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约不和谈,只为赶普京下台?毛主席反驳林彪的话,被拜登学透了

乐蓉评历史 2023-03-10 13:04:01

2022年9月底,北溪管道被炸之后,美国国务卿布林肯曾说过这样一句耐人寻味的话:

“最终,这也是一个巨大的机会。”

布林肯所谓的“机会”,就是让欧洲从根源上摆脱对俄罗斯能源的依赖,避免普京将能源武器化作为一种手段,胁迫北约妥协。

但这样做的代价同样是沉重的,天然气供应的断裂,使多数欧洲国家措手不及,陷入到难以调节的能源危机中,随之而来的就是燃料缺失,民众生存条件下降,经济陷入瓶颈。

这个过程,美国不会遭受任何损失,相反还能通过售卖高价能源大发战争财。但像德国这类原本倾向中立的欧洲国家,为了维持国家运转却只能选择倒向英美,甚至被迫卷入到战争之中。

很显然,欧洲又一次被美国“背刺”了。

另一方面,北溪事件最大的受害者还是普京。

俄乌战争两个关键的转折点。

第一个是在基辅:

战争初期,俄军闪电战失败,进攻基辅的伞兵和第35集团军遭遇“毁灭性打击”。而这场败仗的后果,就是俄军战斗力的弱态彻底暴露,原本摇摆于战争边缘的北约见势加入战争。

这个阶段,北约的首要目的还只是迫使俄罗斯退兵,直至放弃乌克兰。

第二个就是北溪:

随着俄乌战争陷入僵局,英美等国开始不惜一切手段,裹挟德国、塞尔维亚等中立国加入战争。目的就是不断将战争的规模扩大,并一直持续下去,最后把整个俄罗斯拖垮。

如果成功,这将是继苏联解体后,北约又一次迎来决定性胜利。

换句话说,现在的北约已经不再考虑与普京和谈,继续战争带来的收益,远比保住一个乌克兰要划算得多。

俄罗斯如今面临的困境,不只是战略上僵局,还有国际形势上的僵局。随着种种证据的爆出,北溪管道被炸是何人指使,明眼人都看得出来。但哪怕事情闹得联合国,下场也只是被“冷处理”。

能构思出这样的阳谋,倒不是拜登的战略思维多有开创性,而是半个世纪前,美国正是在同样的战略面前,接连吃了两次大亏。

当时提出战略设想的正是林彪,而将此战略上升到顶峰高度的人,是毛主席。而整个过程则是跨越了两场新中国的立国之战:抗美援朝和抗美援越。

一切的开始,源自于1950年9月的那场辩论。

当时毛主席和林彪曾有过多次长谈,讨论的话题只有一个:要不要出兵朝鲜。

众所周知,林彪对于朝鲜战争是“不出兵派”。但其实根据当时担任总参作战室主任的雷英夫将军回忆,林彪的态度并不坚定,而是随着形势的变化经历了三个过程:

战争初期—“不出兵”

美军主力参战后—“兵可出,但不打”。

美军越过三八线前后—“屯兵于朝鲜北部,争取暂时不与美军作战,能不打就不打”。

由此可见,林彪对于朝鲜战争的战略构想,并不是单纯的“出而不战”,而是典型“后发制人”,即让朝鲜人民军在正面战场,敌后游击战场消耗美军有生力量,志愿军则陈兵边境进行战略威慑,静待形势变化。

这也是林彪一贯的用兵思维,早在1945年末的东北干部会议上,林彪就曾明确提出过“忍、等、狠”的作战指导方针,即在敌强我弱的态势下,对敌人暂时的猖狂进攻坚持忍耐的方针,避免过早地使用主力与之决战,应诱敌深入,等其分散,再寻找有利战机,

但从事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林彪这招对付国军堪称打蛇三寸,但应对朝鲜战场的美军,却显得过于“理想化”。

其中最关键的两个点都难以实现:

