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是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参考信息来源,请知悉。
人口——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一旦缺少就可能会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样,出现综合国力下滑的状况。由于各国具体的国情不同,所以在人口需求的缺口,同样也是存在了差异的。
按理来说,应该是人口越少,需求缺口会越大。但为何我国会在拥有10亿人口的时候,提出“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却又在人口看起来并不缺少的14亿人这种情况下,鼓励生三胎?
社会发展与人口结构调整
人口到底有多重要?有一句话是可以体现出来的——“人口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
关于这一点,还有非常现实的例子在,那就是新中国在成立之后,凭借人口红利用几十年的时间,赶上了欧美等发达国家数百年的成就。
由此可见,人口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紧密度相当之高。在上世纪的七十与八十年代期间,我国在实行了1978年12月份的“改革开放”政策,以及在1982年9月份成为了基本国策的“计划生育”。
“改革开放”能取得巨大成功,在一开始是靠着人口红利快速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这类产业多集中在制造业或者服务业里面,如服装、家具,以及旅游等,对劳动者的技术、学历等方面的要求不高,投入的资金也相对较少。
因此,改革开放中很多农村地区的劳动力获得了大量的就业机会,让“农民工”这个群体闪亮登场了。并且随着“农民工”的大举进镇、进城,国家在城镇化建设上的进度也相当快。
截止到2023年末,国内的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与1949年相比,提升力度超过了五十五个百分点,已经做到了66.16%这一发展程度。
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全国城市地区一再提高的生产总值,在1988年的时候为7025亿元,经过35年的时间到2023年,仅仅是地级以上城市所创造出来的生产总值,就达到了77万亿元。
如果没有足够强大的人口红利,想要做到这种程度,将会花费更多时间。可既然需要大量劳动力来创造价值,为何还要推进“计划生育”政策?实则这也关系到了社会发展与人口之间的均衡性。
无论是在哪个国家,出现人口过多或过少这两类极端的情况都不好。新中国成立的1949年,相对稳定的国家环境下,出生率达到了36‰,即便是有20%的死亡率,截止到当年底全国总人口也并不算少,在5.42亿人左右。
之后在国家稳定发展的基础上,民众死亡率得以下降,截止到1957年已经下降到了10.8‰,拥有6.47亿的全国总人口。
但由于1958年到1961年期间,自然灾害不断,所以在很多人因饥寒交迫去世之后,人口死亡率一度增加到了1960年的25.4%这一比例。
随着自然灾害过去,这类现象得以好转,到了1970年死亡率降到了7.6‰,这一年全国统计到的人口有8.3亿人。至于出生率,1963年的时候达到了43.6%这个最高点,在1971年虽然下降到了30.7‰,但与同样下降的死亡率相比,人口自然增长的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如此一来,尚且没有开放的国民经济负担也加重了,对社会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压力。在“改革开放”政策实行的1978年,经过了一番生孩子的热潮后,国内人口已经有9.63亿人。
只是结合2010年的贫困标准来看,其中有97.5%左右,属于是农村贫困人口,维持基本生活保障都显得有些困难。倘若还让人口持续大幅度地增长,在资源有限甚至匮乏的情况下,将会很不利于整体社会的稳定性。
于是在通过“改革开放”政策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同时,起到了人口调控作用的“计划生育”,在全国总人口在1981年已经超10亿人的情况下,也很快出台了。
而这项政策出台之后,国内出生率还是比较高的,主要是1960年代左右的人进入到了生育年龄,所以在1987年的时候再次有了一个出生率达到23.3‰的峰值。
之后国内出生率有所下降,并一直稳定在低水平上,从2000年开始,年净增人口低于1000万,截止到2023年底,全国总人口约为14.09亿人。
但在这个庞大的人口数据背后,人口结构已然有了变化,“老龄化、少子化”问题在不断加剧。2000年的时候,全国年龄达到了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就已经在总体人口当中占据了7%以上的比重,这也表示中的一只脚踏进了老龄化社会。
2022年,在经历了疫情的情况下,全年出生的新生儿为956万人,下跌出了1000万人的大关,而与之对应的全年死亡人数为1041万人。这种人口增长呈现出负数的现象,顺延到了2023年,这一年的新生儿出生了902万人,死亡人数与之相比多了208万人。
