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毁灭世界的13天,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揭秘

飞花逐月大帝 2022-02-12 20:43:50

自从有了核武器,美国率先在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以后,进而美苏两国争霸,世界就笼罩在核战争的阴影里,核战争,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始终悬在世界各国的头顶上,恐惧无时不在。

而就在1962年的10月16日到28日,这短短的13天里,世界就在热核战争的死亡鬼门关前走了一遭。这13天,也是现代世界离全面核战争最近的13天,也是人类离灭亡最近的13天。

这就是著名的古巴导弹危机。

风,起于青萍之末,美苏冷战的肇始

冷战时期的两大死对头美国和苏联,在二战时期却是战略盟友,因为他们有共同的敌人希特勒,为此美国还给予苏联提供了价值高达110亿美元的军事援助,其中包括战斗机、运输机、各类舰船和火炮等等。

按理说,这样不惜血本的援助,两国关系应该很好才对。但二战结束之后的翌年,也就是1946年2月22日,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临时代办乔治·凯南却给美国国务院发了一封长达8000字的电报。

什么样的事情能让他写这么长的电报呢?要知道,发这么长的电报可是代价不菲的,但如果你看了电报的内容,你就不这样想了,因为这封电报,是改变世界格局的起点。

乔治·凯南可不是一般的外交家,他还是一个历史学家。以这样的身份出任外交官,使得他有机会了解和掌握苏联的实际情况。从1944年到苏联任职起,他就开始用历史与现实的眼光来观察苏联社会。几年下来,他搜集了大量的一手资料,并通过这些资料对苏联的内部社会和对外政策进行了深入分析之后,他认为,必须对苏联实施遏制政策。他得出的结论既让美国政府大吃一惊,但更是契合美国政府心之所想,

而他也因此被苏联政府驱逐出境。

乔治·凯南

1946年3月5日,英国前首相温斯顿·丘吉尔在美国富尔顿城威斯敏斯特学院发表著名的铁幕演说,美国开始实施了对苏联的遏制政策,零和博弈的东西方冷战开启,乔治·凯南也顺理成章成为遏制政策的创始人。

作为遏制政策的一部分,1959年起,美国开始在意大利和离苏联更近的北约盟国土耳其部署可携带核弹头的朱庇特弹道导弹。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美国的导弹让苏联感觉如坐针毡,如鲠在喉的不安,但此时的苏联方面却暂时没有办法应对美国的导弹威胁,只能暗中伺机寻找破局的机会。

不久,苏联人的机会来了,这个机会就是位于美国南部、加勒比海北部的岛国古巴。

古巴革命,美国不爽,但却是苏联人的机会

1959年元旦,古巴爆发革命,巴蒂斯塔独裁政权被推翻,32岁的菲德尔·卡斯特罗成了古巴领导人。此时的古巴,依然与美国保持着友好关系,卡斯特罗还以总理身份到访美国,与时任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相谈甚欢。

说起来许多人可能不知道,此时的古巴和卡斯特罗们,对社会主义还是一无所知,和苏联之间更是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年轻的卡斯特罗

但好景不长,古巴就和美国闹翻了。

原因很简单,美国想要像以前那样,继续控制古巴,而古巴领导层也慢慢地激进了起来,要自己控制自己的命运,于是双方的矛盾一下子就变得不可调和,美古之间的逐渐恶语相向起来。

1961年1月5日,对古巴彻底失去耐心的美国政府,突然宣布与古巴断交,并同时开始对其实施经济制裁,试图通过禁运崩溃古巴经济,从而使政府下台,制裁政策一直坚持到现在,因为古巴也一直没有屈服美国的压力。

美国人对古巴的制裁并不仅限于经济,而是政治军事多管齐下,其力度终于在1961年4月15日达到最高潮。

15日当天,古巴流亡分子在美国的策划与支持下,驾驶B-26轰炸机对古巴进行了两天的轰炸,更是派遣1400多雇佣军组成的“古巴旅”,从古巴猪湾登陆,妄图以此为起点推翻卡斯特罗政府。

但这些行动都失败了,不到3天,这些雇佣军就被击退,美国的图谋彻底失败。

一计不成再生一计,1961年11月,美国中央情报局开始实施以刺杀卡斯特罗为重点的“獴行动”,卡斯特罗也开始了其屡次被中央情报局暗杀的历程。据1997年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的一份档案显示,卡斯特罗遭遇过634次暗杀,是世界上遭遇暗杀次数最多的国家领导人。

