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民:古冢疑云

景澄讲文化 2024-10-18 12:18:50

古 冢 疑 云

文/王小民

前几天去合阳采风,文友兴致勃勃地介绍当地文化古迹,帝喾陵、伊尹墓、太姒墓、商鞅墓、荆轲墓、耶律楚材墓……之远、之名、之多,让我这个邻县人惊叹余际愧感无知。

回来这几日,悉心翻阅志书、浏览网络,意在极目弥补知识空白,然越看越学越头大,这里面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小民想象。20世纪50年代大肆批判胡适“历史是个小姑娘,可以任人打扮”的言论,虽人家本意并不是这样,但自此很多人便开始怀疑“历史本身是一个故事,它并不是真实事件也并不客观”。至于背后的成因,有“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观点,有“时间不同会造成空间差异”的论知,有“古今人们思想感情和价值观念受限发展”的判断,也有“浮躁社会环境下文化敬畏缺失”的现象。咱不是理论研究者、更不是历史学家,不敢妄意揣测,惟有从蛛丝马迹中抽丝剥茧探求所谓的“本源”。

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说过,“对现实的曲解必定源于对历史的无知,而对现实一无所知的人,要了解历史也必定是徒劳无功的”。鉴于此,不妨一一追踪下这些墓冢背后的故事。中华历史上下五千年,上古时代的“三皇五帝”可谓人文初祖,其中位列第三的帝王帝喾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华夏根基,备受万代民众敬仰。帝喾只有一个,帝喾陵却不止一处:陕西合阳、河南睢阳、河南内黄,估计还可能有。至于葬埋的原因也是言出多家,出生地、建都地、甚至是随葬地……谁是正宗真穴,没人说的清楚。在西方国家历史文化学者尚处心积虑地质疑中国三皇五帝是否真的存在之时,自家人已经打成一锅粥了,各地都振振有词,一幅“至于你信不信,我反正信了!”的腔调令人无语。

无独有偶,后世尊称“文母”的有莘国人(今合阳东南黄河之滨)太姒,与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天作之合”,严教子女、分忧国事,赢得了广泛称赞。史载,女皇武则天尊奉太姒为“文定皇后”,陵曰德陵。这个“德陵”在哪?目下难觅其踪,但似乎不应是当今娘家之地洽川的太姒墓。《合阳县志》(2013版)倒是记载:周武王母太姒墓,在县东黄河岸边莘里村西。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合阳知县席奉乾聘请武功孙酉峰编纂的《郃阳县全志》则就此言明:“太姒为文王妃,薨即葬于周,何得反葬于莘?此不辨而知其妄者。”意思是太姒作为周文王的正妃,死后肯定是同夫君一起葬在周陵的,不应该在合阳县。洽川莘里的太姒墓,极有可能是衣冠冢。

同一部志书还破解了另一个谜团,春秋战国名士羊角哀、左伯桃墓和荆轲墓的存在。墓葬的来历是由两个民间传说串联而成的:一段是“羊左之交”,说的是春秋时期燕国人羊角哀、左伯桃为生死与共的朋友,听说楚王招纳天下贤士便一起去求官,不料半路天降大雨雪,同往则盘费不够,左伯桃便将所带干粮、衣物全交予羊角哀独自赴楚,自己却因冻饿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到了楚国遂将此事禀告楚王,楚王深受感动礼葬了左伯桃。另一段是“荆轲刺秦”,说的是战国末期卫国人荆轲受燕国太子丹所托,毅然孤身赴虎穴刺杀秦王嬴政,图穷匕见,刺秦不中反被其杀,恰好葬于左伯桃墓不远。两个故事接续下来的发展是,荆轲死后冤魂不散,便和其旁的左伯桃起了鬼与鬼之间的摩擦。左伯桃一介书生战之不过遍体鳞伤,便托梦羊角哀求助。羊角哀醒来后深恶痛绝,立即赶至墓前拔剑自刎,投入了“二鬼战荆轲”的恶斗,胜败在其次,情节最感人。《郃阳县全志》就墓葬在合阳境提出疑问,一是羊左二人从燕国去楚国,为啥要绕道于“秦”(雍地)?二是故事里的事发地“梁山”“溧水”皆应在楚国,误作合阳当是数本志书的接踵讹传。故事多为虚构,万不可当真,有谁还在意前一个发生在春秋、后一个发生在战国,隔世鬼魂咋会“跨时空”打起来。但现实的是,上网搜索“荆轲墓”,立马跳出一串串名录,山东鄄城、河南淇县、河南濮阳、江苏丰县、河北肃宁、河北保定、陕西咸阳、陕西蓝田,甚或还有陕西澄城与黄龙交界的界头庙,谁是谁非,莫辩其正。

