李济,湖北钟祥人,14岁考入清华学堂,22岁赴美留学。

与他同船离开留学的有后来的国民政府教育部长朱家骅,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叶企孙,诗人徐志摩等。

李济先获克拉克大学社会学硕士,后在哈佛拿到哲学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

回国后,李济进入南开大学,后来美国史密斯学会弗利尔艺术馆组织人员来中国进行考古挖掘和研究,邀请李济加入。

李济辞去南开职务,加入考古代表团。

恰逢清华国学研究院招兵买马,丁文江推荐李济加入,一边任教一边做研究工作。

据说,当初的吴宓是想搞出一个“五大导师”,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李济顶着大师的身价,却被后世视为屈居四大导师之后。

或许是因为,对田野考古尤为重视,李济不想放开美国考古团的事务,来清华专职任教的原因吧。

不管怎么说,由这五位重量级人物坐镇,清华国学研究院,也算是实至名归了。

清华国学研究院,从1925年创立到1929年停办,只有短短4个年头,共录取74人,最终毕业的有68人。

然而,这68人,都成为了日后他们各自领域内的栋梁,这在学界也是很突出的。

比如,楚辞学、敦煌学专家姜亮夫,古文献专家陆侃如,先秦文史研究专家,文字训诂专家高亨等等。

1928年北伐胜利,8月17日,国民政府将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由此清华迈入一个新的时代。

留学生“归国难”的原因在哪里

一谈起留学生回国难的问题,总有人把责任怪到待遇问题上,好像就是因为条件不够优厚,才导致的人才外流。

然而,我们把目光拉回到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又是一个怎样的状况。

对内是连年不断的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对外列强虎视眈眈,亡我中华之心不死。

在这种局势下,那些好不容易走出国门,在英美过上“好日子”的学子们,为什么一毕业,还要急匆匆的赶着回国呢。

李济后来曾说过,那时候的留学生,没有一个人想在美国长久的呆下去,也根本没有人做这样的梦。

那时的留学生,都是在毕业之后就回国的。他们在回国之后,选择职业的时候,也没有人考虑到赚多少钱和养家糊口的问题。

我想,既然不是为了钱,恐怕那就是一种清华培养出来的精神,才让这些人把国家看的比个人更重。

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这些才子,凭借他们的学识,想在国外过上好的生活恐怕也不是难事。

就像钱学森,为什么抛下美国给的那么优厚的待遇,毅然历经艰辛的要奔向祖国的怀抱呢。

那种精神力量的感召,想来是居功甚伟的。

就像梁启超先生留给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该如何践行这句话,现在的清华学子的确应该好好思考一下。

从清华大学官方的数据来看,这些年留学生归国的比例确实大幅度提升。

是真的爱国心复苏了吗,还是苦于国外经济形势不好,竞争的日益激烈,而国内的机会反而更多了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留给评论区的网友们,大家来聊一下,原因是什么。

免责声明:文章中的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本文旨在弘扬正能量和正确的价值观念,无任何不良诱导倾向,文中图片若有侵权行为,请及时联系本人进行删除。

0 阅读:28
评论列表
  • 2024-09-02 01:09

    啥子统计方法啊?介绍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