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与外部审计都是组织确保财务准确性、遵守会计准则及法律法规的重要手段。尽管两者均提供不可或缺的服务,但它们在目标、职责和执行方式上存在显著差异。
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关注于评估和提高组织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效率与有效性。它的目标是确保组织遵守相关会计准则,有效编制财务报表。内部审计通过审查内部控制系统的运作,并提供改进建议,以识别和控制业务风险。此外,内部审计还可进行特殊审计活动,如取证审计,以检测和防范欺诈、盗窃等不当行为。
外部审计外部审计由独立第三方执行,旨在提供组织财务报表的公正和独立意见。通过评估财务记录的准确性和公允性,外部审计师确保组织的财务报表反映了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外部审计是对组织财务报告准确性的验证,是许多类型和规模组织的法定要求。
关键区别角色和职责内部审计:侧重于评估和改善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外部审计:主要目标是确认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公允性,确保组织遵循会计准则。报告责任内部审计:向公司董事会和/或审计委员会报告,目的是提供改进建议和增加透明度。外部审计:向股东和公众报告,提供独立和客观的财务报表审计意见。执行频率内部审计:可以是日常、月度或年度,取决于组织的具体需求和内部政策。外部审计:通常每年进行一次,以满足法定要求和股东的期望。任命方式内部审计:由组织的高级管理层任命,可能由内部员工或外包给第三方服务提供商执行。外部审计:由股东或董事会任命独立审计师,确保审计意见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审计视角内部审计:更多地关注于未来,评估和改善组织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外部审计:基于历史数据,验证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公允性。尽管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在组织中发挥着各自独特且互补的角色,但它们都对维护组织的财务透明度、增强利益相关者信心和促进合规性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了解这两种审计之间的主要区别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它们各自的价值和重要性。
内部审计失败的原因1.职能定位太低,履职缺乏独立性
内审职能定位太低,无法与董事会审计委员会、CEO等进行直接沟通汇报,直接影响审计独立性及权限分配,比如向财务部负责人(非CFO)或某位业务副总汇报工作。要知道,独立性是内部审计部门价值创造的基石,若受到管理层或其他部门的过度影响,审计结果更容易失去客观性,审计成果难以实打实的输出,导致审计失去其应有的价值。
2.审计人手配置不足,团队缺乏持续培训
现阶段,人还是决定审计成败的关键所在,没有充分且专业的审计人力资源配备,审计工作质量必然受到影响,某些复杂审计项目[各类审计方法案例报告模板关注公众号内审网可查阅获取,内审网注]甚至无从下手,相关审计结论也可能出现显著偏差。此外,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培训是保持审计部门竞争力的关键。通过提供定期的培训和发展机会,可以帮助员工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提升技能水平,更好地履行职责和应对挑战。缺乏持续的专业发展和培训可能导致员工能力滞后,无法有效应对新的审计挑战。
3.频频超越职责权限行事
持续成功的组织向来是按制度和规则机制行事,审计部门的角色是提供独立的评价和监督,而不是管理或执行。频频超出职责范围的行为可能会混淆审计的职能,长期来看,并不利于真正的审计价值发挥。内部审计部门在执行审计工作时,必须明确自己的职责范围,并严格遵守。越权行事,短期可能有所好处,但长期来看,容易导致后续审计的结果失真,影响审计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也可能损害与其他部门的关系。
4.习惯先入为主、而非不偏不倚
