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前言
李卫当官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拍成的电视剧为广大群众所津津乐道。
但是这位雍正时期的著名大臣,却很被乾隆皇帝鄙视。
甚至在李卫死后,乾隆还拆了李卫的塑像,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01 雍正近臣
雍正皇帝有不少宠臣,其中大部分是进士出身,或者是高官子弟,满族人比较多。
但是李卫偏偏是个汉人,而且连秀才都不是。
他就不是个读书的料,根本没法走科举的路子,不过好在家里有钱,花钱给他买了个资格。
照理说这样的人是很难在官场上有什么作为的,大多数人都会夹着尾巴做人。
但是李卫偏偏不,他很会来事儿。
雍正选官的标准也挺有意思。
康熙晚年很重视官员的操守,官员们虽然清廉了,但是却不干正事儿。
所以雍正觉得这些人就跟木偶一样,虽然无过,但也无功啊。
所以雍正用人首先看才干,根本不看什么出身操守,这才给了李卫机会。
雍正上台后不久发现各省的钱粮都有一些亏欠,于是下令彻查。
这一道诏令弄得人心惶惶,毕竟各省的官员都不大干净,李卫当时所在的浙江官员也是问题多多。
如果不让钦差来查,那就是摆明了自己有问题,但是如果放任钦差彻查,那么亏欠钱粮的事情就要暴露了。
于是李卫干脆主动上报雍正,表示自己也想趁着这个机会彻查一番,钦差大人初来浙江不知道当地情况,所以请求协助调查。
雍正准许了。
随后李卫将浙江的地方官员召集到一起,表示自己有方法救他们,让这些官员把实际情况老老实实告诉自己。
准备好这一切之后,李卫就在浙江静待钦差大臣上门。
雍正派来的钦差彭维新做事认真细致,一路走来查出许多问题,揪出了许多涉事官员,这让不少人怨声载道。
拿着皇帝的尚方宝剑,一路以来都没有人敢拦他,但是他没有想到,李卫是个不按常理出牌的。
02 跋扈
彭维新一到浙江,李卫就拿出了雍正的指示,要求协助彭维新进行调查。
彭维新不好说什么,只能同意李卫参与调查的要求。
李卫表示自己不希望在调查过程中与钦差大臣产生争执,于是两人商定分县调查。
李卫让随从将浙江各县的名字写在纸上,团成团,丢在盘子里,两人各拿一半,抓阄到哪儿就去调查哪儿。
但是事先李卫已经在这些纸团上做了手脚,将有问题的地方握在自己手上,将没有问题的地方分给了彭维新。
彭维新没有怀疑,最终当然是什么都没有查出来。
而李卫在清查的时候,便让那些亏欠的官员赶紧将缺口补上。
清查完毕之后,李卫问彭维新:“怎么样?各地可有亏欠的?”
“没有。”
李卫一听非常高兴:“太好了,我这里也没有。”
两人直接上奏朝廷,说浙江地区没有钱粮亏欠的问题。
雍正一看,大加赞赏,还觉得李卫确实有一手,于是李卫和浙江的地方官都升职加薪了。
这样一来,浙江的官员对李卫都很信服。
李卫深谙官场之道,很得雍正的宠爱,他在任云南布政使的时候,雍正曾经赏过他一块亲用牌。
于是李卫每次出行都要将这块牌子挂在前边开道,搞得好几次云南的官员都以为是皇帝来了。
这事被报上去之后,连一直宠爱李卫的雍正都觉得他有些过。
李卫飞黄腾达之后,在自己家族里的地位也是水涨船高。
担任浙江总督的时候,他曾经给江苏方面发过一份公文,让对方将自己的两个堂弟押过来,要“实行家法”。
显而易见,对方根本没犯什么国法,否则他也不会要动“家法”了。
为了摆脱李卫的控制,甚至有些族人想要改姓,可见他的跋扈。
他的骄纵任性给当时还是亲王的乾隆皇帝留下了深刻印象。
03 毁像
李卫家法处置自己两个堂弟的事情,引起了两江总督范时绎的不满,觉得这人不守规矩,于是一状告到了雍正那里。
但是雍正却站在李卫这边,这让李卫越发嚣张了。
雍正还下令,江南的军政,由李卫与范时绎一同办理。
李卫是浙江总督,让他去查邻省的账很显然是违规的。
但是雍正偏偏就给了他这样的权利,还把江苏所属的七府五州的盗窃案都交给李卫办理。
李卫的权力一步步到达了顶峰,但他的荣宠从雍正去世之后也就不在了。
乾隆三年,51岁的李卫因病去世。
1780年乾隆皇帝第5次南巡,到达了杭州,来到了西湖旁的一座花神庙中。
花神庙里有李卫的塑像,是他自己造的,旁边还有他的妻妾塑像。
此时距离李卫去世已经过去了40多年,但乾隆还是一眼就认出了塑像之人。
“听说这个像是李卫在浙江时自己给自己塑的,托名立庙,最后还立了他的妻妾的塑像,实在是奇怪,这人做事儿不公正,对百姓也不好,总是借着先皇的名义,任性骄纵,如果他还活着,我惩办他还来不及,怎么能让他立庙呢?”
于是乾隆下令撤了李卫的像。
乾隆之所以这么做,一是当年李卫的跋扈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且是很不好的印象。
二是李卫做事儿确实不守规矩,乾隆毁撤李卫像,同时也是为自己立威。
当然李卫也不是完全没有实绩,雍正交代给他的事儿他都认认真真去办,否则他也不可能一直得到雍正的宠爱。
李卫最大的功绩应当是他主持编纂的《西湖志》,这是规模最大的一部有关西湖的志书,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