而到了2023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增加至2.17亿人左右,在总人口数量中超过了百分之十五的占比,让中度老龄化社会阶段成为了中国要面对的局面。
在这种局面当中,2016年1月1日?“?二胎政策”就已经开放了,让鼓励适育年龄的夫妻可以不受限制生第二个孩子,来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2021年8月20日,“三孩政策”也开始了,且国家还提倡民众在适龄的年龄段内婚育。不过从近两年的出生率状况来看,似乎“三孩政策”的开放,并没有让大众产生强烈的生育意向。
为何大众生育意向偏低
当一个国家,老人多、年轻人少的时候,各种问题将会随之而来,其中“养老保障”就备受关注。一般在缴纳养老保险的时候,除去个人账户之外,还有一部分钱会进入到统筹的资金池子当中,这部分的钱可用于给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
可是在年轻的劳动力逐渐减少,拿钱的退休人员一再增长起来之后,资金池子是否有一天会呈现出“枯竭”状态,就成为了大众担心的问题。
另外就是在养老服务这方面,有很多地方是不够完善的,也需要大量资金来打造养老服务项目,同样是一种社会压力。
“不结婚”、“不生孩子”,似乎已经成为了如今的潮流现象,哪怕有开放“三孩政策”,整体上也未见好转。
为何大众的生育意向,看起来相当低呢?其实这里面有一部分的原因跟意识有关系。作为育龄阶段的80后、90后,以及00后,绝大多数都是在“晚生晚育,优生优育”、“只生一个好”等计划生育政策的宣传话语中成长起来的。
思想上的潜移默化,再加上如今网络信息发达,有关生育中的一些令人不舒服,甚至是痛苦的问题也被放大了,不愿意生育或者是多生一个孩子的人也就多了起来。
除去思想理念上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很现实的经济压力因素。特别是在如今就业环境不稳定的情况下,不愿意为了结婚生孩子而放弃事业的人相当多,担心有了孩子就没有了收入,生活质量会严重下降。
先从结婚来说,买房基本上是婚姻的一种“标配”,可高昂的房价让很多家庭的两三代人都要背负房贷压力。在还贷压力的作用下,如果再去生孩子,那么养育孩子的成本也是相当高的,促使家庭经济压力进一步加剧。
提高生育率需有多元化措施
如今国内整体就业环境对适婚适育的女性依旧很不友好,再加上还有35岁甚至是30岁、28岁等更低的就业年龄限制,生孩子会失去工作,以及生完后找不到工作来赚取收入,也是非常普遍的一种担忧。
特别是在《国务院关于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办法》出来之后,让很多人担忧自己如果没工作,就可能没办法交足增加到20年的养老保险,因此对工作就更为看重了。
通过开放“三孩”,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人口结构进行调整,的确具备了必要性,但只有这一个政策显然不够,还需要配合其它方面的政策来共同推进。
开展生育友好宣传教育,给适育年龄的夫妻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就是一项措施,缓解大众在生育方面产生的担忧、焦虑等情绪。
与此同时,加大生育福利也很重要,如可以通过生育补贴或者子女教育税收减免等方式,来减轻育儿家庭在经济这一块儿的压力。又或者是进一步加强女性职工的劳动权益保障,让女性不会因怀孕生产在事业上遭受到阻碍。
另外,提高医疗水平以及育儿环境也很有必要,让女性生育健康得到更好的呵护,也让孩子能在更好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简单来说就是要做到生孩子前后,让育儿家庭能没有后顾之忧。
结语
人口上出现缺口,并非是一朝一夕之间突然出现的,会有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因此想要填补缺口,不能等到结果出来了才有所动作,而是要提前采取措施,开放三孩政策就基于这样的考量。
但仅靠三孩政策这一项措施显然是不行的,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对人口结构进行调整,来推进社会整体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资料: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来源: 光明日报 2018-01-30 《收获新时代的人口红利 》
生命教育观察 2024年07月31日 《中国人口出生、死亡、净移民历年数据统计》
央视新闻2024-09-10 《为什么要延迟退休?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有哪些变化?专家解读→》
60后到2029年就全部退休了,你知道这一部分人占多少比例吗?
还有14亿吗?我们村人是少了很多了
先杀车,后加油门,要不然车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