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四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二个节气。斗指戊(西南方);太阳黄经达150°;于每年公历8月22-24日交节。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时至处暑,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太阳辐射减弱,副热带高压也向南撤退,暑意渐消。处暑,即为“出暑”,是炎热离开的意思。“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时三伏已过或近尾声,初秋炎热将结束。处暑的到来同时也意味着进入干支历申月的下半月。处暑是廿四节气中一个反映气候变化的节气。处暑节气过后,气温逐步走低的趋势进一步明显。二十四节气有“三暑”,即小暑节气、大暑节气、处暑节气,按顺序分别为初暑、中暑、末暑。“三暑”中间还夹一个“立秋”节气,立秋之后才是处暑,暑热时间比较长。暑天长对于农作物长势和产量有利。古人将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时段称之为“长夏”。“三暑”(小暑至处暑)与“三伏”均代表高温极端天气,时间轴和温度轴上的曲线表现基本一致:暑天来,伏天到;伏天消,暑将尽。元代文人吴澄的著作《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处”是终止的意思,表示炎热即将过去,暑气将结束。处暑,七月中。处,止也。暑气至此而止矣。秋老虎凶险似火烧,烧得都是你我,面对它,我们要练就虎毒不侵的功夫,懂得管理自己——养生:养气、养元、养心。《处暑后风雨》 仇远/宋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
处暑时节有三候
1一候鹰乃祭鸟
这是一个以动物行为概括的候应,是说在处暑时节老鹰开始了大量捕猎鸟类,并且捕获的鸟类不吃,总是把很多鸟摆放在窝前,好像是在举行祭拜仪式一样,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是因为本来处暑时节,天气变得秋高气爽,天气正好非常有利于老鹰捕捉猎物,同时这个时候的鸟类也正是吃粮食比较多的肥美的时候,所以会出现老鹰捕捉鸟类的想象。
至于说老鹰来祭鸟的行为,估计是古人过于迷信自己的想法,因为这个时刻老鹰比较容易捕捉到很多鸟类,所以在吃鸟的时候只吃最鲜嫩肥美的地方,剩下的鸟类就会堆积在自己的窝旁,人们看到这种情况就认为是老鹰在举行祭鸟的仪式,自然界的动物都有这种行为,就好像人们都比较了解的“獭祭鱼”的现象,科学的解释是因为在特定的季节,水獭捕捉的鱼类众多,所以大部分只吃一两口就丢弃了。
2二候天地始肃
是说明到了处暑的时节,天地万物开始渐渐沉寂,很多植物慢慢没有了生机和绿色,这个时节的树叶和一些草类植物也慢慢开始了由绿转黄的阶段,同时秋风的逐渐刮起,让人们感觉到逐渐的寒凉,所以古代朝廷斩杀罪犯,也常常为了适应天意季节的特征选择在秋后问斩。
3三候禾乃登
禾在古代的说法中代表了包括黍、稷、稻、粱类等多种农作物,这个时候很多粮食作物开始逐渐成熟,登有脚向下用力的意思,这里用来说明各种粮食作物已经逐渐成熟开始弯下了头。
处暑时节习俗
1祭祖:出游迎秋
处暑节气前后的民俗多与祭祖及迎秋有关中元的民俗活动,俗称“作七月半”或“中元节”。
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旧时民间从七月初一起,就有“开鬼门”的仪式,直到月底“关鬼门”止,都会举行普度布施活动。
据说普度活动由“开鬼门”开始,然后竖灯篙、放河灯招致孤魂;而主体则在搭建普度坛,架设孤棚,穿插抢孤等行事,最后以“关鬼门”结束。时至今日,已成为祭祖的重大活动时段。
此外,处暑之后,秋意渐浓,正是人们畅游郊野迎秋赏景的好时节。处暑过,暑气止,就连天上的那些云彩也显得疏散而自如,而不像夏天大暑之时浓云成块。民间向来就有“七月八月看巧云”之说,其间就有“出游迎秋”之意。
2放河灯:普度托生
河灯也叫“荷花灯”,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灯盏或蜡烛,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灯是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
据说放河灯这个习俗可以追溯到渔猎时代。那时人们驾舟出海下湖,为免风暴肆虐,在过危礁险滩或遇到风大浪高时,用木板编竹做小船,放入祭品,点上蜡烛,彩纸作帆,放水中任其飘流,向海神祈保平安。
3处暑吃鸭:无病各家
老鸭味甘性凉,因此民间有处暑吃鸭子的传统,做法也五花八门,有白切鸭、柠檬鸭、子姜鸭、烤鸭、荷叶鸭、核桃鸭等。北京至今还保留着这一传统,一般处暑这天,北京人都会到店里去买处暑百合鸭等。
鸭全身都是宝。鸭肉味甘、咸、性凉,具有滋阴养胃、利水消肿的作用;鸭血具有补血、清热解毒之力;鸭蛋具有滋阴补虚、清热润燥之功。
处暑时节养生
1养气:气顺,一切皆顺
民间有句俗语:“立秋不落雨,二十四只秋老虎。”
立秋如果没有下雨,之后二十四天都有一只秋老虎下山,气温被它追赶,一路猛涨,热得人们透不过气,“情绪中暑”。
想要给情绪解解暑,一定要保证一个好睡眠。
从出伏到处暑这个阶段,天气慢慢由热转凉,在这样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慢慢趋向收敛,人体内的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改变。
此前炎热的夏季,昼长夜短很多人都有睡眠不足的情况,若是入秋以后不改换晚睡的习惯,很容易出现秋乏。
处暑过后,天气转凉,建议睡眠更加充足,晚上可以较之前早睡一小时,起居时间做一些调整,这样才能逐渐适应“秋乏”。
除了养气,还要通气。
室内通风很关键,如果室温合适就不需要开空调,可开窗通风,秋风穿堂过屋,涤净室内湿热污浊的空气,睡觉时注意护着肚子,以防脾胃受凉。
2养元:对的,才是好的
秋老虎狂飙的日子,忍耐暑热,身体消耗很大,需养满一身能量,才好对付毒虎。
汪曾祺说:“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吃的。”
吃好了,身体才有元气,但美味的食物太多,此时吃什么东西,才最养元气呢?
