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中国航天领域又传来一个好消息:亚太6E同步通信卫星定点成功了!这个卫星可是大大的不得了,不仅是我国第一颗商业高通量卫星,通信容量达到了30Gbps,还是一颗“全电推进”卫星。它采用了东方红三号E全电推平台,并没有安装我国同步卫星常用的化学推进发动机,而是用了两台“电推”:一台霍尔发动机和一台离子发动机。
亚太6E早在2023年1月13日就发射了,用了一发长征二号丙火箭。发射后不久,就有外媒传出了亚太6E的主发动机出现故障的消息。按说在发射10个月之后,该卫星就应该定点成功,为何却拖了近一年半之久,与之前主发出故障的传闻有关系吗?
要搞清这个事情,得先了解一下亚太6E的特殊性。这个卫星是高通量卫星,配备了25个Ku用户波束和3个Ka信关站波束,卫星部分的重量是2.09吨,直径还比较大。然后亚太6E就尴尬了:同步通信卫星需要达到36000公里的同步静止轨道,不仅高度很高,还必须在赤道上空,对火箭的运载能力要求相当高。
我国发射同步卫星最常用的火箭是长征三号乙,俗称“三姨”。虽然这是一种采用肼基燃料的“毒箭”,但是架不住人家性能优良可靠,业绩突出。长三乙增强型能把重达5.5吨的载荷送到200km×36000km的地球同步转移轨道,然后卫星再靠自身动力升轨至36000公里静止轨道。很显然,用长三乙去发射2.09吨的亚太6E,实在是过于大材小用了,很不经济。
除了长三乙之外还有一个选择,就是把长三乙去掉两个助推器,变成长征三号丙。不料这个长三丙虽被“阉割”,力气也不小,同步转移轨道运力也有3.8吨,竟然与起飞重量高达640吨的印度最强火箭GSLV MK3相当,你说气人不气人?用长三丙发射亚太6E,还是大马拉小车,不合适。
然后网友们应该能想到了:那就再去掉两个助推器,变成光杆呗?恭喜您答对了一半!去掉全部助推器就变成了长三甲,同步转移轨道运力2.6吨。本来用它发射亚太6E特别合适,不料问题却出现了:亚太6E的直径特别大,而长三甲的整流罩直径只有3.35米,装不下!
在如此尴尬的局面下,我国航天人员还是想到了解决办法:给亚太6E配上了一个重达2.21吨的独立推进舱,该推进舱带有一台490N的主发动机,以及若干台推力为10N的RCS姿态控制发动机。这样加起来就有4.3吨了,然后再用长征二号丙来发射,整流罩直径4.2米,正好可以装下。
长征二号丙本来不是打高轨道的火箭,只能把亚太6E卫星和推进舱组合体打到近地轨道: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500公里,倾角28.5度。这个轨道离同步静止轨道还差得远,不过不要着急,接下来独立推进舱开始干活,利用490N主发动机,原计划用几天的时间将卫星升轨到远地点1万多公里的中间轨道。
到这时独立推进舱的使命就完成了,就可以与卫星本体分离。接下来亚太6E再使用电推发动机,进行原计划长达10个月的升轨。
为啥要这么久呢?因为无论是霍尔电推还是离子电推,推力大都是毫牛量级的,只能细水长流,一点点儿抬高轨道。然而亚太6E发射后却出现了意外情况:根据著名卫星数据网站seradata的报道,亚太6E推进舱的490N主发动机可能无法启动了,要被迫采用推力仅10N的姿控发动机升轨,时间大大拖长!
