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由此引发了太平洋战争,此时的中国在日军看来已是囊中之物,便着手开始征服亚洲的计划。
可就在计划顺利进行时,却在与印度的英帕尔战争中栽了跟头,从信心满满的征战到抱头鼠窜的逃跑,在英帕尔战场上的五个月究竟发生了什么?
蓄谋已久的入侵印度计划1941年-1943年,日本为了征服亚洲,接连的入侵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且在1942年于缅甸大胜英军,增强了作战信心的日军声称要与纳粹德国会师中东地区。
1943年,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战场上屡屡受挫,在盟军不断地逼迫下,逐渐失去了战场控制权。
此时的日军为了实现自己征服亚洲的计划,除了持续的侵占中国领土之外,在东南亚地区也投入了相当多的兵力,接连侵占了菲律宾、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士气不可谓不盛。
但这种情况并不能缓解纳粹德国和意大利在欧洲战场上的窘境,美国的加入使得轴心国的压力倍增,他们需要寻找一个突破口,由此可以分散美国和盟军的注意力,从而获得战场上的主动权,因此他们纷纷要求日军方面必须要在印度方面向盟军施加压力。
这与日军征服亚洲的想法不谋而合,因为他们在中国战场上已经受阻许久,也需要一个突破口来打破当前的窘境。
在商议过后,日军最高指挥选来选去,最终选中了与印度接壤的乌帕尔地区,并以“大陆指第1776号”的指令,下达了名为“乌”号的英帕尔作战计划。
英帕尔究竟有何特殊之处?为什么日军要把这个地方作为战斗的突破口?
英帕尔战争的“顺利开展”英帕尔原是印度与缅甸交界的一座小城,但此时的英帕尔已经被英印军改造成了军事要地,各种物资一应俱全。
如果拿下英帕尔,不仅可以阻断盟军的后勤补给,更是为之后日军进攻东南亚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此战对于日军和轴心国来说,意义非凡!
只可惜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日军所预想的一样,日军在英帕尔这片土地上等来了二战中最为屈辱的一场战争。
1944年3月8日,“乌”号计划的指挥牟田口廉也率领日军第15集团军的三个师团共约10万人开始向英帕尔进发。
或许现在很多人对牟田口廉这个名字不熟悉,可那个时候,他和冈村宁次一样臭名昭著,七七事变的爆发正是他一手策划而成的,是他在卢沟桥打响了的第一炮,亲手点燃了长达14年的侵华战争。
而在正面战场上,牟田口廉也基于对之前在缅甸与英军的交手,得出了“不足为奇”的结论,认为在正面战场上只需要三周的时间就能拿下英帕尔地区。
也因为这个结论,牟田口廉也决定全队10万人轻装上阵,部队都是按照一个月的口粮配备补给,为了保证行军速率,牟田口廉也还制定了“以战养战,速战速决”的策略。
作战讲究“军马未动,粮草先行”,可此战实在太过仓促,对于日军来说又是远离补给基地的一战。
于是便出现了极为滑稽的一幕,大量日军带着成群的牛羊等牲畜穿山渡水。
原来为确保作战物资足够,牟田口廉直接带上了大约2万只的活牛羊,由此拉开了英帕尔会战的序曲。
战斗开始的前几周非常的顺利,日军在一步步的蚕食着英印军的领地,想要通过南北两面包夹的方式一举占领英帕尔。
可就在牟田口廉也认为胜利已经在望之时,却没有发现日军经过连续多日的激烈作战,其士气、体力、精力大不如前。
这场闪击战被拖长了时间,变成了日军不希望的持久战,英印军的坚壁清野做的相当决绝,即使日军攻占下了据点,也什么东西都没有得到。
士兵们的粮食储备越来越少,从出发前的每日6两到几周后的每日半两不到,粮食问题如达摩克利斯之剑一样萦绕在每个日军的头上。
反观英印军的生活质量却不知比日军高了多少个档次,甚至还有香烟、酒之类的战场稀缺物品。
反观英印军的生活质量却不知比日军高了多少个档次,在日军饿的都要开始吃树皮的时候,英印军甚至还能有香烟、酒之类的战场稀缺物品。
因为英帕尔在战争开打前就已被改造成军事基地来使用,各种军营、弹药库、粮仓在英帕尔平原上随处可见,他们早已经做好了持久战的准备。
牟田口廉也在行军之前的“以战养战 速战速决”策略不攻自破,赶来的2万只牛羊也被炮火声吓得四处逃窜,3周攻下英帕尔的美好愿景变成了泡沫。
自大的缘故导致没有重视起后援补给的实际情况,日军陷入了严重的饥荒问题。
五月,英印军的发动了第一次的反攻,且在铁定—英帕尔公路上修筑了防御工事,这些举措都让日军方面恼怒不已,不惜动用了后勤部队来加入战斗,企图争抢战术要地。
但一次次的疯狂进攻换来的是一次次的被击退,面对此种情形,牟田口廉也改变了进攻方向,而且加大了人力物力的投入,只为击退英印军。
为什么要不惜如此代价做这件事情呢?
