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夫妻睡觉时,为什么让丫鬟守在床边,夫妻俩不觉得尴尬吗?

恨之看历史故事 2024-11-18 09:06:51

《古代夫妻睡觉时,为什么让丫鬟守在床边,夫妻俩不觉得尴尬吗?》

世人皆知古代富贵人家生活奢靡,府邸内总少不了丫鬟伺候。然而有一个现象让今人颇感不解:古代夫妻就寝时,为何要让丫鬟守在床边?这在现代人看来简直难以想象。更令人费解的是,古代的主人们似乎对此习以为常,毫无尴尬之意。究竟是什么样的制度安排,让这种在现代看来极不合理的现象在古代竟成为一种常态?又是什么样的历史背景,造就了这种特殊的主仆关系?而这些守夜的丫鬟,她们的命运又将会如何?让我们循着历史的轨迹,揭开这段鲜为人知的往事。

一、通房制度的起源

世人常道通房丫鬟始于魏晋,却不知这背后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典故。话说魏晋之际,曹操麾下大将夏侯惇有一通房丫鬟名唤小翠,此女自幼在府中长大,深得夏侯惇夫人信任。那年夏侯惇出征在外,一日夜里,府中突遭刺客袭击。正是这个贴身的通房丫鬟发现端倪,及时示警,这才保住了夏侯惇一家老小的性命。

此事传到曹操耳中,曹操龙颜大悦,下令军中将领府上皆可设通房丫鬟一职。这便是通房制度最早的由来,也是为何通房丫鬟往往要守夜的缘故。

到了东晋时期,王导、谢安等世家大族竞相效仿,通房制度渐成气候。当时的晋朝权贵们讲究门第,世家子弟成亲后,往往要从小培养通房丫鬟,以求其知书达理,能够在夜间守护主人安危之余,还需懂得诗书礼仪。

有趣的是,南朝宋文帝刘义隆年间,曾有一位叫阿碧的通房丫鬟,不仅通晓音律,还精通诗词。据《宋书》记载,有一年元宵佳节,刘义隆设宴赏月,席间即兴赋诗。众人绞尽脑汁也想不出佳句,偏偏这个守在一旁的通房丫鬟随口吟出一首绝句,惊艳四座。自此以后,通房丫鬟除了要懂得伺候起居,还要略通诗书,这便成了一项不成文的规矩。

到了唐朝开元年间,通房制度更是发展到了巅峰。当时的长安城里,但凡五品以上官员府上,都设有专门培养通房丫鬟的院落。这些丫鬟从小就要学习礼仪、诗词、音律,甚至还要懂得一些医术。因为古时候若是主人夜间突感不适,通房丫鬟还得充当临时大夫。

有个有意思的故事,说的是唐玄宗年间的宰相张说,有一次夜里突发急症,幸亏通房丫鬟懂得医术,及时煎服了一副药,这才救了他一命。次日,张说便上书朝廷,建议在选拔通房丫鬟时,要把医术知识列入必修课程。

及至宋朝,通房制度更加完善。《东京梦华录》中就详细记载了汴京城中培养通房丫鬟的各种规矩。比如,通房丫鬟必须是十二岁以前就在府中长大的家生子,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担任此职。每到夜间值守时,还要遵守"三不"规矩:不得咳嗽、不得走动、不得私语。

二、通房丫鬟的选拔

通房丫鬟的选拔堪称古代府邸中最为严格的制度之一。以清朝康熙年间的一桩公案为例,曾有一位江南盐商因为通房丫鬟选拔不当,导致府中机密外泄,最终家业败落。此事在当时引起轩然大波,也让世人更加重视通房丫鬟的选拔工作。

首选便是家生子女。这些丫鬟多是府中老仆人所生,从小在府中长大。以乾隆年间苏州织造曹家为例,府上规定但凡要选拔通房丫鬟,必须是在府中服侍满十年以上的老仆所生的女儿,且需从小在府中长大,深知规矩。这样的规定可追溯至唐代,《新唐书》中就有记载:"通房之选,首重家生,其次择仆媵之女,不取外人。"