也许是命中注定的幸运,卡斯特罗每次都安然无恙脱险,一直到2016年11月25日寿终正寝安然逝世,不能不说,他是这个世界唯一的奇迹。

见这样都不行,不甘心失败的美国政府,更加紧了对古巴的经济封锁。

古巴经济是很弱小的,美国的制裁让其苦不堪言。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生存下去,古巴不得不把目光对准了美国的死对头苏联。

实际上这个时候,远在欧洲的苏联,一直关注着古巴的局势,就等古巴人主动出击了。

果然,熬不下去的古巴人,主动和苏联人联系了,这让对美国在其邻国土耳其部署核武器大为不满的苏联人求之不得,立即答应对古巴进行援助与支持。对苏联人来说,古巴是个好地方,因为它离美国太近了,可以将其打造成与美国抗衡的战略立足点。

于是,苏联迅速对古巴展开了经济与军事援助,这让古巴暂时获得了喘气的机会。

而且,古巴对与苏联的新关系毫不隐瞒,公开在联合国大会上说,我们现在有了新朋友,那就是苏联,而且我们也开始研究苏联的主义和社会了,而这,都是你们美国人逼的。

卡斯特罗的发言让美国人恼羞成怒,但也没有办法,因为这确实是自己把古巴人逼到了敌方的阵营,怪不得别人。

突发奇想,向古巴运送核导弹,让美国人睡不着觉

古巴投到了自己一边,苏联也在中美洲有了名义上的立足点,但这并不是苏联的最终目的,它要的是把古巴这个立足点做实,从根本上改变美苏之间战略威慑上的不平衡。

此时的美国,已经开始在意大利、西德和土耳其等北约盟国部署弹道导弹,而且位于土耳其的15枚朱庇特导弹刚刚在62年3月份完成部署。这些围绕在苏联周边能够携带核武器的导弹,让苏联领导人食不甘味,寝食难安。但在古巴革命之前,他们也只能干瞪眼看着,却没有办法短时间改变正在状况,因为当时苏联自己的导弹射程太短,从苏联本土根本打不到美国。

当古巴一投入苏联阵营,苏联的领导人赫鲁晓夫脑子灵光一闪,如果把核武器直接部署到古巴,那不就是一下子改变了美苏之间的核威慑平衡了吗?要知道,这些核武器可就在美国的家门口,让他们也尝尝被核武器威慑的苦涩滋味。

当然,借在古巴部署核武器,还可以达到其他许多目的,比如巩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政治地位,确保其能够长期成为苏联的铁杆盟友,同时也给中美洲其他国家做个榜样。

赫鲁晓夫敢于这样做,同样也是考虑到美国刚刚在猪湾入侵事件中摔了个灰头土脸,一时半会儿不会再对古巴进行入侵行动。

这是一个极大的政治军事冒险,更是一个要命的赌注,但赫鲁晓夫认为值得一试。

而古巴方面,对此更求之不得,如果自己的手里有了核武器,美国人想要对其进行军事威胁,咱也不用那么害怕了,而对此害怕的应该是美国人了,因为他们是穿鞋的,相比之下,古巴还处于光脚状态。

对于赫鲁晓夫的构想,苏联政府很快就批准了。于是,赫鲁晓夫和卡斯特罗的弟弟在1962年的7月3日和8日见了面,对此双方一拍即合,签署了在古巴部署苏联核武器的秘密协议,苏联为古巴提供中程导弹和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

有了协议,双方说干就干。很快,苏联人把几十枚导弹和几十架飞机拆开包装到集装箱里,经过伪装之后用苏联的货船将其运到了古巴。别小看这几十枚导弹,它们都配备了一个威力比在广岛的原子弹大20或30倍的核弹头,妥妥地能要美国人的命。

和这些武器装备一同前往的,还有3500人之多的苏联军事技术人员。

1962年9月2日,感觉大局已定的苏联,决定公开宣布其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计划,而且武器和人员运输基本上完成,导弹的部署也即将结束。

而且,苏联人还煞有介事地说道,我们的核武器是如此的强大,以至于我们不需要将其部署到苏联之外,就可以打击那些意图对苏联不轨的敌人。

但这些,显然是苏联人对美国人玩的障眼法。

疑似核威慑来到家门口,美国人开始烧脑坐立不安了

一石激起千层浪,美国人坐不住了。实际上,美国人在1962年的8月份,就发现苏联设在古巴的导弹发射场了。

但他们暂时还没有办法拿到苏联人究竟在古巴部署了什么武器的详尽资料,也就无法对苏联人的所作所为表达些什么。

如果是常规武器,美国人也说不了什么,但如果是核武器呢?性质就不一样了,但美国人需要证据。

1962年9月4日,针对美国人的质疑,苏联驻美国大使多勃雷宁私下向美国司法部长、总统的弟弟罗伯特·肯尼迪保证,苏联没有在古巴部署核武器,那里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当然,罗伯特对他的话肯定是打了个大大的问号。