秋天若能吃些温热粥或药膳粥,可说是养生一大良方,尤其是脾胃虚、消化吸收功能比较差的人,吃粥有助健脾胃、补中气。
百合粥、银耳粥、杏仁粥、莲子粥、坚果粥与芝麻糊等,都是很好的养生食品。
中医提醒,老年人、体质较虚弱者,或是每年冬天都会明显感觉不舒服的人,应该从秋天就开始调理保养身体,多喝水、多吃滋阴润燥的食物,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
处暑正处于夏秋转换的时机,此时暑气仍有残留,食物依旧容易变质。所以说,平日里进食要讲究卫生,不洁净的或是腐败变质的食物,及时扔掉,不可将就进食,以免引起肠胃疾病。
三种常见秋季养生食品做法:
①百合银耳粥。
做法:将百合洗净切碎,银耳用温水发开后,洗净切碎,与大米同煮为粥。
功效:百合,味甘性微寒,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味甘淡性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大米益气健脾,三者同煮为粥,具有润阴润燥、补肺养心、健脾生津的作用,适用于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②秋梨粥。
做法:将梨洗净后去核切碎加大米100克,加水煮粥。
功效:梨,味甘酸性凉,有生津润燥、清热化痰的功效,大米健脾益气,两者同煮为粥,具有益气健脾、滋阴润燥的作用,可作为预防秋燥的保健食品。
③老鸭汤。
做法:准备好1斤的老鸭肉,各30G的银条参(一种中药)、麦冬和百合,再准备5G的陈皮,2片生姜。之后将鸭肉切成小块,其余食材全部清洗干净,再一起放入瓦煲中,再添加适量的清水煮沸。煮沸腾了以后,再转成小火继续煲煮一个多小时,炖好了以后,加盐调味就可以了。
功效:这款汤有助益胃生津,滋阴润燥,秋季干燥,容易损耗阴液,经常喝一些对身体大有裨益。
3养心:心和,生活快乐
中医说,一个人的生命状态好不好,是由身体里的“心神”决定的。
过喜伤心,盛怒伤肝,悲痛伤肺,思虑伤脾,恐惧伤肾。
秋老虎来时会烦恼,带了风雨亦烦恼,都是此时情绪此时天,心烦还是心和,都是人心的选择。
当察觉自己心累时,不如去静坐,去发呆,去做些闲事。
“心神”和美了,舒服了,哪怕秋老虎再来,也不会觉得太难。
所谓好的养生,就是“心和”。
心神若能保持闲心,哪怕只是一时一刻,也能得到很多的快乐。
气候转变,易引起内分泌失调和心态不定,让人感到烦躁不安、思维紊乱,易激惹、易怒甚至行为失常等。
常表现为失眠、健忘、情绪低落、食欲不振等,此时就需要有规律的作息,以安定情绪。
如果失眠,可以在仰卧或侧卧时,放松全身肌肉,或者注意腹部呼吸的起伏,排除杂念后,心静了自然就可以安然入睡。
同时按照上面介绍的优化饮食结构等生活习惯,保持平和、快乐的心态。
面对这只秋老虎,我们更要把每天要吃的都吃美了,把每天的气息都理顺了,把心安定好了,万事万物自然随风开,随雨落。
烦恼时,忙碌时,看看窗外的风景,你会发现,天正一点点变高,云正慢慢变阔,树叶趋而宁静。
一个人安排好了生活,即使是秋老虎天,也能安然平静地前行。
因为真正的养生,不是围着身体打转,而是滋养生命,滋养好的生活状态。
养得一身的气顺心和,才能养成一生的风清月明。
处暑时节应注意
1燥在肺:干咳不止
从中医角度来说,肺为娇脏,最易受到秋燥侵袭,引起燥咳。表现为干咳不止,无痰或少痰,并伴有口干咽痛、喉痒、声音嘶哑、舌红少津等症状。
应对方法:
常吃“白色”食物,比如莲藕、山药、百合等,有很强的滋阴润肺的作用。也可将百合、银耳等煮粥。因百合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的功效,银耳有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功效,同煮为粥后非常适合在干燥的秋季食用。
2燥在肠:大便干结
秋燥对于胃肠道消化系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容易导致大便干结,进而造成排便困难,引发痔疮甚至大便出血,十分影响生活质量。
应对方法:
