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刘力贞去探望贺子珍,毛岸青觉得不对劲,贺怡:你没礼貌
1947年末,一封从哈尔滨寄出的信件辗转到达延安。信中写道:"力贞同志,你姨姨回来了。"这封信让刘力贞激动不已。作为刘志丹烈士的女儿,她与贺子珍有着特殊的情谊。那一年寒冬,刘力贞踏上了北上的列车。当她终于抵达哈尔滨,看到阔别多年的贺子珍姨姨时,屋内的气氛却有些异样。毛岸青低头看书,似乎对这位不速之客有些抗拒。一旁的贺怡脸色微变,对侄子的态度显得不太满意。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个寒冬的探访,又会带来怎样的故事?
贺子珍回国后的生活安排
1947年11月,东北局派出了一辆专车前往绥芬河。车上坐着几位东北局的工作人员,他们肩负着一项特殊任务:迎接从苏联归来的贺子珍同志。
当贺子珍踏上中国的土地时,东北的寒风迎面吹来。在场的工作人员看到,她穿着一件深色的呢子大衣,怀中抱着女儿娇娇,身旁还有毛主席的次子毛岸青。
东北局为贺子珍一行安排了临时住所。这是位于哈尔滨道里区的一处二层小楼,楼下设有警卫室,楼上分为三间房间。贺子珍住在朝南的主卧室,娇娇和毛岸青各自一间。
安顿下来后,东北局的陈云同志派人送来了一批生活用品,包括御寒的棉被和冬装。考虑到娇娇和毛岸青都是从苏联回来的,对中国的饮食还不太适应,厨房特意安排了一位会做东北菜和西餐的厨师。
贺子珍回国后的首要任务是重新规划两个孩子的教育。娇娇在苏联已经上了两年学,但中文基础薄弱。东北局的同志们为此专门找来了一位老教师,每天下午来家里给娇娇补习中文。
毛岸青的情况则比较特殊。这个十几岁的少年在苏联已经养成了独立的学习习惯,但是需要系统地学习中国历史和文化。东北局便安排他去哈尔滨市立中学就读,同时为他配备了一位专门的历史老师。
1948年初,随着东北解放战争的推进,哈尔滨的工作日益繁忙。贺子珍也开始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她每周都会去东北局机关办公室帮忙整理文件,有时还参加一些妇女工作会议。
春天来临时,贺子珍发现娇娇的俄语口音渐渐减轻了,毛岸青也能够流畅地朗读《三国演义》了。她向东北局提出,希望能为两个孩子找一些同龄的玩伴。东北局很快在干部子弟中挑选了几个品学兼优的孩子,每个周末都来家里做客。
这段时期,虽然生活安定了下来,但贺子珍的心里始终挂念着一件事:她要找到分散各地的亲人。尤其是在得知一些老战友的消息后,这种思念愈发强烈。
寻找亲人的艰辛历程
1948年初的一个清晨,东北局的通讯室收到一份来自华野前线的电报。这份电报是回复贺子珍寻亲的消息:贺敏学正在华野第四纵队担任十二师师长,此时正在参与胶东战役。
贺子珍立即通过东北局联络处,给贺敏学发去了一封家书。信中详细讲述了她从莫斯科回国的经过,以及在哈尔滨的生活情况。这封信辗转多日,终于到达了前线指挥部。
贺敏学收到妹妹的来信后,因为正值战事紧张,无法抽身前往哈尔滨。他便让妻子李立英带着五岁的女儿贺小平代他前往。李立英母女俩乘坐军用列车,走走停停,用了整整一周才到达哈尔滨。
与此同时,东北局的同志们也在多方打探贺怡的下落。经过反复查询,终于得知贺怡在江南一带开展地下工作。为了避免暴露身份,贺怡一直在用化名活动。东北局立即派出交通员,将贺子珍回国的消息秘密转达给贺怡。
1948年三月,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贺怡悄然抵达哈尔滨。为了不引起注意,她是由地下党的交通员护送,改扮成从关内来投亲的普通百姓。姐妹相见的那一刻,屋内一片寂静,十多年的分离让她们一时无言。
贺怡带来了一个令人悲痛的消息:老母亲已经在延安去世。但是,毛主席得知这一消息后,亲自指示延安保卫部门妥善安葬老人家,并为其立碑。贺怡还告诉姐姐,她自己曾经在一次行动中被捕,幸得组织营救才得以脱险。
就在姐妹俩叙旧期间,东北局又传来消息:贺敏学所在的华野第四纵队在胶东战役中取得重大胜利。贺敏学在战斗中表现英勇,荣立战功。这个消息让贺家姐妹倍感欣慰。