第一、 人民军无法抗衡美军

仁川登陆后,朝鲜人民军全线溃败,根本无法限制美军机械化兵团的快速推进。如果志愿军选择后发制人,最大的可能就是白白错失战机,坐视美军一鼓作气拿下整个半岛。

第二、志愿军无法起到战略威慑作用。

二战结束后,美苏争霸成为主流,新中国的成立更是让美国在亚洲地区陷入全面被动。对于美军来说,作为战略一线的朝鲜半岛至关重要,不可能轻易放弃。当时中美两军纸面实力相差悬殊,战略威慑不足以形成。

林彪的战略设计没有问题,甚至堪称“上策”,但却不符合新中国对于朝鲜战争的真实诉求。所以毛主席在反驳他的观点时,着重强调一个问题:我们到底应该重视什么?

林彪的“等”强调的是保存志愿军的实力,寻求军事上的稳妥,而毛主席的战略则更显全面。

首先,朝鲜人民军是可靠的战斗力,不能等他们打光了志愿军再上,反而应该在他们实力保存还算完整的情况下,与他们协同作战,这样才能对美军形成有效牵制,缓解志愿军压力。

其次,抗美援朝对于志愿军来说最大好处就在于避免了“本土作战”。新中国建立百废待兴,全国重工业的75%都集中在东北,一旦朝鲜半岛丢失,这些工业设施都将受到直接威胁,到时候我们将要面临是来自边境的长久压力,而且深陷不敢打,不能打的被动。

而异国作战,就避免了打碎坛坛罐罐的顾忌,一切以达到战略目的为根本,正如毛主席所说的那样:

“他们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一直打到完全胜利!”

志愿军强在意志力,还有小米加步枪的简洁战斗力,足以应付长期战争。而美军作战讲究高投入,用高额军费砸出所谓的“范特里弹药量”,一旦战争持久就会损耗国力,这是美国最不愿看到的。因为美军一旦深陷朝鲜战争,苏联则会趁势崛起发难,这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天平。

所以最后,毛主席毅然决然选择了入朝参战,将林彪提出的“等”字优化成一个“熬”字,这便把美国拉到了一个烫脚的擂台之上。抗美援朝始于鸭绿江、终于“三八线”,仅此一条,就证明了毛主席战略的高明之处。

而如果说抗美援朝是毛主席战略的第一步,那抗美援越就是第二步。

论背景,抗美援越远比抗美援朝要复杂,但两者本质是一样的,只是中美争夺的焦点从北边的朝鲜半岛,转移到了南边的中南半岛。

1954年,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在一次例行的记者会上谈到:

“如果我们坐视不管,中南半岛将会像多米诺骨牌一样逐渐沦陷下去。”

而艾森豪威尔口中那个推到多米诺骨牌的力量,正是当时崛起的北越。

为什么美国人一定要介入越南局势?

某种程度上来说,是美国人吸取了中国和朝鲜战场的教训。

50年代,美国已经彻底认识到解放战争后期没有完全介入中国内战是一个巨大的战略失误,而接下来的朝鲜战争又是当头一棒。

为了不使越南成为下一个心腹大患,60年代初期,美军发起了所谓的“特种战争”,即出枪、出钱、出顾问,扶持南越对抗北越。这种模式非常符合美军的“战争边缘策略”,就是自己不打,看别人打,然后坐收渔翁之利。

但很快,美国发现南越根本就是扶不起的阿斗。无奈之下,美军只能借口己方军舰在北部湾沿海遭到北越海军攻击,派出空军轰炸越北。几个月后,3500多名海军陆战队在岘港登陆,越南战争全面爆发。

1965年春,越南劳动党第一书记黎笋、国防部长武元甲受胡志明的委托,率领代表团向北京求援。

摆在毛主席面前的又是一个关键性的问题:要不要出兵?