处暑前后,习惯性便秘者应多喝水、保证肠道有足够的水分,便于大便的排出。饮食方面也建议多吃新鲜的蔬菜、水果,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同时,近期要少吃一些辛辣燥热之物,如辣椒、胡椒、大蒜等,这些食物都可能加重便秘。
3燥在鼻:鼻炎出血
每到换季时节,许多慢性鼻炎患者都会“旧病复发”。尤其是进入干燥的秋天,更易使鼻腔黏膜干燥充血,引发鼻子出血以及鼻炎等问题。
应对方法:
每日揉按“迎香穴”可以清热散风,去燥润肺,宣通鼻窍,是处暑前后日常保养鼻子的好方法。迎香穴的位置在鼻翼外缘约0.5寸、鼻唇沟的中间,按揉方法是将双手中指指尖轻按在穴位上,顺逆时针各揉20~30次,感觉穴位处轻微发酸发热即可。
4燥在肤:皮肤干裂
处暑后,空气湿度迅速走低,皮肤的油脂分泌会急速减少,容易出现皮肤干涩、开裂等问题,需要及时给皮肤补充水分。
应对方法:
适度饮水能够很好地防止皮肤干燥、但需注意,此时饮水应以温热为主,少量多次,不要一次性喝太多凉水。同时,用菊花、枸杞、北沙参、罗汉果等养阴润肤之物泡茶饮用,也能很好地滋润皮肤,避免干裂。
5燥在咽:咽喉肿痛
处暑之后,许会人会出现每天早上醒来嗓子特别干痒、咽喉肿痛的情况,这是燥气伤肺、伤咽的表现。
应对方法:
处暑前后的多种当季水果都有润喉去燥的功效。比如生梨,不仅含有丰富的水分和维生素,能生津止渴,还具有降火止咳的作用,能有效缓解咽喉肿痛、干痒症状。其他如苹果、猕猴桃、柚子等水果也有相似作用。
6燥在眼:眼睛干涩
“秋燥”可以影响全身,其中也包括娇嫩的眼睛。正因如此,处暑后用眼较多的学生、白领等人群,很容易出现双眼干燥、滞涩微痛、易疲劳等情况。
应对方法:
提高办公、生活环境的温度、湿度有助于保护眼睛,避免“干眼症”。比如在屋中开启加湿器、摆放绿色植物或放一盆水,都可以使房间内空气湿润,滋润眼睛。此外,将麦冬、决明子、菊花等泡茶也可起到滋阴明目的作用,缓解眼睛疲劳。
处暑时节艾灸
根据二十四节气,选择与各节气对人体脏腑功能有影响的腧穴进行艾灸,提高机体免疫力、抗病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正如《黄帝内经》 中所说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扁鹊心书》中有记载:艾灸是最好的补养之法。
处暑时节气温下降逐渐明显。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
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消褪,灸疗时要调理肺经,从脾胃二经入手,避免消化道疾病的发生。
处暑时节需要注意的几点:防秋燥,强正气,排余毒,针对这几点选择相应穴位,处暑节气前后做艾灸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防秋燥
处暑后,天气逐渐变得干燥,易产生咳嗽少痰、咽干不适、鼻燥口干、手脚心热等。某些疾病在秋燥的作用下,也易复发或加重,如支气管扩张、肺结核等。因此,此节气宜选灸大椎、肾俞、肺俞、风门、太溪穴、神阙、关元、涌泉、合谷等穴清肺、滋阴润燥。
2强正气
处暑节气正是处在由热转凉的交替时期,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人体内阴阳之气的盛衰也随之转换。中医养生讲究顺应天序,处暑养生注重调补脾肾,顺应阴阳之气的变化不但可以保持秋季健康,还可以起到消除夏季的火热为冬季储备能量的作用。
此节气艾灸能够有效提升人体正气,起到养肺护肝的作用,对体力、元气不足及情绪波动较大等情况有明显的调理效果。处暑艾灸肺俞、脾俞、肾俞、中脘、太溪、照海等穴可以温补阳气。
3排余毒
处暑的到来,代表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但此时外界的暑湿之气还没有完全退去,所以祛湿邪扫余毒依然很重要。处暑艾灸中脘,足三里,丰隆,承山穴可以祛除体内湿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