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过北京的杂酱面,也尝过大连的蚬子面,但最怀念新市老家的羊肉面……”在浙江省湖州市德清县新市羊肉黄酒节上的点评环节自己如此感慨道。
11月3日,微风不燥,秋光明媚,“声名远‘羊’ 肉酥酒香”第28届新市羊肉黄酒节暨金牌羊肉争霸赛在德清县新市古镇开幕。作为乡贤,有幸受邀成为本次羊肉面金牌争霸赛的评委之一,参与了活动全过程。
新市羊肉黄酒节自1997年举办首届至今,已成为传承悠久饮食文化的一件节庆盛事,也是以节为媒、以节会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助力千年古镇复兴的一张城市金名片。
仙潭、烧香市、水码头、书码头,这些名称形容的都是新市古镇。每一个名称背后,都是一段关于古镇过去的故事。
新市古镇位于大运河畔、杭嘉湖平原中央,北接上海、南连杭州,有着独特的桑蚕文化、运河文化和商贸文化,它是古运河畔的“泽国水乡“”,是鱼米农桑的“人间仙潭”,古宅成群,古桥林立,绘就了“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意画卷。
江南运河分东、中、西三线,北接长江,南接钱塘江,三条线呈扇面展开,形状如同河蚌。
德清新市古镇位于江南运河的中线要道,是江南运河这颗河蚌上的一颗闪耀明珠。
南宋迁都临安后,江南运河更是出现了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繁华场面。
“以水兴市、以市兴商”,新市凭借特殊的地理位置,一跃成为江南运河中线上重要的商岸“大码头”之一。
新市古镇是江南水乡古镇群中风貌保存较为完整、风俗民情富有特色的一个典型代表。
古镇内的明清建筑,鳞次栉比,街巷逶迤,家家临水,户户通舟。
呈现江南古镇独特的“水乡泽国”自然景观和“店宅合一”的商贸特征。和其他古镇不一样的是,新市古镇的整体布局还和道教文化有一定的关联。
倘若你到湖州德清的新市古镇,除了要感受江南水乡独有的温婉之外,吃一碗羊肉面也是必不可少的。
如果不开车,建议再来一壶新市本地的黄酒,与鲜美的羊肉成为绝配。据说,黄酒不仅可暖胃活血功效,也可以解除浓油赤酱烹制羊肉的肥腻。
新市好食羊肉之风源远流长,其烹制羊肉的历史可追溯到南宋,据传是通过来自新市的南宋宰相吴潜传入的宫廷厨艺。
到了明朝,人们开始在新市的羊行街买卖湖羊,至晚清时,做湖羊生意的店铺已达八至九家。随着羊皮、羊毛生意的兴起意外带动了羊肉生意。
清同治九年(1869年),张和松潜心研究羊肉的烹饪技艺,在继承传统羊肉烧法的基础上,采用新的烹调方法,并取“一品当朝”之意,推出了“张一品”羊肉,也使其成为了新市羊肉一块声名远扬的金字招牌。
如今每到秋冬时节,小小古镇便被浸泡在了浓郁的羊肉香味中。
羊肉铺子、羊肉面馆满街林立,到处都是热气腾腾的羊肉大锅。羊肉香与葱蒜的气味,弥漫在街头巷尾。
印象中,新市古镇的早晨是从一碗羊肉面叫醒的。
清晨,古镇的街巷弥漫着羊肉的芬芳,无论是游客,还是当地居民,循着这丝丝缕缕的味道开始了一天的生活。
正宗的新市酱羊肉,拆骨化绵、肥不油腻、瘦不粗粝。大到拖油带瘦,鲜香扑鼻,小到一丝一缕,皆有滋味。
地道的新市羊肉需经柴火细炖,再用炭火的余温焖上几个小时,这样烧出来的羊肉色泽红亮、汁浓肉嫩,且不闻丝毫羊膻味。
一壶黄酒,一碗羊肉面,早已成为新市人秋冬时节的传统食法。
随意找一间街边的面馆,再告诉老板“一份羊肉面”的同时,寻一处位置落座,耐心地等待。
用不了一会儿,老板一声“羊肉面好啦”,便可前去端上自己的那份开始享用了。
在新市古镇大街小巷,羊肉面馆也是多不胜数的。
新市羊肉面那绝对是最负盛名的传统美食,许多游客赶来新市只为这一碗羊肉面。
羊肉肥瘦相间,滑而不腻,鲜而不柴,酥而不烂,关键是量大料足。而面羊味十足,但是没有一点羊膻味,鲜香四溢,汁浓肉嫩,一口羊肉一口面真的超级满足!
在新市古镇,不得不提的便是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本地“莫干山”黄酒。它诞生于1863年,经久不衰的酿造过程见证了无数岁月的流转。
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莫干山老酒厂前身为“杨元新酱园”,位于新市镇的寺前弄12号,至今建筑依旧完好如初,就像在诉说着往日的辉煌。
莫干山黄酒的酿造过程,精细且繁复,仿佛编织一件艺术佳作。浸米、蒸饭、晾晒、落缸发酵、开耙以及坛中陈酿等步骤,每一步都凝聚了匠人的心血与智慧。
在这次羊肉面品评过程中,连续品尝14道新鲜出炉的羊肉面真的是一份特别的考验——在朋友建议下,斟了一杯黄酒入口,果然原先口中的肥腻消解不少。
琥珀色的酒液满溢杯中,一股甘甜而醇厚的酒香便如老友般扑鼻而来,携带着岁月的记忆。
莫干山黄酒与鲜美羊肉的搭配,香醇浓厚且美味进补,让人一尝难忘。
来新市古镇抿一口黄酒,吃一口羊肉,再挑起一筷蘸满羊肉汤汁的面条入口……温暖瞬间击穿了整个身心。
清澈的运河水穿镇而过,藏在古镇的这些细碎故事与美妙滋味,也将随之继续流向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