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老太太,年届古稀,身体衰弱,和儿媳妇相依为命。
为什么他家中只有婆媳二人?很可能是遭遇什么灾祸,家中其他人丁都相继去世。只剩下婆媳二人,艰难度日。
这个老太太叫什么名字?故事中没有交代,只交代了这家的儿媳妇姓周名青。
且说这周青,心地善良,为人勤谨,孝敬婆母尽心尽力。要知道在古代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作为一个单身女人不仅自己要活下来,而且还要侍奉年迈的婆母,生活是非常艰难的。
小农经济社会,生活资料的获取,全靠从地里或者水里获取。因为她家生活在东海边,估计这个周青,又得到地里侍弄庄稼,还得到河里捕捞鱼虾,还要种花纺棉,浆纱织布,这样才能保证她们婆媳二人生活有靠,有吃有穿。由此可见,这个周青得多勤苦,多劳累,才能照顾好自己的婆婆!
周青给婆婆梳头
且说,为了自己和婆婆的生活,周青肯定得一年四季,风里雨里,泥里水里,向大自然索取生活资料。这一切的一切,婆婆都完全看在了眼里。婆婆也是心底善良的人,她觉得自己已经是风烛残年,或者只会拖累别人,不能为家庭做出什么帮助了。自己还这样拖累着儿媳妇,实在是于心不忍。她觉得儿媳妇还年轻,还可以改嫁,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让年轻善良的儿媳妇为了照顾她这把老骨头而天天吃苦受累,这也太不厚道了。
老太太天天在想这个事。她想让儿媳妇不要管她,趁年轻,赶紧改嫁,还能过几天好日子。而自己就这样在家,任其自生自灭算了。可是儿媳周青,岂是那不忠不孝之人,她坚持要婆婆在一天,她就好好照顾一天,一定要让对婆婆恪尽孝道。
儿媳越是这样,婆婆越是心里过意不去,她觉得就是自己这老不死的东西耽误了儿媳的幸福。在经过反复思考之后,老太太决定自我了断,帮儿媳妇解脱。于是,她就在儿媳妇去地里干活的时候,自己在家偷偷上吊自杀了。
如果放到现在,老太太有文化,可以写封遗书,说明自己是不愿意拖累儿媳妇,故意上吊自杀的,儿媳妇其实是很孝顺的。或者有手机,能录音,她在上吊前录下一段语音作为证据。当然她还可以和亲戚邻居说说自己的愿望,让她们做个证人,然后再上吊自杀。如果那样,就不会出现后面的冤狱了。
孝妇周青
老太太上吊自杀了,儿媳妇周青得办理后事呀!她需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托人跑路,去向亲戚们报丧。
老太太有一个女儿,嫁到附近的村子。闻知母亲上吊自杀,就主观臆断,一定是嫂子虐待母亲,让母亲觉得生活绝望,才上吊而死。应该告官,治嫂子周青不孝之罪。
郡里太守受理了这个案子。这个太守和原告的想法一样简单,觉得老太太好好的,怎么会上吊自杀,一定是儿媳周青不孝敬老人,虐待老人,把婆婆逼死的。他根本就没有考虑到老太太还会有不想再拖累儿媳的念头。
公差衙役们迅速地把周青捉拿归案。审讯时周青坚称自己并没有虐待婆婆。但是太守并不相信周青的话,为了得到口供,太守命衙役们对周青用刑。一个善良的弱女子,哪能经得起衙役们如狼似虎的拷打,于是只好违心地承认自己虐待了婆婆,导致婆婆产生绝望心理,从而悬颈而死。
孝妇周青受刑
当时郡衙里有一个衙役,姓于,为人公正善良,睿智明慧,被人尊称为于公。他对周青的为人处事还是了解一些的。就对县令说:这个周青和婆婆的事情,我还是了解一些的。周青孝敬婆婆十多年了,一直待婆婆很好。现在婆婆上吊自杀,一定另有隐情。
可是,这个太守为人固执,刚愎自用。不肯听从于公的劝告,执意要将周青处斩。因为那年月不孝公婆是第一等大罪,是要被判处死刑,身首异处的。
姓于的这位公差,觉得很失望,就抱着周青的审理案卷,哭着离开衙门,隐居乡下了。
当然,周青也被太守判决死刑,秋后问斩了。据说,周青临刑前有一个要求,就是在自己的受刑的现场,立上十多丈的长竹竿,竹竿上悬挂五面长幡。自己被砍头的时候,如果血溅到竹竿上,往上流说明自己就是冤枉的,往下流,那表明是自己罪有应得。
于是,在秋后问斩时,就有人按照周青要求,在刑场立竹竿,挂长幡,以做验证。行刑时。只见那刀斧手,挥舞大刀,照着周青的脖子,一刀砍下,周青的鲜血喷涌而出,溅到竹竿上,往上逆行,然后流到长幡上,哩哩啦啦又滴到地上。
窦娥冤剧照
这时,人们都觉得很惊奇,认为周青的忤逆不孝之罪,确实是一个大冤案。太守心里应该也感到惊慌,但他却不愿意承认罢了。
自从周青被冤杀之后,他们这个郡三年没有下雨,天气大旱,导致灾情严重。制造周青冤案的太守,不知道是退职了,还是被调走了,反正不在东海这个地方了。
此后,又来了一个新太守。于公就找到新太守说:我们这个地方之所以三年没有落雨,很可能和三年前的一个冤案有关。于是,就详细地向新太守讲述了周青被冤杀的故事。新太守一听,就决定亲自到孝妇周青的坟墓上去祭奠,并将周青的坟墓进行了整修。
周青冤狱平反之后,老天很快下了透雨。那一年当地百姓都获得了好收成。
这个故事背景是汉代的,出自晋朝文学家干宝的《搜神记》。故事素材应该是真实的,但是作者在创作的时候,用了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到了元代,文学家关汉卿,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创作了影响深远的元杂剧《窦娥冤》。
这个故事的讽喻性很强,它是对那些不愿意深入调查研究,光凭主观臆断,盲目判案,而且不听劝告,固执己见,草菅人命的昏庸糊涂官员的批判和抨击。
东海孝妇祠
其实,这个案件并非多么复杂。之所以形成冤案,一是因为判案的官员官僚主义严重,不愿意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不愿认真地对案件进行核实;二是固执己见,根本就没有把一个普通百姓的生命当回事,觉得自己大权在握,可以轻易地草菅人命。三是可能有受贿因素。在关汉卿创作《窦娥冤》时候,有关受贿的情节补上了。
无论古今社会,执法者如果不能心系百姓,不能把公平正义放在第一位,不能把抑强扶弱、惩恶扬善,匡扶正义、保护好人放在第一位,那么冤狱就很容易被制造出来。
依法治国,法治社会,司法者善良、正直、廉洁、公义,才是最为关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