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名人后代传(231):曹休曾孙曹摅—被百姓称为“圣君”的人

米多知道 2024-04-05 06:21:10

曹摅,字颜远,谯国谯县人,他是曹魏大司马曹休的曾孙,卫将军曹肇的孙子,长平侯曹识的儿子。曹摅自幼就非常孝顺,对父母体贴入微,照顾得无微不至。在学业上,他非常勤奋,尤其擅长作文,他的文笔流畅,思维敏捷。

审案“圣君”

太尉王衍见面后很器重曹摅,调补为临淄县令。县内一位寡妇十分孝顺,婆母多次劝其改嫁,她不同意,婆母因怜悯她而选择自杀,却导致寡妇被误指为凶手。曹摅到任后,重新审理此案,最终揭示了真相,为寡妇正名,其公正明智之举赢得了众人的赞誉。

曹摅在年终审查监狱时,同情即将处决的囚犯,询问他们是否渴望在春节回家团聚。囚犯们纷纷表示,若能短暂归家,死而无憾。曹摅决定放他们回家过年,并要求他们按时返回。下属官员反对,曹摅相信囚犯会信守承诺。果然,囚犯们如期返回,无一人违约。全县为之赞叹,称曹摅为“圣君”。

解决难案

曹摅在临淄县令任上表现出色,因此被转任为洛阳县令。洛阳作为当时的都城,地位非常重要,朝廷对曹摅能力十分认可。在洛阳县令的任上,曹摅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

有一天,天降大雨雪,宫门口的栏架在夜间不翼而飞。这对于宫门的安全来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因为栏架的丢失可能会导致宫门失去防御能力,让外人有机可乘。曹摅在调查这一事件时,根据自己的经验和对人性的理解,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假设。

曹摅认为,宫门近旁禁令森严,一般人决不敢擅自接近,更不用说盗取宫门的栏架了。他推测,很有可能是宫门的卫士因为夜间寒冷,为了取暖而将栏架烧掉。

经过对卫士的责问,果然如曹摅所料,卫士们承认了罪行。他们因为夜间寒冷难耐,为了驱寒取暖,只能烧掉了栏架。这一事件的处理,再次证明了曹摅的断案能力,他能够迅速准确地找到问题的根源,并且能够使罪犯服罪,维护了宫门的安全和法律的尊严。

辅佐司马

在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期间,曹摅与左思同任记室督。司马冏曾询问曹摅关于是否应返回封地的问题,曹摅建议他应居安思危,选拔贤能,消除私欲,以求国家长治久安,然后方可安心返回封地。然而,司马冏并未接受这一建议。长沙王司马乂任命他为骠骑司马。然而,司马乂在战事中失败,曹摅也因此被免去了官职。

治理襄阳

公元306年,朝廷决定重新起用曹摅,任命他为襄城太守。襄城地区在当时多次遭受匪患的侵扰,社会秩序混乱,人民生活不得安宁。曹摅上任后,立即着手进行安抚和整顿治理。

曹摅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来恢复襄城的秩序。他首先加强了对匪患的打击力度,同时采取措施保障民众的安全。他还注重安抚民心,通过公正的法律和仁爱的政策来赢得民众的支持。在他的努力下,襄城地区的社会秩序迅速得到了恢复。曹摅的治理成效显著,仅仅一个月的时间,襄城就恢复了往日的安宁和繁荣。

战死沙场

公元308年,征南大将军司马略坐镇襄阳,任命曹摅为征南司马,王逌等人聚众攻入城镇进行掠夺,严重威胁到了地区的安全。司马略派遣参军崔旷前往讨伐,并命令曹摅担任崔旷的都护,即副手。

崔让曹摅作为前锋部队投入战斗,而自己则约定作为后援部队。然而,当曹摅与敌军交战后,崔旷未能如期到达战场,导致曹摅的部队孤立无援。在郦县,曹摅的孤军与王逌的部队发生了激烈的战斗,最终因军力悬殊而战败,曹摅遇难。

曹摅的死让他的旧部属和百姓深感悲痛。他们共同前往奔丧,并会合起来送葬,一路上号啕大哭,情景如同失去父母一般悲痛。

参考资料:

《晋书·列传第六十·良吏》

《资治通鉴·晋纪六·孝惠皇帝中之上》

《棠阴比事》

1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