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两个禅宗公案谈“没有对错”

巧兰与世界 2024-10-04 20:30:36

常看到有人说,人有不和了,没有对错,你行你的,我行我的,这是不对的。两个人共事,遇到矛盾,原则上说,一定有对错,结合社会现象的复杂性,也是大多有对错。因为事涉两个人,而不一致,必有一个规则,来判定哪一个人做得“更不合适”,这不合适的表现多一些的,就是错方。这不仅是因为事物本身是有道理的,也是为维护社会正常运转的需要。你行你的,我行我的,不就矛盾峰起,人人不合,硬来的全乱,不理的就互不相关社会瓦解?但是这种声音越来越大声。这正是现在社会越来越冷漠越来越个人原子化的重要原因。

没有对错,是这几年随自媒体的兴起后越来越常看到的说法,因为有个手机他就可以信口就说,仿一个词傻子共振来另造一个词,就是形成坏人共振。我没有考证过这说法是不是改编自国外的说法,因这说法与西方人的个人权利理论好像有很深的血统关系,但是,基本能确定这不是西方人原本的说法,因为西方人不会无原则地说矛盾中间没有对错,他们最敢于打官司,就是为分出个对错。他们可能说,纯属个人的私务,各有各的自由,但两人有矛盾了,绝对不会说双方都没有对错。

细味这个说法,与中国的文化更有精神契合 。中国文化,是“圆融”大于“原则”的文化,两则禅宗公宗可以说明这一点。

一个公案说,一家父子都是贼,一日小贼要老贼教他一个谋生技能,老贼无法推脱,就带他挖洞进了一户人家,看到有一个柜子,老贼叫小贼进到柜子里,他却把柜门锁起来,自己跑了,还大喊有贼,惊醒了这家人起来捉贼。小贼无法,在里面学老鼠叫,这家人打开柜门,小贼才乘机逃出。到了家,老贼却在喝酒,儿子埋怨,老贼问怎样出来的,儿子说了,老贼说:你学到谋生技能了。

这个故事,如果作为真实事件,全是错。整个故事讲学偷,是整个全错。再细分下里面具体的错,儿子“学偷”,老子应当说你不能学偷,他不纠正,是一错。不说怎样学,而带他直接出现场,用事实教会他,这或有可说是一种教育方法,但把儿子锁进柜里,自己跑走还大喊有贼,这大大过头以致形同恶意,儿子是可能送命的,是二错。你回去了,等着就是了,你在家里喝起酒来,这是等着儿子被打死的喜讯吗?是三错。这爹全错了。再看儿子。父亲是贼,你要谏言贼父不能做贼了,他没有,是一错。你要学谋生,当另择正道,怎么去学贼?二错。但被关在柜里,人家发现了,无计可施学老鼠叫而逃出,就事论事,这倒是对的。以上细分六件中,父亲三件全错,儿子错了两件;整个事件全错。这就是这个故事里的对错,清清楚楚,没有含糊。

禅宗公案,却是用这个故事来证明中国禅宗的特色是“慧”!说这个故事充满智慧!

讲印度禅的公案是,一个国王寻找宰相人选,找到一个人,对他说,你头顶一碗油,从城东走到城西,撒一滴油就杀头。这人顶碗走去,路上遇到父母儿女哭他,遇到美女,马蜂,起火,一概视如不见,只顶他的碗,结果一滴不撒走到了城西。国王大喜,让他做了宰相。

在禅宗公案中,这故事是说明印度禅的特色是“定”,也确实说明了。但如当真事件看,也可分对错,但细看一下,里面没有人错,全是对的。国王寻宰相,让他顶碗走路,撒油就杀头,这对不对?这如前一则公案中老贼不讲如何做贼而是直接带儿子出现场一样,可以看作是一种方法,用可怕后果来测试这个人的定力,真撒了未必杀,这样看,国王就没有错。这里有一点可以讨论,为寻找一个人选,这样吓唬一个人,对不?如果你仅是找寻一个店长,这不对,但如果是宰相,可以说是对的。这个人更没有错,他只有一心不乱顶碗走路这一个选择。有一条可商量的是父母儿女哭他,他全不理,正常情况下,家人替他担心,他全然不理,对不?不对,伤家人之心。但现在的情况是要保命,他只能如此,这就是对的了。事后说明,家人绝不会怪。

看,事凡涉多人,里面是有对错的,每一个环节都可分出对错。最后综合各人所犯多少,是能形成一个明确对错结论的,怎么会没有对错呢?

禅宗公案,用做贼说禅,是中国文化精神缺少是非观念不自觉而然的一种表现。在个人化的今天,就衍生出了没有对错的说法,越传越广,影响许多人模糊了正当健康的道德观念。

0 阅读:14
评论列表
  • 2024-10-10 01:30

    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对错的标准是什么?又是谁来判定的?同一件事,不同的种族、不同的人、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立场、不同的经历、不同的文化等等会不同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