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岁就能玩恐怖游戏?
上海市消保委:网络游戏“适龄提示”有点乱
本报记者 燕声
3+
近日,上海市消保委(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提示:网络游戏“适龄提示”有点乱。
据悉,上海市消保委调研发现,一些游戏网络商店在某款游戏的首页有适龄提示,如3+、8+、12+、16+等,但没有找到相关的具体说明。其中,一款具有恐怖元素的游戏适龄提示竟然为3岁以上。
此外,相同一款游戏在不同网络商店显示的适龄提示也不一样。这让家长们对孩子玩电子游戏多了几分担忧。
# 1电子游戏
混乱的“适龄提示”让人懵
根据游戏的不同种类,其设置的游戏情景也不尽相同。幻想、暴力、恐怖……这些都是不少网络游戏剧情内容所包含的元素。对此,上海市消保委发现有些网络游戏的适龄提示不尽如人意,以至于让很多家长都懵了,不知道适不适合下载。
此外,很多游戏下载渠道,都没有在游戏下载首页查到醒目的适龄提示,而这些游戏不乏带有恐怖、惊悚、血腥等标签。相同一款游戏在不同的商店显示的适龄提示也不一样。上海市消保委调研发现,有的游戏在一个商店的游戏页面提示适龄等级为8+,但换成别的游戏商店却提示12+。
很多家长对儿童接触游戏持否定态度,因为沉迷电子游戏会给儿童的身体以及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一项针对4万多名2~17岁少年儿童的研究显示,每天平均看1小时电子屏幕后,少年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心理状况不佳包括更少的好奇心、更少的自我控制、情绪不稳定、注意力分散、难交朋友、更难被照顾。观看电子屏幕的时间包括平板电脑、电视、游戏、智能手机和电脑。作者分析,电子产品对青少年的影响明显,是因为青少年更有可能拥有社交媒体账户并花时间上网,而且青少年更有可能拥有自己的智能手机,而将智能手机带到床上可能会影响他们的睡眠时间和质量,这都可能影响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相关部门也就防儿童沉迷游戏出台了多个文件。今年,国家新闻出版署下发《关于进一步严格管理切实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对游戏服务的时间、实名注册和登录要求等进行了严格规范。
# 2幼儿不应过早接触“屏幕”
家长们对电子游戏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深恶痛绝,却忽视了幼儿过早接触电子产品也会埋下健康隐患。我们看到,生活中不少家长会直接拿电子产品去哄幼儿,甚至还会为小宝宝玩手机游戏常“无师自通”感到自豪。
那么,幼儿是否能玩电子游戏呢?美国儿科学会发布的一份科学声明指出,除了适当视频聊天外,不要让18个月以下的婴幼儿接触任何电子屏幕;不能把任何电子设备给儿童作为“安抚工具”;2~5岁儿童每天使用电子设备不得超过1小时,而且应选择适合亲子互动的高质量游戏或视频;学龄儿童和青少年也应合理限制,其监护人也有必要遵守类似规定。这份声明的主要作者指出,安排和限制使用电子设备要注意平衡体育锻炼、睡觉、家庭成员密切交流等,这不仅限于儿童青少年,监护人也应该注意遵守这样的规定。
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5岁以下儿童的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指南》,也对儿童的电子产品时间给出了具体建议。指南指出,5岁以下儿童要想健康成长,必须做好三件事:一是减少坐下来看各种屏幕或呆在婴儿车和座椅上的时间;二是要获得高质量睡眠;三是有更多时间积极玩耍。
在生命早期养成身体活动、久坐行为和睡眠方面的健康习惯,有助于塑造童年、青春期和成年期的习惯。指南建议:1~2岁的儿童每日各种强度身体活动至少180分钟;对于1岁儿童,不建议久坐不动的屏幕时间(如看电视或视频,玩电脑游戏)。2岁以上儿童,久坐不动的屏幕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3~4岁的儿童每日各种强度身体活动至少180分钟,包括至少60分钟中强度活动,全体分布;久坐不动的屏幕时间不应超过1小时。
# 3合理游戏
筑牢未成年人保护“防线”
上海市消保委说,如何引导未成年人正确认知、合理接触、适度游玩网络游戏,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必经之路。呼吁广大家长和学校要加强监护和教育引导,各自承担好相应的责任,共同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提醒“家长履行监护职责”。那么,该如何引导孩子的游戏行为呢?《人民教育》杂志一篇关于“究竟该不该让孩子玩游戏”的文章给出了建议:首先要学会甄别,为孩子把好游戏内容关。一方面要管理好家里的电子产品,安装健康、有益身心的游戏内容。同时,当孩子接触到一些不良游戏信息时,要及时引导和纠正,比如解释相关游戏内容的不科学性。其次要多陪伴孩子“一起玩游戏”。有效陪伴是最好的亲子相处方式,切忌把“玩手机”作为对孩子其他行为的奖励,让孩子养成一种手机是玩具的错误认识。再次要培养孩子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是指个体恰当利用信息技术,分析和解决问题、开展社会交往的态度和能力等。
尽管相关防沉迷新规对于网络游戏实名注册、游戏时段和时长等作了相应规制,但上海市消保委认为,现实情况是仍有大量未成年人利用买号、租号、冒用身份证、使用家长手机等机会频繁接触网络游戏,客观上造成游戏预期用户的错配。因此,游戏服务提供者要充分考虑到未成年人接触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影响,更加合理地履行适龄提示义务,直观地为家长提供判断和下载的参考标准,避免未成年人接触到不适宜的游戏,为未成年人的保护加筑一道防线。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 || 燕声 万涛 值班主任 || 范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