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如今的中产家庭遍地“烂尾娃”,作为90后烂尾本人,我实在忍不住说几句....

谷与妈妈 2024-10-25 17:38:43

上周在网上冲浪的时候,刷到了一篇多年前的帖子,标题是《海淀十八年鸡娃终点,有点感慨》。

家长用几百字轻飘飘地概论了一个孩子的18年,最后结尾孩子以582的高分落幕,家长却认为自己付出了这么多年,教育出了一个“烂尾娃”。因为孩子在高二的时候,情绪和心理有了问题,出现了厌学情绪,学习处于摆烂状态,后来高三开始认真,家里为此花了几十万补习费,对于他们来说,582分的成绩辜负了父母的付出,因此调侃自己的孩子是“烂尾娃”。

作为90后的我,也是应试教育的受众群体,看到这篇帖子的时候,没觉得有多大的共鸣,内心深处只觉得悲哀至极,一个健全,正常的孩子就这样被家长贴上烂尾的标签。诚然应试教育体制下很容易出现唯分数论和成绩至上观念,因为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应试教育已经成了相对公平的选拔方式,如果按国外的申请制教育,的确不需要只看成绩和分数,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更加不公平,因为你没有多余的教育资源让孩子得到全面的发展。应试教育固然有一定的弊端,但是可取之处更高,家长内卷,鸡娃孩子的本质原因也不是应试教育,而是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功利主义的盛行。

先来说说资源有限,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就是目前的资源趋势现状,越富有的人越容易拥有更多的资源,越贫穷的人越难得到资源进行发展。而教育本身所涉及的范围就比较宽泛,普遍共识是好的教育才能拥有好的未来,因此,为了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未来,父母拼了命的鸡娃孩子,想要让孩子成年之后有能力争夺更多的资源。资源固然有限,但是并不是所有父母都会如此调侃自己的孩子为烂尾娃,在孩子努力之后,还如此贬低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功利主义倾向极为严重。这种让孩子从小就去争夺发展机会的行为离不开功利主义的影响。

功利主义也叫马基雅维利主义(Machiavellianism),

指的是所有的行为都是为了获利,都是为了争夺资源,这是一种类似于“宁可我负天下人,不让天下人负我”的自我中心思想。

表现在教育中,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度要求,对孩子的过度索求,对于孩子本身的承受能力并不在意,

孩子对于他们来说就是造成愿望的工具,而不是一个具有主体性的,拥有自身选择的独立的人。

在他们眼中,人生只有两种结果——成与败,而教育是否成功也只有一个评判标准——分数,当孩子不符合他们的期待,分数不高的孩子的未来就是失败的,冰冷的数字就这样衡量了一个健全的人。

这种心理对于孩子来说是种莫大的伤害,因为成长的过程不只是学习的过程,更是健全人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接受着学校的考验接受着成长的考验,他们可能会受到伤害,也有可能会看到世界的多面性,他们的人生从不局限在冰冷的数字上。从心理学角度来看,仅用分数就否定孩子人生的行为是非常不可取的,健全的人格的确需要能力的发展,但是能力并不局限于考试,能力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这个世界应该有着多样化的评判标准。就拿上文的帖子来说,那位高一高二极度厌学的孩子,通过自己的能力重新拾起了学习的能力,战胜了心理上的痛苦,考取了不错的成绩,

也是一个涅槃的过程,而他的父母却忽略了这位孩子要经历怎么样的挣扎才能重建自己的人生。他们在意的只是分数,用烂尾这两个字评价孩子,太过可悲,毋庸置疑,这个社会固然是功利的,高考分数越高的确能去更好的地方,分数是衡量一个阶段的标准,但是人生是由无数阶段所组成,每个光鲜亮丽的人背后都有着超出常人的压力,而你的孩子是否想要这样的人生,你并不在意。对于你来说,你的需求的满足比孩子的人生体验更重要,对于孩子来说,这又公平吗?你可能会说你的孩子承受住了学习的压力,考取到了知名高校,拥有着无限可能,这一切都是因为你的悉心培养和严格要求。承受住高压完成父母夙愿的孩子,一般有两种可能:一是,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完全认同了父母的功利主义教育理念,认为人生要追求的就是名利,资源,财富,只有这样人生才能获得幸福。当这种观念形成以后,他们的人生就会被局限在成功与失败至上,他们可能关注不到抛开名利之外,人生还存在什么意义,为了名利不择手段,成为一个高阶的精致利己主义者(Refined Egoist)。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里贪官赵德汉的赃款被检查人员查获时,他自知大限将至,痛苦地说道:“一分都没花,我真的穷怕了。”穷困的过往遮住了他对名利的理性判断,极致的功利主义也遮住了他未曾察觉的危机。功利主义能让人获得至高权利,也能让人欲求无数,让人终其一生为名利所累。

二是,完成父母的愿望,失去了人生的选择权,因为他们活着的目的就只是为了摆脱“烂尾娃”的标签,而这个标签的设定来自于父母,因此他们的一生并不为自己而活,更像是为父母而活。当你问起他们想要什么,他们不知道,因为他们不像第一类已经被父母的观念同化,能够自洽,这类人是最痛苦的,他们在对与错之间徘徊,在功利和自由之间摇摆,只是一个任人操纵的玩偶,看似自由却毫无选择。

“烂尾娃”这个词语的出现,是父母对孩子的偏见,也是父母对世界的片面认知,所谓的烂尾娃仅成立于父母的立场。对于孩子来说烂尾和娃这两个词语本身就是矛盾的,用“娃”形容一个孩子说明他还在人生的初级阶段,而“烂尾”这个词是结束语,是最后状态的形容,明明人生才开始,就被彻底定性,因此这两个矛盾的词组合在一起并不合理。消费主义时代里,功利主义也被不停吹捧,只有制造焦虑,才能创造需求,对孩子负责,对自己负责的方式——理性对待教育。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