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高血压是导致人类早死的头号单一危险因素,每年造成千万人的死亡。
控制血压可以很好地预防心脑血管病、肾病等慢性病,降低早死风险。
可见,将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对于保持健康,减少额外死亡至关重要。
但是,很多人对什么是正常血压,什么是高血压等相关知识缺乏基本认识,给血压控制带来的不必要的麻烦。
没有“中国人正常血压”的概念很多人都会这样一个问题,中国人正常血压值是多少?
这是一个不存在的问题,血压并不存在“人种”的根本性差异,也就无所谓中国人、美国人或者欧洲人正常血压的问题。
事实上,医学界对血压的认识是基于全世界来自各个种群研究的成果,也就是说目前相关知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也适用于全世界各个种族的人群。
比如,中国、美国和欧洲三大高血压指南,都是通过对全世界所有相关研究知识的全面汇总,由许多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共同制定的。
也就是说,制定指南的依据大致相同,指南中一些标准的些许差异只不过不同专家委员会对证据认同度,以及基于证据的意见的不同。
血压低于140/90就正常吗?什么是正常血压呢?
有些人搬出《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说,只要血压不高于140 /90 mmHg就是正常。
这种说法对吗?
当然不对。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里的140 /90说的并不是正常血压,而是高血压的划定界限。
具体来说,《指南》给出的高血压的定义是,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 次测量诊室血压,收缩压≥140 mmHg 和(或)舒张压≥90 mmHg。
高血压标准是如何确定的呢?纵观全球范围内有关高血压的各种文献,有一个说法是高度一致的,就是都强调,“较高的血压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之间的关系是连续的,划定的正常血压和高血压的截止值具有一定的随意性。”
就是说,世界上不存在划分正常血压与高血压的、“天经地义”的标准,而是由人们根据一定的依据“随意”划定的。
这个依据是什么呢?
在这方面《欧洲高血压指南》给出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高血压被定义为这样一种血压水平,在该水平下,治疗(无论是生活方式干预还是药物治疗)的益处明显大于治疗的风险”。
也就是说,高血压是一个需要治疗,并通过治疗获得健康好处的血压水平。
显而易见,并不是说,只要低于高血压的数值,血压就是正常的。
正常血压的数值又是如何划定的呢?透过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中“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我们可以看到,血压高于140/90 为高血压,低于120/80为正常血压。
这两个数值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灰色地带”,在我国和欧洲的指南中被成为“正常高值”,
在美国的指南中则称为“血压升高”。
透过我国和美国的高血压指南对这个所谓“正常高值”或“血压升高”的说明,我们可以对正常血压的划定有一个更好地认识。
指南都指出,“血压和心血管风险之间的流行病学关联始于非常低的血压水平,即收缩压>115mmHg风险就开始增加。”
血压低于140/90mmHg,但高于120/80 mmHg,同样会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比如我国指南就指出:
“与< 120/80mmHg比较,收缩压/舒张压介于120–129/80–84毫米汞柱,心血管病风险增加1.1-1.5倍,收缩压/舒张压介于130–139/85–89毫米汞柱,风险比为1.5-2.0倍。”
因此,单纯从健康风险增加的角度看,血压只要高于120/80,甚至收缩压血压只要高于115,就都不能算正常。
显而易见,所谓“正常血压”并不意味着一定的血压值,而是以不增加心血管病风险为标准。
“正常血压”比120/80还要低基于这一认识,实际上,“正常血压”比120/80还要低,这一点早在20、30年前就已经被医学界确认和广泛接受。
这主要基于两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型研究的证据。
1993年发表的一项涉及35万人的关于收缩压和舒张压对冠心病和肾衰竭持续性和分级影响的研究发现,收缩压水平一直持续下降到120mm Hg,这两种疾病风险持续降低。
为什么是120mm Hg呢?
是因为,收缩压低于120mm Hg影响的研究证据有限,并不清楚更低的水平会不会继续产生健康好处。
2002年发表的包括61项研究、涉及百万成年人的数据分析在这方面给予了补充,证据表明,控制血压对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一直延续到115/75 mm Hg。
并强调,由于研究没有涉及血压水平在115/75 mm Hg以下的影响,因而也不清楚低于115/75 mm Hg会不会继续产生保护作用。
后来的一项研究甚至表明,控制血压对心血管病的保护作用一直延续到105/65 mm Hg。
年轻人,血压还是低一些好既然现有的证据表明,血压越低,越健康。
为什么将高血压标准设定在140/90,正常血压标准设定在120/80呢?
这主要因为,在老年人,由于血管弹性的降低,以及潜在的血容量不足的可能,如果将血压控制在较低的水平,有可能增加诸如由于肾脏血压灌流不足带来的肾脏损害,由于脑灌注不足带来的晕厥、跌倒,以及其他一些风险。
因而,对于老年人,原则上宁愿冒着维持较高的血压继续增加健康和早死的风险,也尽可能不要因为更严格的控制血压而带来“人为”风险,哪怕这种风险明显低于较高的血压带来的风险。
也就是说,这种医学原则是基于医学本身“安全第一”,降低医疗纠纷的考量。
对于年轻人来说,基本不存在严格控制血压带来的上述潜在风险;而是可以确定性的认为,血压越低越健康,活得越长。
因此,对于年轻人来说,只要可以耐受,血压还是低一些好,甚至可以说,越低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