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新中国的开国将帅,可谓是将星熠熠。其中粟裕作为大将之首,可谓是人尽皆知,其军事才能也是得到了大家一致的认可。
不过在盛名之下,想必很多人并不知道在他去世之时头上却还是有“帽子”的,甚至于直到他去世10年后的1994年这顶帽子才被摘掉。
而这一切的“发端”则始于50年代末。
1958年5月,军委扩大会议在北京举行,作为总参谋长的粟裕自然也接到了开会通知。
不过令他难以理解、颇感意外的是,他却成为了会议中的“焦点人物”之一。
会议深受苏联朱可夫事件影响,是以个人主义、教条主义因此也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
而担纲总参谋长的粟裕,也与萧克、李达等人成为了被批判的对象之一。
他被扣上了“资产阶级极端个人主义”的帽子,“罪责”上包括了将帅不和、擅权越权、里通外国等。撤职、降级、检讨也就成为了需要,为此粟裕将自己关在家里整整7天,一直思考自己“犯了什么错误”,该怎么“检讨”,写了八次检讨稿子,在之后的会议上作了8次检讨,结果他的检讨并未通过。
无奈之下,他只好把自己经历的情况告诉了妻子楚青。楚青立刻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为了避免丈夫的“问题”被定义成敌我矛盾,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她果断帮助丈夫写了一篇特别深刻的检讨,深刻到不符合客观事实,但有一点,即让丈夫把所有的问题全承担下来,总之就是“大错特错”。如此之下,检讨书才算被通过。不过虽然度过了暂时的难关,可却也为他的被批斗埋下了隐患。
而这个带夫写检讨的行为,甚至还成为了夫妻二人吵架的主要原因。
不久粟裕的总参谋长职务也被任免。令他更别扭的是,自己的配枪也被收走。
过了一段时间,组织上安排他以国防部副部长的身份到了军事科学院协助叶帅开展教育工作。
特殊时期到来后,有人盯上了他,说他的各种错处。不过周总理得知后,当场便质问是谁说的,并且第一时间同毛主席见面,说了粟裕的情况。最终毛主席表了态,说了一句:“粟裕有战功!”,就是这句关键的话,让粟裕在特殊时期没有遭到一些人的打击,脱离了艰难处境。
后来在周总理的支持和推荐下,毛主席亲自任命粟裕兼任中国科学院军事代表,让他能够继续在军内站住脚。
但这其实还不够,后来周总理又安排他担任国防工业军管小组组长,以及国务院业务组成员。
有了这两个身份,很多原本计划找他麻烦的人总算是偃旗息鼓了。毕竟身兼这么多重要职务的干部,显然是不能轻易动的。
不过虽然有了周总理的全力支持,但他在国防科委和国防工办的工作其实并不顺利,还是有人会找麻烦,只是不敢太公开。
后来周总理在国防工办的会议上曾经公开说了这件事,在会上质问是谁在说关于粟裕同志的一些没有根据的话,问了几次,没有人敢站出来承认,这件事就算过去了。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粟裕决定改变谨慎的工作思路,开始大胆的干一些事情,并及时地向周总理反映情况,工作打开了一些局面,也回击了一些人的施压。
但即便如此,过了不到一年时间,国防工业军管小组宣告解散。
1970年,周总理又安排他分管铁路、交通和邮电部门的工作。这份工作需要经常外出,虽然他年龄已经大了,但想到能定期离开局势复杂的城市,他内心里还是很高兴的。
之后他多次奔赴西北、华北地区,一边调研,一边指导地方上的水利交通建设工作。
由于他在部队里还有职务,所以他也多次前往边疆考察边防情况,很多边防战士听说他来了,都激动不已。他也没有任何官架子,和基层战士们坐在一起,了解战士们的心声和疾苦,然后把意见再转给周总理。
1974年做手术后,他身体每况愈下,但坚持解决了很多港口建设难题,随后又协助邓小平和叶剑英稳定部队,把控大局。但令人遗憾的是,直到1984年他因病逝世,关于他在会议上“检讨错误”的事情还没有解决,导致他长期无法恢复名誉,外界也没法介绍和宣传他的战功。
直到1994年,刘华清和张震在《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发表了文章《追忆粟裕同志》明确指出了1958年批判是错误的,才推动了相关工作,为他恢复了名誉。
参考资料:
《彭德怀全传》《世界风采》
《眼底吴钩:说不尽的粟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