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詹小注:
人生在世,总是会有些企盼的。
不同的时代,会有不同的企盼。
但有些企盼是不随时代改变的。
比如,一九九三年的那个春天,
我们就曾经有过那样一种企盼。
今天,我们会有些什么企盼呢?
春天的企盼
——写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本报记者 詹国枢
当编辑部把这篇文章落实到我头上时,我愉快甚至兴奋地接受了。
春天的企盼──多么抒情、多么富有诗意的题目!信笔驰骋,可以多么淋漓尽致地表达对祖国浓浓的情、由衷的爱!
然而,当我冷静下来,开始构思文章的框架,准备动笔时,我为难了。
祖国呵,母亲,一天天走向繁荣走向富强的您,亿万儿女究竟有什么心里话要对您说?我们对您最深切的企盼究竟是什么呢?
伏坐案前,苦思凝想。
窗外,蓝天如洗,碧澄万里。一只小鸟,箭也似射向天空,渐远渐小,融入天际……
我豁然而悟!祖国呵,请听我说。
(一)
我们企盼改革
当今中国,有什么字眼能像改革那般具有沉甸甸的分量,又有什么语言能像改革那般铿锵悦耳?
还记得15年前令人难忘的那个冬季吗?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春风,是怎样拂去了亿万人心中残存的丝丝寒意,又怎样吹绿了神州每一寸田野土地?
还记得人民大会堂国际歌的高亢旋律吗?十二大、十三大、十四大……一次比一次擂得更响的,不正是那动人心魄、催人奋进的改革鼓点吗?
还记得一年一度的“两会”吗?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哪两个字?潮水般经久不息的掌声,表达了代表们怎样的心情?
15年前,一台九英寸的黑白电视,会给你家门前引来多少艳羡的目光;而今天,带彩的“二十一遥”、“二十五遥”已不是什么居家稀罕物。
15年前,一顿丰盛的晚餐便是除夕夜的典型象征;而今天,亲朋好友串门儿来一顿“家常便饭”也弄得像模像样、七盘八碟。
15年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人人熟知的持家口头禅;而今天,五颜六色花枝招展的人群中,要找到一件打补丁的衣服,实在太难……
不必细数发生在你我身边这些细微而又深刻的变化了!若没有改革,哪有这一切?
唯有改革,中国才有出路。
只有深化改革,才是最佳选择。
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亦如此。
(二)
我们企盼开放
如果把“改革”和“开放”比做一对孪生姊妹的话,人们似乎很难区分她俩谁比谁大,谁比谁小,谁最先降临华夏这片热土。
开放──或许可以把她称作姐姐吧──带给了我们新的视野、新的空间、新的参照系。
改革──权且称她为妹妹吧──立即笑微微携手而来,她瞪着大眼睛向我们发问:既然别人更先进,为什么不学一学呢?既然我们有缺陷,为什么不改一改呢?
姊妹俩如影随形,配合默契。在华夏热土上演着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描绘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画图。
是的,开放会带来冲击,带来波动,带来某种不平衡。
但是,冲击和波动之后,必将是更高层次上的新的平衡。
“可口可乐”乍入国门,有人很是担心了一阵子;现在,餐桌上的天津“果茶”,海南“椰子汁”已成当然的主角和明星。
“肯德基”打进北京,也很使咱们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如今,上海“荣华鸡”伴随着“家乡鸡”“田原鸡”“怪味鸡”……群鸡齐鸣,叫得快餐业好不热闹好不红火。
中国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地位──此举究竟利大还是弊大?复关带来什么冲击?带来什么好处?中国民族工业能否经受考验?一个个热门话题,一次次学术报告,一本本专家论著,得出的是一致结论:复关──利大于弊;开放──大势所趋。
在成千上万的申办奥运口号中,我们千筛万选,只取一条:
开放的中国盼奥运。
毫无疑问,更加开放的中国,将会有更加灿烂美好的前程。
(三)
我们企盼法治
一个法治健全的国家,才是一个成熟的国家。
我们并不讳言我们的幼稚和不成熟。
要知道,共和国诞生至今,不过四十三载;改革开放,也只有短短十五年,而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式写入我们的纲领,则仅仅几个月时间。
市场竞争──至今没有完备的竞争规则,甚至还没有人才流动的正式法规以及一部《反不正当竞争法》。
产品质量──人人翘首企盼的《质量法》刚刚颁布,以至在此之前要敦促企业提高产品质量只有借助新闻媒介的力量,来一场报纸、广播、电视三军“质量万里行”。三军开到尽开颜,三军一撤又复原。
企业经营──企业地位虽在《企业法》中得以确认,且国务院又专为搞活企业制定周密的《条例》,但“法规”与“实行”之间那一条深深的鸿沟,至今难以填平,以至一些人可以“拿着鸡毛当令箭”,而一些企业则不得不“拿着令箭当鸡毛”,望“法”兴叹。
回扣、投机、好处费,倒卖、中介、经纪人……我们还有许许多多用过去的竞赛规则就要判“犯规”而新的竞赛规则又尚未制定所造成的法律真空。善“钻空子”敢打“擦边球”的人,很可能迅速致富,而遵纪守法的人,却往往吃亏……
但是,毕竟,我们已经愈来愈深切地意识到这一点,并且以愈来愈快的速度在完善我们的法律法规。
“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一位中央领导在一次会议上的讲话,道出了民众的心声。
健全法治,以法治国──我们的步伐,能否迈得再快一点呢?
(四)
我们企盼文明
人类的历史,就是一部文明史。
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总是相伴相生,同盛共兴的。
然而,在人类发展史上,也常常发生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落差和错位。不少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段物欲横流而精神道德萎缩迟滞的弯路。
我们呢,在物质生活步步向上攀升迈上一级又一级台阶的时候,是否也有的人精神和灵魂在向下一步步出溜和滑落呢?
当有人落水高呼“救命”而岸上人袖手旁观甚至趁机索要高额“报酬”的时候……
当小偷被当场抓住凶相毕露执刀扑向失窃者而周围的人一哄而散的时候……
当该办的公事也得表示表示否则就得研究研究最终什么事也办不成的时候……
我们震惊地发现,精神与物质开始出现错位的断裂。尽管这并非普遍现象,尽管这只是新闻媒体中偶尔披露的新闻。
但是朋友,月晕而风,础润而雨。我们理应见微知著。此风切不可长,千万泛滥不得呵。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那可贵的精华和汁液,难道要被金钱的烈焰蒸发烘烤得干干净净?
就在我提笔撰写这篇文章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送了一则新闻:苏北农村一位青年农民为救四位落水儿童而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位青年农民,上有七旬老母,下有3岁女儿,他本可以继续赶路而不跳下冰河,他在精疲力竭之时,本有一次又一次上岸的机会。
然而,他毅然跳了下去;他一次又一次托起生的希望,一次又一次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他悄悄去了。他只有28岁。
听着这则新闻,我眼眶发湿,心里发热。
哦,我们千呼万唤热切企盼的这种精神,不正珍藏在我们每一个人心中,有待我们去开掘,去让它发光发热吗?
春天的北京,春意融融。
融融春意,荡漾在共和国的每一寸土地。
多么美丽多么可爱的祖国呵!
为了祖国更加美丽更加可爱,我们轻轻地呼唤:
勿忘改革。
勿忘开放。
勿忘法治。
勿忘文明。
(原载1993年3月13日《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