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回家上坟,路过一个同宗叔叔家的祖坟的时候,好奇那个祖坟围了一圈松树。
问老爹,老爹说按照习俗,如果这一支有人发家,就会修饬祖坟,惯用的操作就是用松树来美化祖坟,好显得庄重、肃穆。所以松树越多,显得这家后辈子孙发展越好。
这个同宗叔叔就是这样,父母一辈子农民,自己一直做到地级市常务副市长退休。
我想这个故事,虽然无法回答“一个毫无背景的普通人,官至副厅级”的概率这个问题,但可以回应“一个普通人是怎么官至副厅级的”这个点。
这个应该叫堂叔了,下面就简称堂叔好了。虽然同宗,但已经出五服,关系就不算太亲了。
堂叔原始学历是中专,中专毕业后包分配,就在老家乡镇教书,教语文。自己爱琢磨事情,还编了些教案供其他老师参考,因此在当地也是小有名气的年轻老师了。后来教育改革,教材日新月异,觉得自己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去考了一个函授本科。
函授念完,当时赶上老早一轮的机构改革,正缺人手,就借调到老家区县办公室工作。那会的借调跟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借而不调,甚至要通过制度来规范化(记得是今年开始逐步明确不能从县级以下单位借调),过去借走了,留下也并不是难事。
后来也有其他人说起那个时候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不是人等岗位,是岗位在等人”。那个时候改革变化大,干部尤其是具有优秀素质的年轻干部欠缺,能写材料的、能做实事的、能临危不乱处理好事情的干部更缺。
因为能写材料,又能处理好事情,就自然而然留在了老家的县委办,后来还做过县长的联络员,也就是《县委大院》里林志为的角色,又几年。
再后来去援疆,回来提了副处,之后又去省里挂职,顺便读了研究生。
基层经验+援疆+向上还挂过职+研究生,虽然没有背景,但在那个岗位在等人的年代里,这些都成了厚积薄发的力量。再后来就是市委秘书长、市委政法委书记,之后又到人大。
回头来看,也没什么背景,老家几百户的村子,谁家有什么关系,一清二楚。但是每一步,都稳扎稳打。那个年代,他当乡镇老师的时候,别的老师安于现状,他去读函授,又去借调。别的同事嫌弃新疆远,他主动报名。别的人嫌去上级部门挂职就是去干活,他任劳任怨。
每一步,无论是领导、同事,都没话说,也都成了他最好的助力,一直到他成为领导。
我们现在在说,谁有关系,谁能怎么样,可能从某种程度来说,确实出发的起跑线会远一些,但后面的路,是要靠自己的。
想起来现在很多人常说,我们不怕别人有关系,最怕别人比我们有背景,还比我们更努力。同理,我们没有背景,但最怕的是背景不如人家,又不去努力,还等着天上掉下来点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