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长安城遗址区内33个行政村178万群众用上了自来水

茂彦聊娱乐 2025-01-03 02:44:14

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比您是不是还在纠结那汉长安城通水的事儿?咱别啰嗦了,直接上干货!今年冬天,西安市未央区的汉长安城遗址,终于接上了市政自来水管网,这17.8万群众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好事儿,终于落地了!

咱先从这汉长安城遗址区说起。这地方可谓是名气了得,号称”国家4A级旅游景区”,里头别的不说,就是那半遗址的未央宫和长乐宫,光看名字就让人肃然起敬。按说这种文物保护单位的地方,管理挺严格的,但群众生活嘛,也不能等闲视之。

您想想看,在这个年代码,还得靠打井喝水,这在全国大城市里都算是”怪胎”了吧?而且要知道,汉长安城遗址区可不小,33个行政村,17.8万户籍人口,这得有多少人喝井水啊?别小看这口小小的井,可不是盖的!一到用水高峰期,比如夏天,家家户户都得排着长龙接水,那场景,活脱脱就是个”春运现场”。

可怜的老陈美利啊,她今年都74了,从小在这遗址区长大,她对那些年的用水之难,可太有感触了。她说,90年代的时候,村里自己掏钱修了供水管道,水好歹能接到家里。可等到几年后,人口一多,用水量一大,那细细的管子就跟”筷子”似的,做饭洗衣都费劲。到后来更是家家户户搬出水桶水缸存水,买了全自动洗衣机也用不了,别提公共厕所了,旱厕才是他们的”日常”。

记得前几年,一到用水高峰期,街道办的那些负责人就望眼欲穿了。为了应急供水,他们的车辆就来回跑,一直忙到晚上十点多。这谁受得了啊?政府一直在想办法,早在2006年就开始计划接入市政管网了,可这文保单位不是盖的,施工难度大,手续也麻烦,这活儿一拖再拖,就是十几年。

还好,未央区的领导们一直在努力,他们可没有松懈。2019年,他们先把水质问题解决了,又改造了现有的管道,为接入市政管网做了充足准备。就跟打仗一样,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眼看就要成功了,2023年,西安市委市政府终于重视起来。他们把汉长安城遗址区供水工程列为重点民生工程,分管领导亲自督战,重视程度可见一斑。文物保护虽然重要,但民生需求也不能无视。为了两全其美,西安市政府开了无数次会,连分管文物的副市长也专门去北京”喊话”,终于拿到了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施工过程更是惊心动魄!因为在遗址区施工,对精度要求极高,深一寸浅一寸都不行。为了赶在年底之前通水,施工队连班加点,硬是把5个月的工期压缩到3个月,工人们可谓是”拼了老命”!

终于,11月27日凌晨,当清澈的自来水哗啦啦流进村民家中时,现场一片欢腾!董炜这位水务站负责人,一下子就放下了多年的心理包袱。34.86公里的供水管网全部铺设到位,33个村子全部通水,17.8万人民终于喝上了自来水!

您就想象一下这翻天覆地的变化吧!陈美利奶奶做饭洗衣再也不用担心了。听着厨房里哗啦啦的流水声,看着洗衣机嗡嗡嗡转个不停,听着孙子在浴室里放声欢笑,她乐得像个小女孩。奶奶说:”现在用水太方便了,就跟在电视上看的那些发达地方一样,美滴很!”

这事虽小,却反映出西安市委市政府对民生工作的高度重视。在文物保护与民生发展之间,他们总算找到了平衡点,解决了困扰百姓多年的燃眉之急。不仅是民心工程的胜利,更体现了”为民服务”的政治担当。

这汉长安城遗址区的经验,确实值得借鉴。它告诉我们,只要下定决心,再难的民生问题也能解决;只要把群众的疾苦牢牢放在心上,就一定能赢得民心有加。看到西安这一改革的决心,真是替这17.8万人高兴!

不过,我还是得问一句,我国其他地区是否还有类似的情况?是否还有一些群众生活在”落后”的环境里?解决这些问题,还需要各级政府的同心协力。或许,我们的社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只要心往一处使,勠力前行,就一定能建设一个更加美明天!

免责声明:本文的时间、过程、图片,人物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均无低俗等不良引导,请观众勿对号入座,并上升到人身攻击等方面。观众理性看待本事件,切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本文如若真实性存在争议、事件版权或图片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作者,我们将予以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