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动症是心神失调了,就怕这个镇心安神方,把抽动症“斩草除根”

乖乖评养好的 2024-10-16 21:50:07

被吓出来的抽动症,是心神失调了,就怕这个镇心安神方,把抽动症“斩草除根”!

我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抽动患儿发病前或多或少都有神经质特点,例如性格内向、执拗、急躁易怒、易兴奋、易紧张、易委屈、敏感、自卑、胆小、孤独等。

由于抽动症病程往往比较长,患儿心理负担加重,情绪改变更明显,尤其青春期以后,有些孩子可能抽动不明显了,突出表现的是抑郁、焦虑、强迫、狂燥等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

《灵枢·邪客》曰:“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这些性格特征及情绪方面的改变,在中医来看,都责之于心。

患儿发病前的这些性格特点往往被家长忽视,又加上教育方式不当,过分溺爱,学习上过高的要求,使其精神压力过大,再有一些小儿素体心气不足、心血亏虚,都可引起心主神明的功能失调。

子病及母,心血亏虚引起肝血亦不足,肝主疏泄功能的失常,肝性喜条达恶抑郁,肝气郁结就会出现肝风煽动的抽动症状。

举个例子:

一个10岁的男孩,抽动症2年多了,一开始是频繁的眨眼、耸鼻,后来出现了摇头、甩臂、扭腰等动作,伴有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睡眠不安,舌质红,舌苔薄黄。舌尖红尤为明显。

患儿发病之前性格较为活泼好动,学习压力较大,家长对其要求严格,经常批评指责。长期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导致心神失调。

本例患儿病机是以心神失调为本,肝风动摇为外在表现。

“风性主动,善行而数变”,正反映了患儿抽动的特点:抽动的部位不固定,多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身体的各个部位,反复交替出现。

根据情况开方:珍珠母、龙骨、牡蛎、酸枣仁、柏子仁、柴胡、枳壳等

诸药合用,共奏平肝潜阳、安神定志、疏肝柔肝、通窍疏风之效。

二诊,患儿的抽动症状明显减轻,频率减少,坚持调理三个月,抽动几乎消失不见,偶尔紧张时还会眨眼,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急躁等问题也大有改善。

继续坚持治疗和生活调整,在症状消失后继续服用一段时间巩固疗效,2天一副药间断服用,患儿的病情逐渐稳定,随访未见复发。

再次提醒各位家长,如果孩子正在治疗中,看到抽动症状消失不要急切停药!!

因为孩子外在抽动的表现虽然消失,但最根本的情绪方面的体征依然存在,巩固治疗,使孩子心主神志的功能正常再停药,以减少疾病的复发。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