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感的概念,是由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来的,通俗来讲是指人们对自身能否利用所拥有的技能去完成某项工作,内心自信程度的体现。
班杜拉认为,除了结果期望外,还有一种效能期望。结果期望指的是人对自己某种行为会导致某一结果的推测。如果人预测到某一特定行为将会导致特定的结果,那么这一行为就可能被激活和被选择。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打个比方,一个人很喜欢玩游戏,通过玩游戏找到了自己的兴趣,他突然萌发出想要通过玩游戏达到赚钱、养活自己的目标。
现在很多游戏玩家都会搞直播,开UP主,能够赚点钱。于是有的人就会很心动,希望自己某一天能够玩游戏玩得很厉害,然后获得预期的结果。
然而在这过程中,人也是会有判断力的,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估。比如我有没有天赋,玩游戏厉不厉害,反应有没有比别人快等等,诸如此类的想法。
当人能够准确知道自己不够天赋,觉得这东西无法赚钱,那么就会停止行动,原先的想法就会放弃。
相反,如果知道自己能有天赋,能赚钱,人的话就会很有动力,思想和行为一致,会朝着玩游戏赚钱的目标为之奋斗。
像这种现象,它就是心理学“自我效能感”的外在表现,展现了自身的心理特征。
而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讲,人要有良好的自我效能感,才能应对人生中不可避免的阻碍和不公,走向成功。自我效能越高,也就是个体认为自己做好某方面工作的可能性越大,越会努力积极地去做这件事。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人自我效能感比较低,很缺乏自信,他们通常都会表达怯弱的态度。例如“别人写小说能赚钱,不过这事情好难,我肯定是做不好的,我没这个自信”。
自我效能感高的人他就不会这么想,他会这么思考:“写小说难吗?管他呢。我先写几个月试一试,做了再说。成不成功谁知道呢?我先干了。干得好有信心就坚持下去,干得不好我再考虑换别的事情去做。”
通常自我效能好的群体,人的主动性会比较强,不会考虑太多外在的因素。他们会充满能量,行动比思想先进一步,当别人还在考虑要不要做时,他就已经先干了,也从不考虑失败和成功的后果。
他们的信念向来是“行动主义”。先行动,做了不断改进点,边做边提升自己,直到达到成功的境界。
这个心理,决定了你敢不敢去付出努力,通过行动来反馈你的思想,变得知行合一。
通常人要事业成功,工作顺利,是需要自我效能感的,这项能力非常关键。假如你发现自己的自我效能感比较低,无法鼓起勇气去做事情时,不妨从增强自我效能感的状态入手,行动起来。
就像一个人要踢球,踢得厉害,他得怎么做呢?肯定不是看比赛录像不停分析,从理论研究,而是你亲自去足球场去体会,亲自感受踢球到底有多难。
不会的马上改进技术,会的进一步加强,这样你的球技才能提升。
人在工作还有生活里面,也得具备这样的心态。不管三七二十一,别先考虑错误,先干了再说。边干边改,人也能获得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