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美的理论探索:历史发展的五个时期----第三时期元、明两朝、第四时期清朝、第五时期近代和民国时期
第三时期是元、明两朝
进入元、明两朝,这是对传统理想的继承与深化的时期。所谓继承与深化,是指这一时期的两种主要思想都源自宋代,横线注解:(在书法艺术领域,继承与深化的概念也十分重要。继承意味着传统书法的传承和发展,深化则是指在传统基础上进行思考和创新。这种继承与深化的观念在书法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在书法艺术中,传统的笔墨纸砚、丹青文人的气韵神韵,以及对传统经典的修习与理解,都是书法继承的重要方面。而深化则包括了对书法技法、审美观念的拓展与推进,以及个性化的表达和创新实践。通过继承传统、深化创新,书法艺术得以不断发展壮大,展现出更为多样和独特的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书法艺术家们既传承着历代前贤的智慧,又通过自身的努力与创造,为书法艺术注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这种继承与深化的实践,正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并结合了时代的需求。
明朝的书法批评家在朱熹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他们以魏晋书法为典范,强化了传统中不变之规的同时,一些文士也注重性灵的抒发,追求书法艺术的创新。例如董其昌等人,他们继承了苏轼等人的书法思想,将文学的理想与书法的艺术相结合,在一定程度上恢复了被正统论所排斥的书法艺术的创造性与表现力。
总体来看,这两派都是北宋、南宋两种书法观念的延续。其中,正统派因与官方意识形态相契合而占据主导地位,而追求个体性灵的表现则到晚明时期才成为部分书家的自觉追求。同时,也有一些论者在两种思潮之间寻求调和。
第四时期是清朝
进入清朝,所谓求变,是指这个时期的人们从两个方面寻找新的趣味。一类是清中期的一些画家兼书家,如石涛、金农、郑板桥等,他们强调师心适意,反对前人的继承方法,试图以个性化的方式创造出新的书法。另一方面,从考据学中孕育出的新趋向,即金石派的书法趣味也逐渐崭露头角。在清朝时期,学术上兴起了一种全面考察古代文献的风气,形成了一种学术流派——朴学,也被称为考据学。这种学术风气推动了对金石文字的搜集整理,从而影响了书法艺术的审美趣味。
在遥远的野中,书法的历史长河奔流不息。自魏晋时代以来,书法家们虽然偶尔提及篆隶,但他们的探讨往往局限于东汉张芝之后的证据,如同纸上谈兵。然而,清朝时期却呈现出不同的风貌。这一时期,人们不再仅仅顶礼膜拜唐宋以来的名家法帖,而是开始发掘和欣赏北朝民间碑刻那独特的金石文字魅力。这种转变,实际上是对传统书法价值的一种重新审视和拓展。
在这一风潮中,康有为成为了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不仅对三代以来的金石书迹进行了全面回顾,更在总结的过程中产生了新的审美价值取向。这种取向,既体现了对传统书法的尊重,又显露出对变革的强烈渴望。可以说,清朝后期的书法理论家们开始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来认识中国书法的价值,他们不再局限于历史的某一阶段,而是将书法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加以审视。
第五时期是近代,主要是民国时期
到了近代,尤其是民国时期,书法艺术思考迎来了新的开端。这是一个充满变革的时代,旧的封建王朝已经覆灭,新的政治格局正在动荡中形成。在这个时期,一批接受了西方教育同时又深受传统文化熏陶的学者崭露头角。他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各异,有的激进文人主张彻底改造,认为要摒弃中国的文字,其中代表人物有钱玄同等。
然而,也有一部分学者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横线注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句古训:“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句话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学习和知识的重视,以及对于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取舍。在中国古代,中学通常指的是儒家经典和传统文化,强调修身养性、道德修养和文学修养的重要性,是人们学习和养成品德的基本依据。而西学则代表了现代科学技术、外来文化和知识,强调实用性和现代性,为中国的现代化和进步提供了重要支持。将中学作为基础体系,西学作为应用工具,可以使人们既具备传统文化的底蕴和人文素养,又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这种教育理念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综合发展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发展范本。)的原则,试图在保持传统文化价值的同时,吸收西方观念的精髓。
这些学者们的思考和探索,为中国书法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他们开始将中国书法放到世界美术的层面来认识,试图寻找其在全球艺术领域中的独特地位和价值。这种跨文化的视角,不仅拓宽了书法艺术的视野,也为书法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和方向。可以说,民国时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标志着现代书法艺术思考的开端,为书法艺术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书法思想的历史脉络
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的架构,基于深度的历史分期,分为五编进行细致探讨。然而,这种分期方法并非完美无缺,而是基于特定的考虑和权衡。分期的主要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维护章节安排上的朝代连贯性,另一方面则在于凸显每个时期书法思想的核心走向。
但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意识的发展并不总是与朝代的更迭保持同步。以清朝前期的冯班、宋曹为例,他们的思想理念与明朝后期存在着明显的传承与延续。这种跨朝代的思想连贯性,打破了朝代界限,展现了书法思想发展的独特路径。
在深入研究历史时,我们更应聚焦于每个时期书法思想的主流趋势和代表性成果。这些不仅代表了当时的文化风貌,也为我们理解书法艺术的演变提供了宝贵的线索。因此,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的分期虽然有其局限性,但仍是探讨书法思想历史发展的一种有效尝试。(全文2305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总编)
2024年3月22日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