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方舟:35岁的少女,没有代表作的天才,与作家母亲深度捆绑

围炉煮世界 2024-02-19 03:14:20

2018年7月的一个清晨,蒋方舟与母亲尚爱兰坐在餐桌旁吃早餐。

蒋方舟边吃边刷手机,看到一个女明星的绯闻:“她没什么作品,这种新闻倒是不少。”

“那你呢?你有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吗?”

母亲的话,刺得蒋方舟心里难受了好一阵儿。

儿时,她写不出来,被母亲恐吓;30岁的年纪,她没有优秀作品,被母亲嘲讽;如今,她想追求自己的人生,不被摆布和掌控时,母亲又叹,“唉,又少一个卵子”……

蒋方舟心里其实早已清楚,母亲尚爱兰早在三十多年前,便已精通大数据“算法”。自己的人生,不过是两代人的深度捆绑。

从蒋方舟出生那天开始,尚爱兰的心,就一直悬着。

蒋方舟出生后不像别的婴儿那样哭闹,尚爱兰担心女儿智力有问题,每天提心吊胆不停地观察。这样的提心吊胆,一直持续到蒋方舟满了周岁。尚爱兰这才确定,女儿只是比别的孩子更安静。

尚爱兰是语文老师,一天,她将一套语文试卷放在还没正式上小学的女儿面前,结果,蒋方舟得了个满分。

从那时开始,尚爱兰更坚信,女儿一定是有天赋的。这份对智力的信心,不仅要灌输给女儿,尚爱兰自己也在不断自我灌输。

蒋方舟5岁那年,尚爱兰开始了她的魔鬼训练。家里的儿童读物都被她处理掉,摆在蒋方舟面前的,是三毛、刘墉和卡夫卡。

最后,蒋方舟实在是读不懂卡夫卡,尚爱兰才将这套书收回,取而代之的又是其他的人物传记和小说。

尚爱兰对自己这套“魔鬼训练”自有理由:“读物的水平决定了认知的水平。如果读物过于低智,培养出来的读者就过于低智。”

两年后,尚爱兰又开始给女儿加码:不仅要看,还要写。

蒋方舟每天凌晨四点起床,一直写到七点才去上学。到了周末,蒋方舟有时想赖床偷个懒,尚爱兰也不答应,“你写哦,好好写。”

小女孩绝望大叫:“你到底要我写到哪儿,你规定一下。”

尚爱兰拿笔在本子上划条线:“一定要写到这儿。”

为了督促女儿不停地写,尚爱兰吓她:“每个小孩在小学毕业前都要出版一本书,否则会被警察抓走。”

蒋方舟于是不停地写,写烦了时她也会问尚爱兰:“写了这么多,还不够啊?到底能不能出版啊?”

尚爱兰肯定加确定:“能,当然能,我向你保证。”

尚爱兰虽然是连骗带哄地让女儿写作,她的这句保证,却是完全真实的。尚爱兰的能力,不一般。

尚爱兰的身份,除了是语文老师,还是名网络作家。对于写作,尚爱兰早已驾轻就熟,有人将她与同时代的作家安妮宝贝相提并论。

蒋方舟九岁这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打开天窗》,就是母亲尚爱兰帮她联系的出版社。67篇文章中,有65篇都是蒋方舟的作品,当中不乏很多令人眼前一亮的金句。

这本书为蒋方舟迎得了“天才少女”的美誉,湖南省教委还特将其列为中小学生素质教育读本。

早已积累大量写作经验和技巧的尚爱兰,也在不久后获得了首届网络原创文学大赛小说类的一等奖。

当年,这个奖的评委有王安忆、余华、贾平凹、王朔等人。获奖后,组委会组织众作家一起去千岛湖游玩,尚爱兰带着女儿一起去了。母女俩都出名了,这之后,尚爱兰辞去了工作,开始在《南方都市报》写专栏。

与此同时,尚爱兰对女儿的规划也没停止,督促蒋方舟不停地写写写,很快,蒋方舟出版了第二本、第三本书。

不过,与第一本造成的轰动效应不同的是,蒋方舟的第二本书《正在发育》,骂声一片。

那时,蒋方舟已经有点反感“推销”这个词,尚爱兰告诉她:“一个人要想有出息,一辈子都离不开推销自己。”

尚爱兰在《南方都市报》写了两年专栏后,那种高强度高要求的输出把她榨得精疲力尽,她觉得自己才思枯竭了。她辞掉专栏的约稿,又回头当她的老师去了,不过,出书这事,她一直没忘。

彼时的蒋方舟在尚爱兰的运作下,名气越来越大,写专栏、参加节目。尚爱兰也抓紧时间写了本《蒋方舟的作文革命》,介绍自己是如何培养天才女儿的。

有人质疑她急功近利,尚爱兰回应:“就像做出的饭不让人吃一样,非得搁得发馊了才叫好饭吗?写书不出版,又待如何?”

