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人的起源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1-15 00:31:51

在今天的即墨、胶州和城阳一带,五六千年前即有了居民。到了夏商周时期,城阳等地已经开始繁华,当时此地称为莱夷之地。唐宋时期,板桥坊、水清沟和四方也开始繁华,出现了商业港口。

至明代,随着明朝初期洪武、永乐年间的两次全国大移民的出现,青岛沿海一线出现了若干村镇。至清朝乾隆年间,青岛成了胶东地区渔业、航运物流业的重要口岸。在此阶段,青岛的人口增长还处于相对稳定时期。直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青岛才出现了人口的急剧增长,变成了一个国际知名的大都会。

在青岛本地人口中,流行着这样的说法:青岛人大部分都是云南人的后裔。因为在风俗中,青岛本地老人故去下葬时,有“指路”仪式,就是朝着西南方向,哭唱“西南大路,一路走好”,这似乎是暗示祖先的源头。

其实,明代的移民大多是从西南方向迁入山东和青岛的,不仅有云南人,也有贵州人、四川人、山西人、江苏人和浙江人。这些移民大都会以山西省洪洞县的大槐树村作为中转站。所以共同经过的地方成了共同的故乡,也成了青岛居民的共同的记忆,认为自己源自山西。青岛居民有一首传唱百年的歌谣:“问我祖先来自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问我老家叫什么?大树底下老鹬窝。”在这句歌谣中,云南和西南之地直接被略去了,这也是民间百姓开玩笑说青岛人“忘本”的“铁证”。

但是,在《莱阳县志》中称:移民中的那个云南,是指山西的云州(大同)之南。但史学家们不认可这种说法。中国人有记家谱的习惯,许多青岛原住民的家谱中都明确记载了自家来自云南的某县、某某村。此外,青岛人传的云南人的后裔,小脚趾甲是两瓣的,本地人很多都有这特点。从医学上讲,这不足为信;但从民俗上讲,这与大槐树村的故事一样,都是在找寻一种共同点,使之形成了今天的青岛人。

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青岛人在受了委屈、劳累时,会说“安阳来,累死我了”“安阳来,怎么回事”。有学者“考证”,从大槐树村出来后,前往山东的最后一个共同的中转站,是河南的安阳,出了安阳,本家本族移民开始分手到山东各处。所以安阳是个伤心之地,在亲情的难舍难分中,大家一路喊着“安阳来,安阳来……”到了青岛,所以一难过就“安阳来”,成了民俗。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