四月初,李立英带着贺小平返回前线。临走前,她向贺子珍转达了贺敏学的嘱托:希望姐姐能够在哈尔滨安心养病,等到全国解放后再相聚。贺怡则决定留在哈尔滨,一方面照顾姐姐,另一方面也要为即将展开的辽沈战役做些准备工作。
在这段寻亲过程中,东北局的同志们提供了大量帮助。他们不仅协调各方资源寻找贺家兄妹的下落,还特意安排了专门的交通员,确保书信和消息的安全传递。这些默默无闻的工作人员,为革命家庭的团聚付出了不少努力。
经过近半年的奔波,贺子珍终于理清了家人的情况。虽然老母亲已经去世,但兄妹三人都平安无恙,仍在为革命事业奋斗。这让她对即将到来的全国解放充满了期待。
革命家庭的特殊情谊
1948年5月的一天,刘力贞带着一个包裹来到哈尔滨。包裹里装着几件御寒的衣物和一些延安特产。这些东西是她精心准备的,为的就是看望这位与父亲刘志丹同志有着深厚革命情谊的贺子珍姨姨。
刘力贞到达时,贺子珍正在和妹妹贺怡一起整理从苏联带回来的书籍。毛岸青坐在角落里看书,对这位突然造访的客人显得有些不自在。当贺子珍热情地介绍说这是刘志丹同志的女儿时,毛岸青只是简单地点了点头,继续埋头读书。
贺怡立即出言提醒毛岸青:"对长辈和客人要有基本的礼貌,这是革命家庭的传统。"贺怡的这番话让房间里的气氛稍显尴尬。但很快,贺子珍就开始和刘力贞聊起了往事。
贺子珍提起了1935年在延安时的情景。那时,刘志丹同志经常来找贺子珍商量工作。每次来,都会带着年幼的刘力贞。小力贞总是安静地坐在一旁,听大人们谈论革命工作。贺子珍说,刘志丹同志很重视女儿的教育,常说革命事业需要下一代来继承。
娇娇听到他们谈论往事,也加入了谈话。她用带着俄语口音的中文讲述了在莫斯科的生活。在那里,她遇到了许多中国革命者的子女,大家一起学习、生活。她提到,在莫斯科的华侨子弟学校里,老师们经常讲述中国革命的故事,其中就包括刘志丹同志的英勇事迹。
贺怡此时插话说道:"我记得1936年冬天,刘志丹同志牺牲的消息传到延安时,整个延安都沉浸在悲痛之中。当时贺子珍同志专门去看望了你们母女。"这段往事让在场的人都陷入了短暂的沉默。
为了缓和气氛,贺子珍提议让娇娇弹奏一曲钢琴。这是她在莫斯科学习的一项特长。当悠扬的琴声响起时,毛岸青终于放下了书本,认真地听了起来。贺怡趁机又一次教育毛岸青:"看到了吗?革命家庭的孩子,既要继承先辈的革命精神,也要有良好的教养。"
傍晚时分,贺子珍让工作人员准备了一顿丰盛的晚餐。席间,她详细询问了刘力贞的学习和工作情况。得知刘力贞已经在延安女子大学学习,而且成绩优异,贺子珍显得很是欣慰。
饭后,贺子珍拿出一个旧皮箱,里面装着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1935年在延安时,刘志丹同志和一群同志们的合影。贺子珍将这张照片郑重地送给了刘力贞,说这是革命传统的见证。
临别时,毛岸青主动向刘力贞道别,还承诺下次见面时要和她多交流学习心得。贺怡满意地看着这一幕,对侄子的转变表示认可。这次会面,不仅续写了两个革命家庭之间的情谊,也让年轻一代对革命传统有了更深的认识。
辽沈战役中的特殊安排
1948年9月,辽沈战役即将打响。东北局根据中央指示,开始为这场决定性战役做准备。在这个关键时刻,贺子珍的住所也面临着新的安排。
东北局的工作人员提前两天来到贺子珍居住的院子,向她通报了最新情况。考虑到战事即将展开,哈尔滨可能会成为后方重要基地,必须为贺子珍一家制定周密的安全预案。
经过反复研究,东北局决定将贺子珍一家转移到城郊的一处农场。这个农场位于松花江北岸,由一位老革命家庭看管。农场四周都是广阔的农田,便于隐蔽,同时也方便监视可疑人员的活动。
9月12日凌晨,一支由东北局警卫人员组成的小分队,护送贺子珍一家转移。为了避免引起注意,他们分成三组行动。第一组是贺子珍和女儿娇娇,由两名女警卫员陪同,乘坐一辆普通的黑色轿车。第二组是毛岸青和他的老师,坐着一辆运送蔬菜的卡车。第三组是贺怡和其他工作人员,骑着自行车,装作去城郊劳动的工人。
到达农场后,贺子珍发现这里的布置十分周到。农场主人是东北抗联的老战士,一家人都深明大义。他们将自家最好的房间收拾出来,给贺子珍母女使用。院子里种着各种蔬菜,还有几棵果树,完全可以自给自足。