因为雨季就要来了!
水土不服的“玻璃大炮”大雨的来临似是在浇灭每一个日军心中的战斗火焰,与此同时,后援补给问题也因大雨的来临变得更加的糟糕。
雷暴雨的频发灌满了钦敦江,使原本只有200米宽的河道在几日之内变成1500米宽的大江,日军陆地后勤补给增援迟迟无法抵达前线,又因为雷暴的原因,空中军需物资运输也难以展开。
五月下旬,日军彻底断粮,为了解决粮食问题,日军开始寻找各种可食用的东西,野草、树皮、老鼠等等等等,只要是能满足口腹欲的,都可以是日军的口中餐。
在这种情况下,牟田口廉也仍一意孤行,认为前线的情况是夸大其词,命令断粮的日军打通北部要道,想要再一次展开包围圈。
缺少食物的日军在身后长官的催促下在丛林中行军了数日,于6月中旬与同样在丛林中驻守的英印军发生激烈冲突。
也许是所谓“日本武士道”精神、也许是饥饿导致的昙花一现、日军在如此情况下竟然奇迹般的获得了胜利,冲出了敌人的包围圈,走出了淤泥遍地的丛林,甚至来到了英帕尔的边沿。
但是也就是到这里了,这些士兵再也没有任何的精力去前进,哪怕此刻的他们站在英帕尔的大门口。
与此同时,日军在科希马方向的进攻也同样是强弩之末;但对于日军而言,灾难还远远没有结束。
雨季的来临不仅带来了雨水,更带来潮湿的环境和痛苦的疾病,几乎在短时间内,疟疾、痢疾、流感等疾病在日军中传染开来,其中,伤寒的到来更是加速了军队的覆灭。
由于缺少药物补给,这些患病的士兵只能在痛苦中死去,而那些未及时处理的死去士兵在这个天然的温床中又变成了新的传染源,不断地侵蚀着日军的生存意志。
牟田口廉也可能也意识到事情的不对劲,但是尚未下定决心撤退,此时日军中的佐藤幸德团长为了保存现存的有生力量,决定撤退。
此举正好被英印军抓住机会,对这支部队进行了反围剿,得知此事的牟田口廉也一怒之下把三位团长全部罢免,并且下令再一次进攻英印军
但结果是可想而知的,此时的日军在饥荒、病痛的折磨下已经连反抗能力都没有了,更别提牟田口廉也下达的进攻指令
七月,日军基本上全线溃败,牟田口廉也出发时领的三个师团几乎全军覆没,无奈之下牟田口廉也下达了撤退指令。
牟田口廉也并没有完成他三周拿下英帕尔的愿望,反而在撤退回国后被撤职,接受军事法庭的审判与人民的谴责。
从3月18日出兵到7月2日宣布停止“乌”号作战计划,历时不到5个月,却成为了日军在整个二战末期的缩影。
可以说这场失利是整个二战的转折点,轴心国的压力没有得到缓解,日本的征服亚洲计划也被搁浅。
但彼时的他们还没有想到,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所谓的征服亚洲计划将彻彻底底成为泡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