11日,为了打消美国人的疑虑,苏联再次公开声明,重申其没有在古巴部署核武器和运载导弹,并警告美国不要进攻古巴或者苏联向古巴运送物资的船只。

苏联人接二连三的发布公开声明,美国总统感觉自己也该出来说句话了。肯尼迪总统在电视讲话中是这样说的,苏联人保证没有在古巴部署核武器,他们的话我信了!但我必须警告的是,如果古巴成了苏联的军事基地,部署进攻性武器的话,美国将“采取一切必要的行动以保卫自身和盟国的安全”。

这个阶段,可以说美苏双方都在表达自己的立场,苏联是在极力掩饰其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现实,而暂时拿不到证据的美国,则为苏联人划下了红杠杠,过线,就别怪我不客气了。

赫鲁晓夫和肯尼迪

拿到部署核武器的关键证据,美国海上封锁古巴,苏联人心存侥幸

实际上,美国人对苏联人的话根本就不相信,他们一方面派高空侦察机不断到古巴上空进行侦察,另一方面加紧了谍报行动,试图确定苏联人到底在古巴干了些什么。

这时,一个至关重要的人出现了,他就是奥列格·彭科夫斯基,苏联的高级军事情报官,他还有个身份,就是美国和英国的间谍。他把自己获得的关于在古巴部署导弹的能力细节提供给了美国,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些导弹配备了核弹头。

当然,奥列格·彭科夫斯基也没有好下场,他被控叛国罪并于1963年被处决。

彭科夫斯基(左一)

除了间谍提供的情报,美国的侦察机也拍摄到了关于导弹基地的实质性照片。

10月15日,美国专家对两架U2高空侦察机于14日在古巴上空拍摄的照片进行分析后确认,这些照片中有一座发射台、许多发射弹道导弹的建筑物,一枚中程弹道导弹。而且地面工程看起来是在修建的是射程为2000英里的中远程弹道导弹使用的坚固的永久基地。

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发射装置上安装的肯定是配备了核弹头的中程导弹,这些情报让美国人如坐针毡。

10月16日,美国总统肯尼迪被告知拍摄到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关键证据,这些导弹可以覆盖美国大部分地区,而且还给他提供处理此事的两个选项,对古巴导弹基地进行空袭并派兵入侵古巴,或是对其进行海上封锁并威胁将进一步采取军事行动。

感到被苏联人欺骗的肯尼迪总统睡不着觉了,他意识到,如果不对苏联在古巴部署核导弹的事情进行果断而坚定的反应,那么美苏之间的攻守天平很快就会发生倾斜,自己在国内的威信将受到剧烈的冲击。

必须要做点什么,让苏联人知道,这样子是不行的。

次日,也就是17日,美国本土的军力开始向东南部的军事基地集结,U-2高空高速侦察机对古巴进行不间断地侦察,实时掌握导弹基地的进展情况。

美国侦察机拍摄的导弹基地照片

虽然局势逐渐紧张起来,但肯尼迪看起来还是比较风轻云淡的样子,照样参与竞选活动和接见外国领导人。

18日,肯尼迪与苏联外长葛罗米柯进行了会谈,葛罗米柯这个时候依然在向肯尼迪保证,他们部署在古巴的武器都是防御性的,但估计肯尼迪心里一定是对他的话表示呵呵了:你继续表演,开心就好,但那“最严重的后果”你得做好承受的准备。

表面上风平浪静的局势在20日骤然升温,晚上7点,肯尼迪总统对全世界公开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信息,要求苏联撤出核武器,并下令把古巴“隔离”起来,任何携带武器前往古巴的苏联船只都会被要求调头离开!