偏见和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影响审计人员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审计人员在执行审计任务时,可以基于怀疑谨慎开展工作,但不应该带有偏见或先入为主的倾向性,一旦如此,很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忽视某些关键信息或过度关注某些细节,从而影响审计结果的公正性和客观性,同时,实践表明,一旦如此,也很容易导致审计关系的紧张。
5.忽视沟通
沟通是开展审计工作的关键,审计沟通贯穿审计全过程,通过与各层面、各部门及其他外部机构保持良好的沟通,审计部门可以更好地了解组织的运营和风险状况,获取更加全面的信息,提高审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得出更加可靠的审计结论,提出更加具有建设性的审计建议。所以,内部审计部门应与各方保持良好的沟通,了解需求和期望。而在审计过程中,应及时与相关部门沟通审计发现,推动共同解决问题。忽视沟通很容易导致误解和冲突,影响审计的顺利进行。
6.审计进度随性管理
审计工作主要以项目形式推进,而进度是审计项目管理的关键要素。我们知道,多数审计项目都是具有时效性的,尤其是受托开展的各种调查或专项审计,上级领导或委托方均期待在特定时间获得审计结果。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涉及舞弊及其他违规的事项,需要尽早得出审计结论以便及时止损。所以,审计进度无论对审计部门还是对组织来说,都非常宝贵。拖延审计进度会导致组织错过解决问题的最佳时机,增加组织的运营风险和成本,同时严重破坏审计团队的威信。建议大家要基于审计目标妥善协调审计资源,周全制定审计方案,严格按照关键时间节点,全力以赴的按照进度完成审计项目。
7.忽视风险评估时至今日,还有一些小伙伴以为风险评估就是做做样子,没什么真正价值,也有一些小伙伴们直接拍脑袋、凭感觉风险评估。殊不知,无论制定年度审计计划,还是编制具体审计项目方案,都需要基于风险评估开展工作,包括潜在的风险点和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机构(审计对象)规模、地理位置、人员变化、业务新旧、系统化程度、历史事件、行业现状、审计频次等等都是风险评估的重要参考因素,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定性+定量的模式进行风险评估过程的落地,这些内容可以参考:
内部控制评价制度(202X年X月)
202X年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很详实)
8.不合适的陷入某些细节而忽视整体我们常说,不要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很多重要审计发现源自细节。但这基于一个前提,那就是在把握整体方向与审计重点的前提下,去关注细节,这一点,对于避免审计失败尤为关键。一些审计人员很容易陷入任何细节无法自拔,比如:关注100元办公用品验收和领用单据细节,相对于千万级别采购项目中的招投标文件内容细节,审计工作执行并无明显差异,但价值却是天地之别,100元的办公用品即便被不合规的领用,对于组织而言又有多大的风险呢?所以,我们必须要全面、系统地考虑组织或审计项目的各个方面,要先基于风险与价值确定重点,再在重点中挖掘细节,而不合适的过于注重细节可能导致审计人员忽视整体,无法从宏观角度审视组织的运营和风险状况。
9.缺乏持续改进、创新意识从事审计工作这些年,无论是亲历还是听闻,我都发现,创新精神对于不少审计团队而言都是相对短缺的品质。我们在一个组织从业多年,往往能看到业务模式、财务规则、管理系统等领域在不断的迭代,而审计工作似乎百年不变,其实,内部审计部门完全可以更多的关注自身工作方法和流程的持续改进和创新,以适应组织的发展和变化,在数字化建设日异月新的今天,创新对于审计工作尤为重要,无论是年度审计计划安排,还是具体审计项目方法、审计形式,都可以持续创新。要知道,持续改进和创新,是内部审计部门不断进步的关键,通过关注自身工作方法和流程的持续改进,审计部门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效果,更好的为组织创造价值。
10.忽视法规、政策及行业环境变化法规和政策的变化会对组织的运营和风险管理产生重大影响。及时了解和掌握这些变化可以帮助审计部门更好地评估组织的合规性和风险状况,提出具有时效性和更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意见。忽视法规和政策变化可能导致审计结果不符合法规要求或政策导向,不仅无法发挥审计监督价值,更可能导致审计团队颜面扫地,信誉丧失。同理,对行业环境的敏锐洞察可以帮助审计部门提前预警潜在风险,为组织提供及时、准确的建议。因此,审计人员需要注重收集和分析各类外部信息,确保审计工作的全面性和前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