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成荫
赤脚医生并不是整天挎着个药箱到田里,也不是一天到晚没事干,专门和阶级敌人做斗争。赤脚医生也不是药箱一背赤脚下地插秧,他们也是手干脚不湿,有高超的医学水平,是救死扶伤白医战士。
老朽当年看过影片《春苗》后第一反应就是不真实,虚构情节过于夸张,斗争巫婆贾月仙,揭露钱济仁丑恶面目,批评杜文杰丑恶嘴脸。这并非是赤脚医生的本份职业,故有必要还原一个真实的赤脚医生,以正视听。
《春苗》电影剧照
其实,文化大革命并不可以一棍子打倒,当时确实做了些实事,确实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光辉历程,“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就是文化大革命中震动全国的“六·二六”指示。
有人说,当时的赤脚医生没有专业知识,纯粹捣江湖,那是纯粹抹黑当时的医疗制度。当时赤脚医生的来源主要有三部分:一是医学世家(老中医居多);二是经医护专业短期培训的学员;三是公认有一定医护能力的自学成才者。赤脚医生的出现,解决或缓解了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缺医少药的问题,在广大农村地区普及爱国卫生知识、除“四害”、根除血吸虫病、救死扶伤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如代表人物王桂珍。
那时的赤脚医生并不是随便找一个人就可以“坐堂”的,是要经过专业培训的,还有一大堆培训教材,培训地点选择在学校或者医院,由专门的教员授课,教材涵盖所有医学技术,书本有《赤脚医生手册》、《赤脚医生丛书》8本、《内科常见病诊治》、《外科手术技巧》、《儿科疾病防治》、《妇产科疾病诊治》、《针灸学》、《中医学》等教材。
学员经过培训后,不少学员的医学水平不亚于现在专家门诊的“专家”。那时没有繁杂的检查设备和仪器,全靠望闻问切。
当时的培训教材《赤脚医生手册》
《赤脚医生手册》目录(局部)
我的外公是中医世家,清朝中医名家的弟子,精通中医学,八岁学医,解放前即开馆坐堂,方圆百十里小有名气。外公不仅坐堂,还采集中药材,经常看到门口的竹匾里晒着不知名的药材,该泡的泡,该炙的炙。记得我结婚后的第二年得了肝病,全靠外公的草头方医治痊愈。我年轻时,父亲把我送到外公家学医,怎奈对“汤头”不感兴趣,半途而废,要不现在也是中医名家了。
随着毛主席的“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的推行,外公的馆子成了“××大队卫生室”,那时前来就医的人络绎不绝,比公社卫生院还繁忙。就拿现在人怀孕来说,孕检都靠仪器,那时没有这些设备,全靠望闻问切,尤以“切”为主,把下脉能分辨出腹中胎儿是男是女,摸下肚皮能知道胎位正不正。
外公做赤脚医生是没有经过培训,直接上岗的,属于第一种——医学世家。那时,大队卫生室的不少赤脚医生都医学世家出身,都是中医高手。
七十年代大队卫生室情景
在七十年代,经常有农民喝农药,在现在叫服毒,现在进了医院后,洗胃、挂水、输氧,医院里忙得不亦乐乎,四五名医生护士围着一个病人转,毒排除了,一大包人民币花光了。而那时直接去卫生室,外公用一片鸭毛伸到服毒者的喉咙口,患者喉头痒痒,马上翻江倒海,把胃内的东西吐得一干二净,然后捏着他的鼻子,把自己配的洗肠水灌进去,手一挥:可以走了。那时,看病就这么简单。
我有两个表哥、一个表姐,当时大表哥和我一样学医未成,属于天生智力不行。二表哥和表姐有点医学基础,后来都到扬州参加过赤脚医生培训,属于第二种——经医务专业培训的学员。表哥和表姐是第一批学员,当时我们公社共有29名学员,培训结束后,都分到了大队卫生室,成也专门的赤脚医生。
一名赤脚医生,一份社会责任,救死扶伤,永恒的主题
进入八十年代,生产队解体,大队消失,大队医疗室也随之消失了,赤脚医生这个称呼离我们远去了。那么,原来的赤脚医生何去何从?首先肯定的是,那时个人黑诊所是不允许的,只能听从安排,部分人年龄大了,给了点钱算是退休,大部分人安排到了医疗系统上班。那时外公安排到县人民医院,成了中医门诊的专家;表哥安排到乡医院,成了外科专家;表姐也到了乡医院,成了妇产科专家。
为什么从赤脚医生走进人民医院能成为专家?他们学历不高,没有经过高等院校深造,这说明了什么?
二十多年前,外公仙逝,至今上了年纪的人还在传诵老人家在世时高超的医学水平;表哥、表姐也退休了,成了老爷爷、老奶奶级别的人,认识他们的人见了面总是客客气气的尊称一声“先生”(注:方言,称教师、医生为先生)。
1965年6月26日,伟人提出的“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距今已有60年了,早已成为一代人的记忆。面对当前农村医疗卫生的严峻形势,我们是否有必要回归历史,重新认识“六二六”指示,汲取“救死扶伤”的智慧?
新形势下,重读此文,有何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