“隔离”这个词,对于经历了几年新冠疫情时代的我们来说,是一个再也熟悉不过的词了。当年,就是这个词,让苏联苦不堪言。

美国人之所以干着封锁的活,却用比封锁要温和得多的“隔离”,实际上也是为了给苏联留点面子,避免引起更大的冲突。

很快,美国的战争机器就进入了开动状态,地面、空中和两栖作战部队已经战争物资都开始往古巴方向调动,载有核弹头的美国轰炸机也开始进入古巴周围的上空,驻世界各地的美军部队也全面进入戒备状态。

当然,美国也在全国范围内开始执行采取免遭核袭击的种种预防措施。

对于美国的指控,苏联当然是再次否认,但同时也使苏联的军事力量进入了全面的戒备状态。

虽然表面上苏联依然很强硬,但赫鲁晓夫是很敏感的,他潜意识里感觉到,这次美国人是玩真的了,自己能够承受得起美国对古巴的雷霆一击吗?

这下,坐卧不安的人,从肯尼迪变成了赫鲁晓夫,因为他心里没数。但赫鲁晓夫依然心存侥幸,依然命令加快向古巴运送导弹及苏式轰炸机的速度。

苏联核潜艇勇闯封锁线,美舰投深水炸弹,核战局势一触即发

1962年10月24日10点开始,美军出动68个空军中队、8个航母战斗群,从佛罗里达到波多黎各布的加勒比海上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弧形封锁线,将古巴团团围住。在离古巴东部海岸约300公里的大特克岛上,巨大的美军导弹跟踪站全力开动,密切监视往古巴去的船只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一只蚊子飞过去,都逃不过美国人的眼睛。

对于美国建立的对古巴海上封锁线,苏联人是持蔑视态度的,你敢封锁,那我就去破了你的封锁线。

当然,苏联人也是狡猾的,他们于25日派出了一艘不携带武器的船只去古巴,看看美国人的封锁线是真的还是装样子的。

与此同时,美苏双方都在极力争取国际舆论的支持。先是美洲国家组织(OAS)发表声明,支持美国隔离古巴的政策,这让美国人加分不少。

同时,美国人还在联合国大会上出示了苏联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证据,当然苏联方面还是断然否认。

当然,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这个时候也是进行着你来我往的口舌交锋。比如肯尼迪对赫鲁晓夫说,打核战争是不好的,是没有赢家的,打不得啊,所以我认为你是一个理智的人,是不会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而赫鲁晓夫也不示弱,看看你们美国人在干什么啊,你们对古巴做的事情是“隔离”吗?这和最后通牒差不多吧?你们这样子还想让我屈服,这是赤裸裸的恐吓,这是国与国之间打交道应有的正确方式吗?

两位领导人之间的对话,现在看起来感觉还是蛮有趣的。

嘴皮子的明面上的,大洋的暗流中,惊心动魄的较量也在进行中。

10月27日,对美国的海上封锁不信邪的苏联海军B-59号狐步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和另外三艘同级别的潜艇一起,不远万里来到了加勒比海,准备勇闯封锁线。

很快,他们就被美舰的声呐探测到了踪迹,随即遭到了美军伦道夫号航母和11艘护航驱逐舰的围追堵截,有3艘潜艇被美军发现后被迫上浮,只有B-59号狐步级常规动力攻击潜艇侥幸躲过。但好景不长,B-59号由于电量不足,不得不上升至潜望镜高度,在古巴海域被美国反潜编队发现后,也被死死地咬着不放。

B-59号潜艇被压在水下动弹不得,不久就断绝了与外界的联系。更要命的是,为了逼迫潜艇上浮以核实其身份,美军驱逐舰在B-59潜艇附近投掷了十几颗训练用深水炸弹。

深水炸弹的爆炸声让苏联潜艇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但他们不知道这只是美军投下的非致命性的训练弹,而是错误地判断成美军对其发动了攻击。

由于潜艇失去了与外界的一切联系,得不到外界真实情况,死一般沉寂的潜艇里面,气氛压抑得几乎要爆炸了。

美军舰艇拍摄的B-59浮出水面,上空还有一架美军直升机在盘旋

B-59艇长瓦连京·萨维茨基上校变得焦躁并失去了理智,他坚定地认为,美军之所以敢发起攻击,是因为核战争已经爆发,我们必须发射一枚T-5型核鱼雷进行还击!

对于艇长的判断,政委伊万·马斯连尼科夫表示同意,因为他也十分紧张。

按照苏联海军条令,只要艇长和政委达成一致就可以动用“特殊武器”,正常情况下,这意味着这枚核鱼雷的发射已成定局!