其次是培养体系。通房丫鬟的培养通常从六七岁就开始,要经过层层考核。据《清稗类钞》记载,一位通房丫鬟要经过"十八般武艺"的培养。这"十八般"并非真的武艺,而是包括识字读书、针线女红、礼仪规矩、煮茶点香、医术药理等各项技能。

选拔标准更是严苛。清朝乾隆年间,江南大户陈家就留下了一份《选拔通房则例》,其中详细记载了选拔标准:其一,容貌端正,身量适中;其二,言语温和,举止大方;其三,通晓诗书,精通针黹;其四,懂得察言观色,善解人意。此外还有一条特别要求:必须通过府中管家娘子为期三月的实地考察,确保品性纯良。

通房丫鬟的教育也极为讲究。以清朝苏州一家大户为例,专门设有"淑仪堂",用于培养通房丫鬟。堂中不仅有《女四书》、《列女传》等书籍,还会定期请来教习先生传授诗词歌赋。每月还要考核一次,内容包括书法、针线、煮茶、插花等技艺。若是考核不及格,轻则受罚,重则革去通房资格。

明朝万历年间,南京织造太监魏永年府上就发生过一件趣事。有一名通房丫鬟在培养期间因不通音律被革职,但她不甘心,苦练半年琴艺后重新应考,不仅被破格录用,还因其勤奋得到了主母的赏识,后来竟然成为了府中通房丫鬟的教习。

通房丫鬟的教育还包括医术。每个通房丫鬟都要学习基本的医理和急救知识。这一传统可以追溯到宋代。《宋会要辑稿》中就有记载:建炎二年,有一位官员夜里突发中风,因通房丫鬟懂得针灸之术,及时施救,才保住了性命。从此以后,医术便成为通房丫鬟必修课程之一。

正因为选拔如此严格,教育如此完备,通房丫鬟往往成为府中最受信任的人。康熙年间,江南一位盐商临终前甚至将财产交由通房丫鬟代为保管,直至子女成年。这在当时虽然引起非议,但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通房丫鬟在府中的特殊地位。

三、通房丫鬟的职责

通房丫鬟的职责远不止守夜这么简单。以清朝嘉庆年间的一份《内院规制》为证,通房丫鬟的职责可分为"四时""八务"与"十二般"。"四时"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职责,"八务"指日常八项要务,"十二般"则是指十二种特殊情况下的应对之策。

以"四时"为例,春季要负责更换床帏陈设,准备驱寒温补的药茶;夏季要调配各类驱暑药饮,准备防蚊虫药物;秋季要添置御寒衣物,准备润燥汤药;冬季则要负责炭火的添加与温度的调节。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年间北京一位侍郎府上的通房丫鬟,因为在寒冬腊月里火盆添炭不当,导致主人受凉染病,最后被革职发卖。

"八务"则包括:守夜、伺药、煎茶、添香、更衣、梳洗、铺床、侍膳。每一项都有细致的规矩。以"守夜"为例,通房丫鬟必须保持安静,既不能发出声响,也不能随意走动。同治年间,天津一位商人府上就留下了一份《守夜则例》,其中规定通房丫鬟守夜时要"坐如钟,立如松,行如风,卧如弓",形象地说明了守夜时的姿态要求。

"十二般"职责更为特殊,包括主人生病时的照料、外出时的随行、宴客时的协助等。嘉庆年间,苏州织造府就发生过一件事:一位通房丫鬟在主人宴请朝廷命官时,发现客人酒杯中有异物,及时提醒更换,避免了一场风波。这件事后来被记入府中家规,作为通房丫鬟警觉性的典范。