历史自有真相,事实只有一个,特别是著名的历史人物,像伊尹、商鞅、耶律楚材,等等。伊尹(约前1649—前1549),是中国史书记载的首位贤相,后人称为“元圣”“厨圣”“烹饪始祖”“烹调之圣”。名显事非多,仅就墓葬地之争,有陕西合阳、河南虞城、河南杞县、河南偃师、河南伊川、山东曹县,一省数个乃至一县数个,实物遗存、文献佐证加上时人“智慧创造”,言之凿凿,颇具说辞。商鞅墓又名商君墓、法圣墓,合阳境内的位于县城东23公里秦驿山脚下。商鞅因变法而名、因变法而死,秦惠文王即位之年(前338)便在彤地(今华州西南)将其处死并拉至咸阳受车裂酷刑。传说亲信之人携其遗骨欲逃往母国卫国安葬,不料在合阳境渡黄河时遭秦军盘查而就地掩埋。故事暂且信之,可有三点疑问值得思量,一者商鞅变法以严酷著称,严苛和残酷程度连商鞅本人也不能豁免,此种大环境下盗尸运尸岂是泛泛百姓有条件能为的;二者其时秦魏争雄,魏国自华阴至韩城沿洛河一线筑魏西长城以御秦,西河之地为魏地(前330年才献地于秦),何来秦军守河之说;三者卫国辖境为今河南黄河以北区域,从地理环境看出潼关最为科学,即使渡黄河也应首选大荔境内的蒲津渡,远走合阳德丰渡口许是无奈之举吧。

契丹人耶律楚材是蒙古初年著名的政治家,跟随成吉思汗西征、辅佐窝阔台理政,元世祖中统二年(1261)依遗嘱归葬燕京故里,现北京颐和园内有其祠墓。今合阳和家庄也曾有耶律楚材祠墓,相传秦城村一带为其征战之地,村民感念他进谏元帝“废屠杜牧”(屠,屠城;牧,废粮种草)之恩,建耶律楚材生祠(广宁王庙)和墓以纪念。及此,想到《大荔县志》所载的战国初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吴起,他生在卫国、鲁国挂帅、出走魏国、镇守河西,在今大荔筑霸城修长城,拓地千里,立不世之功。后遭魏人妒忌避走楚国,最终以变法失败被楚国贵族所杀。吴起去世后遗体安葬何处未有明确的历史记载,但在大荔霸城村曾有吴起祠墓并存。想来这可能与耶律楚材祠墓一样,都是当地老百姓自发的纪念缅怀行为,精神意义大于物质内容,理解成衣冠冢完全可以。

说了这么多名人名冢,站在历史的角度看待历史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答案一目了然。古今多少事,皆因后人疑以传疑、辨不早辨,很多事情“袭谬承讹”真迹难寻,都付了笑谈中。后来随着社会跨入全民文化消费时代,由文化焦虑和文化恐慌引发的人文资源归属之争变得无休无止、没了底线。这种现象,积极意义是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兴趣,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传承与弘扬,加速地方经济发展,提升地方知名度,为未来更好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消极影响首先是“臆造文化”导致的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再者是对历史文化的过度解读、牵强附会甚至肆意歪曲造成的文化扭曲,另外就是激烈的争抢必然影响地区之间的友好交流与合作。凡事一分为二,就看你持有咋样的历史文化观,如何取舍纷乱繁杂的是是非非。

历史的天空亘古悠长,论英雄不计成败,数风流可鉴兴亡,客观理性地看透这一切,古冢疑云自然烟消云散。

作者简介:王小民,大荔羌白人,1971年生。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地情专家库专家;渭南市作协理事,渭南市评协会员,渭南市政协特邀文史委员,渭南市地方志专家库专家。出版有《小民看大荔》《沃土情思》《笔行同州》等著作20部。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