此时距离朝鲜停战已经过去10年之久,但新中国面临的形势已然不同。1950年是百废待兴,一切可以等打完了再建设,但1965年却是经济建设的全面展开,外交环境恶劣,这个时候介入一场大仗成本极高。

打,再来一场抗美援朝式的擂台战争,中美只会两败俱伤。不打,一旦中南半岛丢失,中国就会陷入北面苏联,南面美国“韩-日-台-越封锁链”的巨大包围圈。而最终,毛主席的决策是援越,但不与美军正面开战,这就是著名的“隐蔽战争”。

这个计划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向北越提供大量军事、经济援助。

第二:派出了32万支援部队入越,担任后方作战和建设任务。

如果说第一点是增强北越消耗美军的能力,那么第二点则是保证抗美援越的底线:将美军挡在北纬17度线以南。

为了避免暴露部队的身份、国籍,所有参战部队都要头戴越军的盔形帽,身穿绿色帆布军装,不佩戴军衔,不佩戴领章帽徽,汽车车牌一律更换。

作为援越部队的主力,我军高射炮兵部队16个支队,下辖63个团和50个队属高炮营共13万人,整个越战期间共作战2153次,击落美机1707架,击伤1608架,战绩非常亮眼。

可以说,真正让美军陷入越南战争泥淖之中的,一个是越南的原始密林,另一个就是解放军的炮管子

越战期间,林彪曾会见过越军主将武元甲,当被询问越军应该坚持何种打法时,林彪的回答只有一个字—“熬”。

显然,林彪的思路也完全打开。抗日战争期间,毛主席发表《论持久战》,抗美援朝时坚持“要打多久就打多久”,到了越战依旧是一个“熬”字。

毛主席隐蔽战争的高明之处,完全可以从一组数据的对比体现。

越南战争期间,中国向北越提供的各种援助总额为200亿美元,而美军每年支出在越南的军费大概是200多亿美元,总额更是达到了惊人的2000多亿美元。

想象一下,这是60年代的2000亿美元……

另一方面,中方抗美援越期间牺牲的烈士为1440人,而美军越战总伤亡为46266人。

越南战争对于新中国来说,又是一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完胜,实现的战略目标远高于战损。但对于美国来说呢?

1967年11月,随着国内反战情绪持续高涨,美国总统约翰逊备受压力,只能透露出准备和谈的意愿。但因为“面子”问题和战略问题,这场和谈根本进行不去。

直到后来尼克松上台,首先把战争的锅甩给前任,然后公开表示:

“我已经得出这样的结论,这场战争是没法打赢的。”

最后美越签订的《巴黎和平协约》,也是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不平等条约”。

对美国不平等。

第一、 撤军

美国及其盟国于60天内撤走所有军队和武装力量。

第二、 割地

北越、南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第三、 赔款

美国需向印度支那地区的“治愈战争创伤”提供财政捐助。

除正式文本外,签署过程中美国人还绕过南越政府与北越达成了诸多秘密协议,比如许诺不干预未来越南内部战争等。

自此,抗美援越取得完全胜利。

60年后的今天,一切好像又在重新演绎。俄乌战争打响后,美国开始对乌克兰输送大量军事、经济援助,甚至有消息称美军早已“暗中参战”。而如今美国的最终目的也是利用一场持久战拖垮俄军,甚至于迫使普京下台,让俄罗斯“改朝换代”。

设计让普京成为当年的约翰逊,拜登算是把毛主席的“熬”字战略学透了。

但中美两者之间又是截然不同的,毛主席当年的根本目的是以战止战,帮助友邻,维护区域稳定,打破美国的国际封锁,并没有寻求在战争获取巨大收益。

而美国不同,他们习惯裹挟大量国家参战,将战争搅得越乱越好,然后自己从中攫取战争利益,像朝鲜、越南战争都是如此。

事到如今,普京要避免重蹈当年美军在越战的覆辙,就应该早些考虑如何体面抽身。虽然近期关于普京下台的流言甚嚣尘上,但作为典型的“俄罗斯硬汉性格”,普京绝非轻易妥协的人,俄军也不怕和北约鱼死网破,死扛到底。

无论如何,最终受伤的只能是战乱中无辜的平民。

0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