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人数:华科前5,哈工大、天大前10,谁第一?

大咖之体育鉴 2024-09-26 13:05:21

文|微观史纪

编辑|微观史纪

这两天,斯坦福大学联合爱思唯尔发布的“2024年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又双叒叕冲上热搜,妥妥的顶流!这份榜单,每年都像一颗深水炸弹,在全球高等教育圈掀起惊涛骇浪。毕竟,谁不想看看自家高校在全球学术圈的江湖地位?

有人说,这份榜单就是全球高校的“内卷排行榜”。看看这上榜人数,动辄几百上千,全是来自全球各地的学术大牛。这竞争,简直比考研、考公还激烈!更让人眼红的是,这榜单不仅看重你一年的学术成果,还搞了个“终身科学影响力排行榜”,直接把科学家们一辈子的学术贡献都摆上台面,这谁顶得住啊!

不过,吃瓜归吃瓜,咱们也得理性看待这份榜单。它究竟能不能真实反映高校的实力?中国高校在这份榜单上表现如何?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今天,咱们就来深扒一下这份榜单背后的秘密。

先来看看这份榜单的“评委”是谁。斯坦福大学,全球顶尖学府,不用多说,妥妥的学术界“扛把子”。爱思唯尔,国际权威学术出版社,手握海量学术期刊和数据库,学术圈的“百晓生”。这两位强强联手,推出的榜单自然含金量十足。

不过,这份榜单的评选标准也引发了不少争议。它主要用论文引用数、h因子、hm因子等指标来衡量科学家的学术影响力。简单来说,就是看你发表了多少论文,被引用了多少次。

这套评价体系看似客观公正,但也存在不少漏洞。首先,它过于强调论文数量和引用率,容易滋生学术界的“唯论文论”。有些学者为了刷榜,疯狂灌水论文,甚至搞学术造假,最终损害的还是学术界的整体声誉。

其次,这套评价体系对不同学科的学者不太公平。理工科研究成果更容易发表论文,被引用的概率也更高,这就导致他们在榜单上占据了绝对优势。而文科类研究成果发表周期长,引用率相对较低,自然也就难以在榜单上崭露头角。

所以说,这份榜单就像一面哈哈镜,虽然照出了全球高校的科研实力,但也存在一定的“变形”。咱们不能把它当作衡量高校实力的唯一标准,更不能被它牵着鼻子走,一味追求论文数量和排名,而忽视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方面。

虽然这份榜单存在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它仍然是全球高等教育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排名之一。咱们先来看看中国高校在这份榜单上的表现。

毫不意外,清华大学再次毫无悬念地登顶榜首,上榜科学家数量高达482人,妥妥的“学术界扛把子”。紧随其后的是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北京大学,这四所高校堪称中国高校的“四大天王”,实力不容小觑。

除了“四大天王”之外,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也表现不俗,纷纷跻身前十。值得一提的是,深圳大学和江苏大学两所“双非”高校异军突起,上榜人数超越了不少985、211高校,堪称中国高等教育界的“黑马”。

从整体上看,中国高校在这份榜单上的表现可圈可点,上榜人数和排名都稳步提升,这说明中国高校的科研实力和国际影响力都在不断增强。

不过,细心的网友也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份榜单上,排名靠前的高校大多是以工科为主的院校,而文科类院校则相对较少。这说明中国高校在学科发展上还存在一定的“偏科”现象,理工科实力强劲,文科发展相对滞后。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中国高校科研实力的“密码”究竟是什么?为什么工科院校能够在这份榜单上“霸榜”? 深圳大学、江苏大学这些“双非”高校又是如何逆袭的?

这背后,既有时代发展的机遇,也离不开高校自身的努力。

1. 时代红利: 赶上了科技创新的“黄金时代”

近年来,中国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科技创新成为了国家发展的主旋律。 国家不断加大对科研的投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为高校科研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特别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中国更是走在了世界前列,吸引了全球顶尖人才和资本的关注。 这为中国高校的科研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2. 高校发力: “筑巢引凤”+“自主培养”

面对时代机遇,中国高校也积极行动起来,纷纷实施“人才强校”战略, 加大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力度。

“筑巢引凤”,“抢人大战”在高校间悄然打响。 许多高校开出高薪、提供优厚的住房和科研条件,吸引海内外优秀学者加盟。 像深圳大学,就凭借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灵活的用人机制,吸引了一大批优秀学者,成为了中国高等教育界的一匹“黑马”。

除了“引进来”,高校也注重“走出去”,鼓励学者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提升自身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当然, “自主培养”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 许多高校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科技人才。

3. 学科差异: 理工科“弯道超车”, 文科任重道远

中国高校科研实力的提升,也体现在学科发展上。 近年来,中国在理工科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成就, 例如, 在5G技术、高铁技术、航天技术等领域, 中国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这背后, 离不开高校科研工作者的辛勤付出。

而文科类学科由于研究周期长,成果转化慢, 再加上评价体系的局限性,导致其发展相对滞后。

中国高校在“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上的表现, 固然可喜可贺。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已经“躺赢”。

1. “唯论文论”的阴影: 高校评价体系亟待改革

“破五唯”的呼声, 在学术界已经喊了许多年。 但现实情况是, 论文数量、 项目经费、 获奖情况等量化指标, 仍然是高校评价体系中的“硬通货”。 这导致一些学者为了追求短期利益, 热衷于发“水论文”、 搞“短平快”项目, 而忽视了对基础研究的投入和对原始创新的追求。

2. 学科发展不平衡: 文科发展亟待“破局”

与理工科的快速发展相比, 中国高校文科发展相对滞后, 这与中国当前的社会发展需求是不匹配的。

一方面, 要加大对文科的投入, 鼓励文科学者进行跨学科研究, 提升文科研究的社会影响力;

另一方面, 要改革文科评价体系, 不能简单地套用理工科的评价标准, 要探索建立更加科学、 更加符合文科发展规律的评价体系。

3. “双一流”建设: 要警惕“马太效应”, 更要重视“均衡发展”

“双一流”建设, 是中国高等教育迈向世界一流的重要战略举措。 然而, 在“双一流”建设过程中, 也要警惕“马太效应”的出现, 防止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顶尖高校, 而忽视了对其他高校的支持和发展。

“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只是一个缩影, 它折射出中国高等教育的进步, 也提醒着我们, 中国高等教育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在迈向高等教育强国的征程中, 中国高校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正视自身的不足, 不断深化改革, 锐意进取, 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

参考资料

北青网在2024年9月23日《深圳数百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 深圳高校表现亮眼,港中深、深北莫入选人数创新高》的报道

澎湃新闻在2024年9月21日《最新!2024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全名单)》的报道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