外媒作出这番推断也不是没有依据的,因为按照美国太空军18SDS公布的轨道高度数据,从2023年1月13日至1月17日,亚太6E卫星一直处于升轨阶段,至1月17日近地点高度刚刚超过700公里,远地点高度超过2300公里。7天时间才升到2300公里,与1万多公里的中间轨道差别太大,因此国外才做出了这番猜测。
不过外媒幸灾乐祸的推理后来却被打了脸!因为从2023年1月18日开始,亚太6E的升轨速度明显加快,至2023年1月22日,远地点高度已经升到了7000公里,每天都能升轨1000公里之多,仅靠10N的姿控发动机显然是做不到的,独立推进舱的主发动机有可能又启动了。
到了1月23日,远地点达到了7400公里。但在这一天却传来了消息:亚太6E卫星与独立推进舱成功分离,卫星本体单独踏上了飞往静止轨道的漫漫长路。从数据来看,独立推进舱最终还是没能100%完成自己的使命,未能将卫星送到超1万公里的中间轨道。不过已经打到了7400公里,也算差强人意了。
接下来就完全靠亚太6E自己了,从2023年1月23日分离开始,卫星花了近17个月的时间,到现在才刚刚定点,主要的原因就是电推发动机推力实在太小。大家应该还记得:我国空间站也使用了4台霍尔电推,推力约80毫牛。目前世界上推力最大的电推是美国的X3,推力也只有5.4牛,那已经相当夸张了。
由此推断,亚太6E上的电推发动机推力也就是几十个毫牛水平。估计有网友会问了:既然电推这么菜,那直接用化学火箭不就行了,为什么要大费周章来上电推呢?这时就得说说电推的优点:比冲高!比冲就是消耗单位质量的燃料能获得的冲量,比冲越大,消耗同样多燃料获得的速度增量就越大。
例如长征五号助推器使用的是液氧煤油发动机,海平面比冲约300秒。如果是更高效的液氢液氧发动机,比冲可以轻松超过400秒,比液氧煤油就强得多。然而这与电推比起来,实在是小巫见大巫,电推发动机的比冲能达到3000秒,与传统化学火箭有量级上的提升,为什么能达到这么高呢?
这是由于离子电推喷出来的东西不一样,是电离后的离子,速度高达每秒20~50公里,而普通火箭喷出燃气的速度只有每秒5公里左右,比冲自然就差远了。离子发动机最早是由美国NASA发明的。静电式离子电推的原理很简单:先用电子枪将工质电离,形成离子,然后这些离子经过像筛子一样打了很多小孔的两块栅板。
这两块栅板之间被加上了很高的电压,离子在栅板之间被电场加速,然后高速喷出(在喷口处被电子中和),就获得了推力。只要电压足够高,电场足够强,离子的速度就会非常大,比冲也就能达到3000秒的夸张程度了。但是这两块栅板的工作环境极为恶劣,制造起来相当难,空间电荷限流问题还导致推力密度难以提高。
于是在离子电推的基础上,苏联科学家又发明了霍尔电推,采用环形喷口和放电室。电子枪在喷口外发射电子,这些电子沿着轴向电场向阳极运动,然后在径向磁场作用下发生霍尔效应,产生了感应电压,在这种作用下电子沿着环向旋转。
当这些电子来到阳极附近时,与喷出的氙气、氪气、碘等等气体工质发生碰撞。气体被电离后,大量离子在电场作用下向后加速,从喷口喷出产生推力。霍尔发动机推力相对较大,还能一圈圈的套起来,进一步增大推力。
例如美国的X3霍尔发动机以氙为工质,推力5.4牛,比冲2650秒。我国最强的HET-450,推力虽然比X3略小,有4.6牛,但以氪为工质,最高比冲可达5100秒。
比冲高了带来的优点是非常明显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在太空中受到各种引力摄动的作用,要想一直定点在某个地方,必须不断通过发动机来调整,维持它的位置。如果采用化学火箭发动机,消耗的燃料非常可观。只要燃料耗尽,卫星也就无法定点了,使用寿命较短,卫星的重量也会很大。
但轨道维持并不需要很高的推力,在改用霍尔电推和离子电推之后,卫星可以用很小的推力保持定点,消耗的燃料又非常少,大大提高了使用寿命,同时卫星重量还减轻了。这就是亚太6E设计寿命长达15年,重量却只有2.09吨的原因。
好了,现在您知道亚太6E到达同步静止轨道,为啥要这么久了吗?即使当初推进舱发动机没出问题,将卫星送到了1万多公里高的中间轨道,亚太6E凭借推力极小的电推,也需要大概10个月的时间来升轨。
考虑到推进舱最终只把卫星送到了7400公里高的轨道,差了近3000公里,这个差距对于电推来说还是相当明显的,必然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升轨。于是最终效果我们也看到了:总共花了不到17个月,比原计划多了7个月,其实并不算太离谱。因为亚太6E的寿命可是有15年,多花这7个月的影响不大。现在亚太6E还是成功定点了,相信未来我国的电推卫星会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