通房丫鬟还要负责保管贵重物品。道光年间,扬州一位盐商府上的通房丫鬟阿珠,就因为谨慎保管主母的首饰,在一次火灾中及时抢救出价值连城的家传宝物,受到了主人家的重赏。从此府中规定,贵重物品必须由通房丫鬟经手保管。

此外,通房丫鬟还要懂得察言观色。咸丰年间,湖南巡抚衙门里就有一位叫春兰的通房丫鬟,因为善于观察主人的情绪变化,在一次主人与幕僚争执时及时调解,化解了一场危机。这件事后来被编入《官箴》,作为通房丫鬟机智的范例。

有意思的是,通房丫鬟还要负责记录主人的日常起居。光绪年间,江浙一带的富商府邸中就流传着一种"记事簿",由通房丫鬟负责记录主人的饮食起居、会客往来等事项。这些记录不仅是为了方便照料主人,更是一种管理制度。据说当时有位商人就是通过查阅这种记事簿,发现了管家中饱私囊的证据。

从这些繁琐的职责中可以看出,通房丫鬟实际上承担着管家、护卫、秘书等多重角色。在一些大户人家,通房丫鬟甚至还要负责培训其他下人,俨然成为府中的"二总管"。咸丰年间,杭州丝绸商人沈家的《家仆则例》中就明确规定:新进府中的丫鬟,必须先在通房丫鬟处学习三个月规矩,方可正式入职。

四、通房丫鬟的待遇

通房丫鬟的待遇在府中属于上等,这不仅体现在物质待遇上,更体现在身份地位上。以清朝乾隆年间的扬州盐商黄家为例,府中的《人仆薪俸册》详细记载了通房丫鬟的待遇制度,包括月例银、季例银、年节赏等多个项目。

月例银方面,通房丫鬟的银两是普通丫鬟的三倍。据《清稗类钞》记载,乾隆年间,江南一般丫鬟的月例银不过二钱,而通房丫鬟却能拿到六钱至一两不等。江南巨富潘家的账册中还记载,通房丫鬟除了月例银外,每月还能得到"妆奁银"二钱,用于添置脂粉胭脂。

季例银更为丰厚。道光年间,苏州一家丝绸商人的账册显示,通房丫鬟每季可得银两三至五两不等,而普通丫鬟一年的银两也不过如此。这笔季例银通常在春、夏、秋、冬四季交替时发放,俗称"四季银"。

年节赏赐则是最为可观的收入。以嘉庆年间南京织造府为例,每逢年节,通房丫鬟不仅能得到十两以上的赏银,还能获赐绫罗绸缎、首饰珠宝等物。据《江南商贾志》记载,一位通房丫鬟在主人府上服侍十年,积攒的财物竟足以在苏州城里买下一座小院。

通房丫鬟的衣着也有特殊待遇。咸丰年间,杭州潘家的《内院则例》规定,通房丫鬟冬季可着绫罗,夏季可着纱绢,而普通丫鬟只能着粗布。此外,通房丫鬟还可以佩戴珠钗玉镯,这在当时是极为难得的特权。

居住条件更是优渥。同治年间,天津一位盐商府上专门为通房丫鬟修建了"锦绣轩",不仅有独立的寝室,还配备了梳妆室和茶室。据《北直隶商贾录》记载,这座锦绣轩装修考究,用料讲究,甚至比一些普通商人的正房还要精致。

饮食待遇同样优厚。光绪年间,扬州一位盐商府上的《膳食簿》显示,通房丫鬟每日可享用六菜一汤,与主母的待遇相差无几。而普通丫鬟则只能食用粗茶淡饭。此外,通房丫鬟还能享用补品,如燕窝、人参等,这在当时是极为昂贵的物品。

最特别的是,通房丫鬟还享有"养老"待遇。道光年间,苏州顾家就在府中专门设立了"安居院",供年老的通房丫鬟居住。《顾氏家谱》中记载,这些退居的通房丫鬟不仅每月能领到养老银,还能享受府中医药供给。