但万幸的是,这艘执行特殊任务的B-59号潜艇是编队旗舰上,出发的时候还临时增加了一名编队指挥官,他就是副艇长的瓦西里·阿尔希波夫中校,发射核鱼雷的命令也必须征得他的同意。

阿尔希波夫中校是一个意志坚定而又极为冷静的人,他对当前的局势有自己的判断。所以,当艇长萨维茨基对其进行询问的时候,他认为,当前形势并不明朗,在没有请示莫斯科的前提下,发射核武器是极其不负责的行为,核战争很有可能因为他们的贸然举动而起。

为了使艇长认可他的意见,阿尔希波夫中校甚至以死相逼!

就这样,瓦连京·萨维茨基狂热而焦躁的大脑逐渐清醒了起来,决定上浮以取得和莫斯科的联系,不管水面上美国人的驱逐舰了。

果然,待潜艇上浮收到了莫斯科方面的指示,双方并没有发生战争,要求B-59潜艇返回基地。

可以说是,关键时刻,是阿尔希波夫中校的冷静拯救了世界。

令人尊敬的阿尔希波夫中校,1998年因为辐射中毒而逝世

美国即将发起进攻,最后时刻,苏联被迫低头妥协撤出导弹

27日的惊险让美苏两国领导人都意识到核战争的危险气息已经是迫在眉睫,但这是他们都不愿意看到的,必须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双方都不肯显示出自己的畏惧与软弱,而是极力表现自己的强大力量。

实际上,在两国舰艇对峙的前一天,也就是26日,赫鲁晓夫就给肯尼迪写了一封被形容为“冗长、杂乱无章、漫无边际”的信,赫鲁晓夫在信中表达的核心,就是要避免核战争的爆发,美国要做出让步,要确保古巴的安全,解除对古巴的“隔离”措施。

27日,也就是美苏双方发生舰艇对峙事件以后,肯尼迪又收到了赫鲁晓夫的第二封信,信中的语气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并明确提出要求美国撤出其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导弹,然后才可能继续谈下去。

但美国人对赫鲁晓夫发第二封信打了个问号,对其表达的内容并不感冒,而且甚至怀疑这封信不是赫鲁晓夫本人写的。在这种情况下,美国人也不知道该回复哪封信了。

最终还是肯尼迪的弟弟罗伯特提出了解决办法,那就是搁置第二封信,只回复对美国有利的第一封信。

美国人在回信中,明确地表达了对赫鲁晓夫所写信中建议的赞同,核心意思急速,只要首先解除古巴导弹基地的威胁,那么,后面的事情都好说。

赫鲁晓夫是个聪明人,肯尼迪信中的意思他看得明明白白,他知道必须这样做了,因为有情报显示,如果古巴导弹危机再拖延下去,美国人将在29日或者30日实施对古巴的军事打击,如果是这样的话,苏联肯定承受不了可能遭受的损失,不管是战略上还是战术上。

于是,赫鲁晓夫在28日答复了美国人的回信,核心内容就是,我们苏联人理解美国人对进攻性武器带来的安全问题的担心与忧虑,这是一种危及世界和平的武器,苏联政府已经下令停止导弹基地的施工,并将其拆除打包运回苏联。

随着赫鲁晓夫的最新声明,让全世界紧张得透不过来气的13天,终于有惊无险地熬了过去,古巴导弹危机顺利结束。

苏联宣布将从古巴撤出导弹

尾声

零和博弈,不是那么好玩的,苏联人害怕核战争,美国人何尝不是?那个29日或者30日将对古巴导弹基地展开军事打击的消息,不排除是美国对苏联实行极限压力的烟幕弹,因为美国的战术空军司令对肯尼迪说,他并不能保证能完全摧毁导弹基地的核武器,如果真的是这样,故事就有悬念了。

好在,并没有出现这样的悬念,在这场谁是胆小鬼的游戏中,赫鲁晓夫和肯尼迪都做了他们应该做的选择!

1962年11月11日,苏联部署在古巴的42枚导弹全部撤走。11月20日,苏联宣布将在30

天内全部撤走部署在古巴的伊尔-28型轰炸机。

得到了苏联的保证之后,美国人也保证不会入侵古巴。

数个月后,美国也把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导弹偷偷撤了,其中土耳其的导弹撤除最为曲折,因为土耳其人不愿意,几经周折,才于1963年4月24日撤离完毕。

3 阅读:676
评论列表
  • 2022-02-12 22:40

    先灭美国

  • 2022-02-13 01:04

    说白了,美国最怕死,否则这么大的反应,最后,两国都怕了,毕竟核武器威力巨大无比。。。

  • 2022-02-13 00:07

    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