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2月4日,为了庆祝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对于经过一段时间劳动改造,确系改恶从善的蒋介石集团和伪满洲国的战争罪犯施行特赦。
王耀武作为成为第一批被特赦的战犯之一。
在不少的故事中,王耀武被特赦后,有人问他最想见谁,王耀武答了一个名字:
粟裕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都对这个故事深信不疑,就连包括我本人在内,其实也都这么写过,因为具体的细节描述太多,因此很少有人质疑这个故事版本。
不少的文章中还信誓旦旦的称,粟裕后来私下里单独和王耀武见过面,两人聊了什么不得而知。
而且还有的说,王耀武自谭家桥战役后,就一直在研究粟裕,研究了十几年,最终败于济南战役。
可这样的描述到底真不真实,应该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一我第一次对这个故事产生怀疑,是源于另外一个故事。
原华东野战军第四纵队机要参谋苏荣曾奉令(四纵司令员陶勇、政委郭化若)去安抚陈官庄战役中被俘的杜聿明。
当时,杜聿明已经萌生死志,为此粟裕特意给陶勇下了死命令:
“你送到我司令部来的杜聿明,必须是一个活着的杜聿明。”
苏荣为了缓解杜聿明紧张的情绪,诈称自己是原国民党军42军的勤务兵。
时隔多年后,苏荣接受记者采访时,曾提到他和杜聿明有过一番对话。
苏荣说:
“你们还有一条也是致命的,就是碰到了粟裕。”
杜聿明回答:
“我对粟裕早有耳闻,也研究过,只是没有交过手。这次交手后我们败得很惨,不得不佩服粟裕的军事指挥才能。”
杜聿明的这句话非常值得考究。
理论上,粟裕作为淮海战役中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者,杜聿明身为徐州剿总副司令,不可能没听过粟裕的名字,可他却说“早有耳闻,只是没交过手”,就很耐人寻味。
当然,杜聿明过去确实可能没听过粟裕的名字,土地革命时,杜聿明参加过围剿大别山的红军(应该是鄂豫皖根据地的红四方面军),粟裕是中央红军出身,抗战时期,杜先是在华南,继而又到滇缅战场,解放战争时期也是先到的东北,没听过粟裕的名字也属于正常。
可到济南战役时,尽管主要进攻的是许世友,可实际指挥却是粟裕,那会儿粟裕正带着十八万阻援大军静待杜聿明指挥的徐州集团北援。
仗都打到这个份上,如果说杜聿明还没听过粟裕的名字,似乎不应该。
根据一番考究,我们得出一个惊讶的结论,在国民党军诸多将领甚至包括蒋介石,似乎都没怎么注意过粟裕。
他们始终认为,华东野战军的实际指挥者是陈老总。
二顺着以上观点下来,显然,在王耀武心目中,华野最具分量的对手,极大可能也只是陈老总,而非粟裕。
全面内战爆发前,陈老总、粟裕都参加过军调。
粟裕穿着国民党军军装,曾亲赴徐州。与顾祝同、汤恩伯(时任第一绥靖区司令,后来被李默庵接替)见面,不少文章以及《粟裕大将》电视剧中,顾祝同、汤恩伯包括李默庵、戴之奇(在苏中战役、宿北战役中被粟裕击败)等将领对粟裕都很是轻慢。
应该说,顾祝同对粟裕是比较熟悉的,毕竟在抗战胜利前,粟裕在天目山三次反顽战中,三次打的顾祝同找不着北。
只不过,李默庵并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
当然,一直到许多年以后,李默庵撰写回忆录,也仍然不认为苏中战役自己是打输了的。毕竟双方战略目标不同,李默庵是以占地为主,而粟裕是以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为主。
总而言之,从解放战争一开始,国民党军整体对粟裕都很轻慢。
比如胡琏。
胡琏的整编十一师在华东战场出现比较频繁,和华野交手的次数也最多。
可1949年1月,淮海战役结束十天后,蒋介石在奉化接见胡琏,胡琏那会儿对蒋介石说了一句话:
“战事演变到长江流域后,山川形势,将限制大兵团的活动,刘伯承、陈毅两股共军,已不可能统一集中运用。若蒙给我三个军的兵力,深信必可协同友军,击败共军。盖刘伯承、陈毅两人以次的共军指挥官,如粟裕、陈士渠、许世友、杨勇、陈锡联、陈再道、王必成、叶飞等,数年来皆与我对战多次,根据体认,他们并非杰出之才。刘伯承、陈毅如不能亲临战阵,彼等必败无疑。”
在胡琏的心目中,刘伯承是和陈毅并列的这句话没错,但他把粟裕、王必成、叶飞列在一起完全就是个错,因为粟裕在很长时期都是他们的上级。
可见在国民党军将领的心目中,粟裕就是一纵队级别的将领,最多是兵团级,而不是一个野战军的指挥者。
与粟裕真正交过手的人,尚认识不到他的厉害,就更不要提远离战场的王耀武了。
解放战争时期,王耀武是第二绥靖区司令,后来打通了打通了胶济、津浦两线。蒋介石一高兴,又给了他一个山东省主席的头衔。
那时,我军原来在山东的八路军,基本上都被罗荣桓带到东北去了,因此王耀武的主要对手,就只有率领新四军北上到山东的陈老总。
三1946年3月1日,陈老总作为华东局和新四军的主要负责人,到济南同王耀武会面。
有意思的是,当时王耀武的桌子上,摆着一张报纸,报纸上面写着这样一行字:“山东国军对共军像风卷残云、秋风扫落叶一样。”
陈老总饶有兴致的拿起报纸扬了扬:
“真的吗?“
“那只是夸大其词。”王耀武尴尬的摇了摇头。
“不信可以试试看,到底是谁卷谁?”