为了确保安全,东北局在农场周围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是由当地民兵组成的巡逻队,他们装作普通农民,在附近的田间地头活动。第二道是由专业警卫人员组成的暗哨,24小时监视可疑人员。第三道是在通往农场的必经之路上设立检查站,由东北局的工作人员负责盘查来往人员。
辽沈战役打响后,前线的战况牵动着所有人的心。东北局每天都派专人送来最新的战报。当听说贺敏学所在的部队在锦州战役中立下战功时,贺子珍特意让厨房准备了一顿丰盛的饭菜,为前线将士祝捷。
战役期间,农场也承担起了一项特殊任务:为前线运送新鲜蔬菜。毛岸青主动参与到农活中,和农场的年轻人一起翻地、播种、收割。贺怡则负责组织附近的妇女们,将蔬菜分类打包,装车送往前线。
10月底,辽沈战役接近尾声。东北局派人送来了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东北全境即将解放。贺子珍立即召集家人商议返回城里的计划。但是东北局建议他们再等几天,等到战役完全结束后再行动。
11月2日,东北全境解放的消息传来。当天下午,东北局派来的车队,将贺子珍一家接回哈尔滨。这次返程,他们走的是通往城区的大道,不再需要任何掩护。路上,到处都是庆祝胜利的群众,鞭炮声、欢呼声此起彼伏。
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准备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不断推进,东北局开始筹备一项新的任务: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培养干部。贺子珍作为有着丰富革命经验的老同志,被邀请参与这项工作。
1月15日,东北局在哈尔滨举办了第一期干部培训班。培训班的学员主要是来自各地的基层干部,其中不少是在战争年代立过功的转业军人。贺子珍担任培训班的指导员,重点讲授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在授课期间,她经常用自己在延安和莫斯科的亲身经历,为学员们讲解国际主义精神和革命理想。
2月份,贺敏学从山东前线调回哈尔滨,担任军区的领导工作。兄妹三人终于在阔别多年后重聚。贺敏学带来了一个任务:中央决定在东北建立一所培养高级干部的学校,要求贺子珍参与筹备工作。
3月初,东北干部学校正式成立。学校设在原伪满洲国的一处官邸内,经过改造后成为培养新中国建设者的摇篮。贺子珍被任命为学校的党委委员,负责教学和学员管理工作。她特别重视对年轻干部的培养,强调要将革命精神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4月,一批从苏联留学回来的学生来到哈尔滨。他们大多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派往苏联学习的青年。贺子珍和贺怡负责安排这些留苏学生的工作分配。她们根据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和个人意愿,将他们分配到东北各地的工厂、学校和机关单位。
5月,东北局决定成立外事工作组,为新中国成立后的对外交往做准备。由于贺子珍在苏联生活多年,精通俄语,被聘为外事工作组的顾问。她和其他同志一起,开始着手翻译一批重要的外文文件,为即将展开的国际交往工作做准备。
6月,东北局召开干部大会,传达中央关于筹备开国大典的指示。贺子珍被选为东北代表团的成员之一。在准备过程中,她整理了大量从延安到东北的革命历史资料,这些资料后来成为新中国档案馆的重要馆藏。
7月,毛岸青和娇娇接到通知,准备随母亲前往北平。临行前,东北局特意为他们举办了一个简朴的欢送会。会上,老同志们回忆了在东北这一年多的峥嵘岁月,为即将到来的新中国成立感到欢欣鼓舞。
8月底,贺子珍一家启程前往北平。贺敏学和贺怡来到火车站送行。站台上,东北局的同志们整齐列队,向这位为革命事业付出许多年的老同志致敬。随着火车的缓缓启动,贺子珍在东北的岁月画上了句点,而新的篇章即将在北平开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