是啊,好不容易把女儿的名气堆出来了,不好好借势,又待如何。

可惜,尚爱兰写再多的“女儿经”,也没办法让她的女儿再靠作品说话。之后的二十多年中,蒋方舟一共出版了十多本书,没有一本获得好评,其中评分最低的,只有5.7。

尚爱兰算对了开头,没有算中结局。她是“算法”高手,摸准了这个世界的某些套路,将资源和套路找到最合适的相交点,不断重复、加强,从而突破命运的局限。

然而尚爱兰绝不会想到,她同时也把女儿算成了“箭靶”体质。

每隔一段时间,蒋方舟就会被拉出来围攻一把,且角度时换时新。

她当年的文章,有人说是由母亲代笔;她上学住单间,被指搞特殊;她被清华降分破格录取,被质疑不公平;她任职《新周刊》副主编,被评德不配位;就连上个《圆桌派》,也被指掉书袋;她出版《东京一年》,更被人嘲讽亲日公知……

其实,若论才华,作品与名气不符的作者多的是,不只她一人;若论《圆桌派》的节目女嘉宾,她的表现虽谈不上亮眼独特,用来凑趣却也不坏。可为何,这个外表一副邻家小妹人畜无害的姑娘,偏就一副招黑体质呢?

人们质疑的,真的是蒋方舟的个人能力吗?

还真不见得。

蒋方舟招黑的根本原因,在于她这一路捷径。一路捷径的既得利益者,这是她的原罪。

9岁成名后,蒋方舟靠特招进入华师附中;高中三年,学校为她单独辟出间配备电脑的寢室;14岁开始在各大报纸开设专栏,16岁当选中国少年作家协会主席;18岁高考时,又被清华降低60分破格录取;还在读大学时,就收到《新周刊》邀请,一路从杂志主笔做到副主编。

大学同学还在每天看房价,计算未来多少年才可以有间自己的小窝时,她早已通过各种综艺赚钱,25岁便在清华附近买下自己的公寓。参加一期综艺,进口马桶的钱来了,再上一个节目,一套家具的钱也来了。

有人就曾直言:“同为湖北学子,看着她被炒作起来,我一直不喜欢她。凭什么我们为学业痛苦不已,她就可以靠炒作上清华?而她还声称羡慕普通孩子,抱怨没有童年。她明明就是获利者,还不肯承认,太假了。”

在一个人还没有代表作的时候,就已经成为代表,书未红,人先红,蒋方舟背负的指责与压力,可想而知。

即便如此,尚爱兰依旧对自己捧红女儿的“算法”洋洋自得,甚至在2019年又出版一本指导书,名为《作文课》。

当记者问她,如果要从老师、作家、母亲三个身份中选一个最有代表性的,她选哪个时,尚爱兰很干脆:“我是蒋方舟的妈妈,这是我最在意的身份。”

然而,蒋方舟和妈妈尚爱兰的关系,多年来却一直有些微妙。

9岁那年一书成名后,蒋方舟受邀到央视录节目。几个小时节目录下来,穿着厚厚的小动物毛茸外套,她汗流浃背。

这时,知名主持人想起她是“天才小作家”,将话筒对着她:“企鹅宝宝要多长时间才能离开母亲的哺乳?”

从小不看这类“肤浅”之书的蒋方舟,给出了一个很离谱的答案。

时至今日,蒋方舟脑海里都刻着当时那位主持人的白眼,给她闭了麦。

高中时,因为她总被特殊照顾,常在学校里接受很多媒体采访,她没有一个朋友。一个人吃饭,一个人买东西。有次和妈妈逛商场,遇到同班同学,蒋方舟想上前打招呼,同学看到她,低头就跑掉了。

一次,尚爱兰给女儿送水果零食,心情压抑的蒋方舟忍不住朝母亲吼道:“都是你害的,都是你把我变成了一个这样的人。”

一路带着光环长大,可她并不快乐。

上大学时,她每天都得和妈妈通两小时电话,如果是视频,就是三小时。后来在接受采访时,蒋方舟这样形容:“我感觉有一个漫长的脐带将我们联系着,变成一种很惹人嫌的依赖的关系。”

不过,即便如此,大学毕业后,蒋方舟还是让母亲去到北京和自己住在一起。原本,蒋方舟经常有一些聚餐应酬,可尚爱兰把自己形容成“看家的狗”后,她就很少再去参加那些应酬了,每天按时回家吃晚饭。

尚爱兰习惯早起,起床后就会拿起蒋方舟的手机,每条消息,每条朋友圈,都不错过。看完,又回头睡个回笼觉。

有时,蒋方舟是醒的,她就这么看着妈妈翻自己手机,两个人都不说话。

尚爱兰有时会刺她,没有拿得出手的代表作,有时又会怪她爱折腾、不结婚。每当她知道女儿又来了一次例假,她就会感叹句:“唉,又少了颗卵子。”

看来,尚爱兰还是没有明白,再懂算法的母亲,也不是时时事事都能算准的。

.END.

0 阅读: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