有些通房丫鬟甚至能获得土地房产。咸丰年间,扬州一位富商临终前就将一处庄园赠与服侍多年的通房丫鬟,并在遗嘱中注明"以报多年劳苦"。这在当时引起不小的轰动,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通房丫鬟的特殊地位。

通房丫鬟还享有一项特殊待遇,那就是可以在主人家庭宴会时列席。同治年间,苏州一位商人的《家宴记》中就记载,每逢节庆宴会,通房丫鬟都可以与家眷同席,这在等级森严的清代社会中是极为罕见的。

五、通房丫鬟的出路

在清代,通房丫鬟的出路大致可分为四种:从良、赎身、终老、发卖。以下通过史料记载的实例,详细展现这四种不同的命运走向。

从良是最为理想的出路。乾隆年间,扬州盐商胡家的通房丫鬟兰儿,因在一次火灾中救出主母的独子,主人特意为其赎身,并作主将其嫁给了本地一位商人。《扬州府志》中记载了这桩婚事,称赐嫁妆之丰厚"为扬城一时美谈"。据载,兰儿的嫁妆中不仅有金银首饰,还包括两处铺面和一座宅院。

赎身是另一种常见的出路。道光年间,苏州顾家的一位通房丫鬟春燕,通过多年积蓄为自己赎身。《顾氏账册》记载了这笔赎身银的具体数目:银两二百两。这个数目相当于当时一个普通商人三年的收入。春燕赎身后在苏州城开设了一家绸缎庄,后来还成为当地颇有声望的女商人。

终老府中是最为普遍的结局。同治年间,天津李家就有一位服侍了三代人的通房丫鬟珍珠。《李氏家谱》中记载,珍珠从十四岁入府,直至七十二岁去世,始终未曾离开。李家专门为她修建了一座"寿安居",配备了两个丫鬟侍候。珍珠去世后,李家还特意在族谱中记载了她的事迹,并为其立了祠堂牌位。

发卖则是最为不幸的结局。咸丰年间,杭州沈家就发生过一起通房丫鬟被发卖的事件。据《沈氏日记》记载,一位名叫小红的通房丫鬟因为在主人宴请官员时失手打翻了汤碗,被当场责打后发卖。这起事件在当时的杭州城引起不小的议论,many人认为处罚过于严厉。

有些通房丫鬟的出路则较为特殊。光绪年间,南京一位退职官员将自己的通房丫鬟送入寺庙为尼。《金陵梵刹志》中记载了这位通房丫鬟后来成为寺庙住持的经历。此外,也有通房丫鬟被主人家安排到其他商铺担任掌柜。同治年间,苏州一家布庄的女掌柜就是由本地某富商府上的通房丫鬟转任。

一些通房丫鬟则通过联姻实现了阶层跨越。嘉庆年间,扬州何家的通房丫鬟玉环就嫁给了一位盐商的次子。《扬州盐商志》记载,这门婚事是何家主母一手安排的。婚后,玉环在夫家很受尊重,还参与了盐业生意的经营。

有些通房丫鬟则被主人收为义女。道光年间,天津一位举人将自己的通房丫鬟小菊认作义女,并为其延请教师,教授诗词书画。《天津文献征存》中保存了小菊的几首诗作,字里行间流露出不俗的文学功底。

也有通房丫鬟在主人家中培养出专门技艺。咸丰年间,苏州顾家的通房丫鬟秋香就以精通医术闻名。《吴中医案》中记载了她多次为府中内眷诊病的事迹。后来,她还开设了一家专门为妇孺看病的医馆。

更特别的是,有些通房丫鬟成为了艺术传承人。同治年间,扬州一位通房丫鬟因精通评弹,在主人去世后被派去艺馆教习。据《扬州艺苑志》记载,她培养的学生中有多人成为当地知名艺人。

1 阅读: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