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1年11月20日,下午,新城子火车站(现沈阳市沈北新区新城子火车站)西侧。
戴着一顶破毡帽的马庆福,在地上扒拉了片刻柴禾之后,直身望向了火车站那边。从早晨一直等到现在,眼看天都快要黑了,自己浑身冻得直发麻,却还是没有等到站里的那个日本人出现。
马庆福原本是沈阳郊区东山坡附近的开荒村民,“九.一八”事变之后,日军大肆入侵东北,沈阳北郊的财主们为了保住财货,纷纷勾结日人,为虎作伥,鱼肉百姓。
出于拳拳的爱国之心,马庆福毅然投奔了东北抗日救国军当中,随后他在家乡秘密联系、召集了数十名苦难乡亲、矿工们,筹集、策划进行抗日活动。
然而,因谋事不密,计划泄露,马庆福随后被当地地主们所组建的大团设计,才聚起来的部众们被地主们施以金钱、游说离间,众人随后纷纷下山离去,马庆福也成为了一个光杆司令。
不信邪的马庆福,随后决定,从头再来,再次组建抗日队伍,不过,当下他最迫切需要干的事儿是,设法搞到一支枪。
上一次,他最信任的把兄弟临走时曾劝马庆福,“马大哥,咱们连支枪都没有,咋跟日本人斗?”
这句话,让马庆福心里刺痛的同时,也坚定了必须要尽快搞支枪的信念。
可从哪儿去搞枪呢?
马庆福随后将目光盯上了新城子火车站里的日本巡捕,这名日本巡捕名叫河野,平日里在火车站内趾高气昂地游走着,对中国民众呼喝怒骂,还经常挥着棍棒肆意殴打排队旅客们。
马庆福站在一旁,压着心头的怒火,眼睛却落在了对方腰间的那柄手枪之上,新城子火车站距离沈阳较近,因此没有日军的驻军看守,附近的派出所距离火车站也有一段距离,整个火车站内,有枪的也就是河野一个人。
只要能拿下河野,枪就有着落了!
经过数天的观察,马庆福摸准了河野的行动规律,这人下午之时,总会来铁路轨道西面转悠一圈,而西面的铁道虽有铁丝网拦护,却有好几处缺口可以钻过去,同时,那里还有大片的枯草窝子,人要是猫在里面,乍一看,绝对看不出来。
马庆福打定主意之后,便拿着镰刀,扮作拾捡柴禾的农民,在新城子火车站外侧转悠起来,他已经找到了两处钻进去的铁丝网口,只等河野一出来,自己便钻进去,找机会抢对方的枪。
然而,出乎马庆福预料的是,当日这个河野因为风大,并没有像往常一般,出去转悠,反而是一整天都猫在屋里抽烟泡,临近天黑时也没有出来。
这可让马庆福气得直跺脚骂娘,怎么的也得想办法让这个河野出来一趟,否则,今天自己可算是白挨冻了。
想了片刻,马庆福想了个着,他先是来到城郊的一处破落巷子内,找到了一个“抽白面”的瘾君子,给对方了几张票子,然后让他去火车站给河野送信,告诉对方:
“你给河野送信儿,就说铁道西面有个人在铁路边笼火,行踪很可疑。”
那名瘾君子听罢,觉得这事儿也没什么风险,就是给日本人汇报个,异常情况,还能有票子拿。对方没多想,当即一口答应下来,迅速跳下炕,胡乱披上个衣裳便出去了。
马庆福看着那名瘾君子离去之后,迅速跑回了新城子火车站铁路西面,趁着天黑,沿着一个隐蔽的铁丝网洞钻了进去。
夜风陡峭,铁路的铁轨像是两条铅索,笔直地伸入了无垠的黑暗当中,周遭一片寂静。
“擦!”马庆福将柴禾笼到一堆,然后背着身子,笼着手擦燃了一根火柴,火苗跳闪着在柴禾之中燃烧、蔓延开来,升腾的亮光,照亮了四周,在铁路西面亮起了一团光斑。
河野躺在床上,听着那名瘾君子的报告,起身走到窗前,顺着窗玻璃向外看去,确实看到铁路西面有团火影。
“嗯?!”河野一看,气不打一处来,这烤火都烤到铁路边了?还真有不怕死的!
“九.一八”事变之后,在沈阳的日本人腰杆子一下子直了,做事、接人待物都变得嚣张跋扈起来。
河野整日在火车站对着中国乘客们吆五喝六,早已将这火车站的地方,当成了自己横行无忌的势力范围。
此时,见有人竟然偷溜进铁道附近烧火取暖,河野心头的火便忍不住腾腾直蹿,他一面骂骂咧咧地起了身,一面拿起手枪,推开门迈步便走了出去。
火堆距离河野所在的位置,有个大约三四百米的距离,河野顶着风,气喘吁吁地走了过去。
火堆越来越近,河野捏枪的手不由地渗出了汗,别看他整天挥着手枪威吓他人,可实际上他还真没开过一次枪。
“嗯?”越走越近,火堆附近依然清晰可见,可面前的情况却让河野不由地吃了一惊,“人呢?!”
柴禾堆上,火势甚旺,火苗被风裹挟着,不断地四下探寻着其他可以助燃的东西,夜色深沉,周遭一片安静,但烧火的人,不见了。
“跑了?”河野有些迷惘,他正准备扭头张望,突然听到身后破风声响起。
“吧嗒”一声,河野的眼一黑,脑袋嗡地一下,才感到有什么打着自己的脑袋,身子便不由地软瘫了下去......
原来,马庆福点燃了火堆之后,便退到了一旁的枯草窝内,猫着腰藏在其中,专等河野跑过来,随后趁其不注意,拿起旁边早已准备好的木棍,只一棍,便将对方直接敲得昏死过去。
当天,马庆福的目标就是枪,眼见打翻了河野,马庆福赶紧扑将上去,将对方手中的枪直接抢走,随后便转身沿着进来的小路,撤离了此处。
此事之后,当地日军对马庆福是又恨又怕,后面更是专门悬赏了五百金票悬赏捉拿马庆福。
而马庆福拿到枪后,便有了底气,很快便再次组建起了一支抗日队伍,自此开始与当地日军不断血战、周旋到底。
感谢阅读,我是青史如烟,聊小众历史,不一样的草根故事,本文是革命珍闻录(第三辑)——第618篇,欢迎大家关注,翻阅下面合集内的往期精彩内容,欢迎评论、转发,共同弘扬正能量,谢谢大家。
参考资料:《沈阳文史资料》,于海琛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