陈老总微微一笑说道:
“你们需要对我们进行研究!我们对你们是有研究的,承认你们的优点。但是,你们的报纸总是把我们说成土匪长、土匪短,这只是一套口头骂人的话罢了。”
出乎意料的是,王耀武很赞同陈老总的说法,而且还很真诚的说:
“你说的没错,我们确实是这样。你们有三个优势。”
“哦,哪三个优势?”
王耀武说:
“首先,共产党内的人还在读书,经常看到你们的高级官员在报纸上写文章,讨论问题。国民党内有哪个人有时间读书呢?他们只会吹嘘自己。其次,共产党与群众的关系很好。第三,你们的军队有很高的战斗士气,远胜过国民党方面。”
就只有这三点,陈老总对王耀武刮目相看,国民党内部也并不都是没有远见卓识的人。
1947年12月,陈老总在一次会议上,还特意点了王耀武的名:
“这表明国民党内部还有一些有眼光的人,但是由于整个领导机构的腐败和无能,他们无法接受这些人的意见。”
就综合来看,王耀武与粟裕有交集,最多也只是在莱芜战役中。
可那时陈老总是华野司令员兼政委,王耀武自然认为,和他交手的是陈老总。
更为关键的是,王耀武那会儿远离战场,他的第二绥靖区虽然派出了部队,却是归陈诚指挥,王耀武没有太多能干涉的机会。
尽管王耀武已经察觉出我军有北移的情况,一再要求李仙洲后撤,可陈诚那时已经接受了“在临沂外围歼灭解放军16个旅”的汇报,严令李仙洲加速南进,王耀武也无计可施。
整个解放战争期间,王耀武困守济南,其实都没有太多作为(有关这点我们后续有文会说明)。
据说王耀武被俘以后,曾一度要求见陈毅,可他并不知道,陈老总那时已经被调到了中原野战军,整个华东野战军都是粟裕在指挥。
不少文章中也称,陈老总在王耀武被俘后,去清点他的财产,结果发现两台拖拉机,极大程度上,这个故事杜撰的成分比较大。
济南战役期间,粟裕就在计划淮海战役,等到济南一解放,华野就迅速南下了,淮海战役就开打了,以陈老总的实际位置来看,他应该是跟着中野一路去夺取郑州、开封,牵制国民党军去了。
1959年,王耀武被特赦后,周总理作为原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他以老师的身份去看望过学生,陈老总那时应该陪着去过。
从分析的情况来看,王耀武至多与陈老总有过交集,却无同粟裕的联系。
有人认为,多年前的谭家桥战斗,王耀武率领补充一旅与粟裕所在的红七军团(当时称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交手。还有的说王耀武曾亲眼看着粟裕带着几百人杀出重围,以至于多年后仍然念念不忘,信誓旦旦,仿佛如亲眼所见一般。
谭家桥战役的确是粟裕心头的一痛,包括晚年他老人家去世前,也一再叮嘱家人,要把他的骨灰葬在当年谭家桥战役那个地方(今浙江丽水市遂昌县王村镇还真有一个粟裕墓)。但在当时,粟裕也只是军团参谋长,在他上面还有军团长刘畴西、政委乐少华、政治部主任刘英。
另外,方志敏还出任了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军政委员会主席。
当时,王耀武率领补充一旅尾随追击,离红军最近,因此方志敏决定在乌泥关埋伏,结果因指挥失误,反被王耀武打败,这一战直接造成红19师师长寻淮洲(原红七军团军团长)负重伤牺牲,军团级干部几乎也是人人带伤。
1935年1月,方志敏率部退回赣东北,在怀玉山激战中才几乎全军覆没。
也是在怀玉山激战中,粟裕率领先头部队果断突出重围,来到闽浙赣地区,这才保存下来一部分生力军。
从这个情况来看,王耀武的目光当时只能是在方志敏、刘畴西身上,最多也只是注意到一个寻淮洲(谭家桥一战,打得确实惨烈),而不太可能在粟裕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