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诸部、息众课农,为什么说拓跋珪的复国运动顺应了历史潮流?

天空叙史 2024-12-09 12:24:26

前言

“新建的代国是被前秦灭亡了的旧代国的再续”。

拓跋珪建立的代国是前代的继续继承了前代的衣钵,并以前代为政治号召和政权合法性的依据。

因此拓跋珪在即代王位以后,仍然保留了前代的国号和典章制度,同时这也是适应统治代北草原部落的需要······

消除内乱、击败独孤部

当时,刚复国的拓跋珪力量还很薄弱,他的代王地位得不到普遍承认,处境也十分危殆,在与拓跋部最亲近的贺兰部和独孤部内,各自都有拥护的势力和反对的势力,拓跋随时要进行对反叛者的战争。

而当时对拓跋球的王位构成严重威胁的是来自拓跋部内原代王什翼犍的少子、拓跋珪的叔父窟咄和独孤部刘库仁之子刘显。

在独孤刘库仁与铁弗刘卫辰二部的相互较量中,刘库仁部逐步占据了上风,在一场决定胜负的大战中,刘库仁挥师“追至阴山西北千余里,获其妻子,尽收其众”。

到刘库仁子成为拓跋珪即代王位后最有力的竞争对手,而刘显统领部众时,“地广兵强,跨有朔裔”,对拓跋珪王位构成致命威胁的,则是那位长期居留于长安的叔父窟。

前秦灭代,苻坚迁咄于长安,在苻坚的关照下,入太学学习,前秦灭亡后,咄随慕容永率领的西燕军队离开长安。

慕容永定都长子(今山西长子县西),窟咄被任命为新兴(治今山西忻州市)太守。登国元年(386年)三月,拓跋珪将刘显从善无击退至马邑(今山西朔州市)。

刘显为了挽回这种被代政权和贺兰部紧逼的局面,是年八月派人迎请窟咄回到北。刘显迎立窟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扶持傀儡窟咄,稳住或拉拢原来的拓跋部众,以此牵制初生的代政权。

这一举动在当时的塞北引起极大震动,史称“窟咄之难”。论年龄与辈分,窟咄都比拓跋珪更有资格就代王之位。莫题等人甚至讥拓跋珪“三岁犊岂胜重载”。

当时北魏“诸部骚动,人心顾望”内乱一触即发。拓跋珪的臣民多归于窟咄,甚至于桓等也想谋害拓跋珪以迎咄。无奈之下,为了避难,拓跋珪又一次依附贺兰部。然而贺讷弟贺染干也始终抵制拓跋,此时更怀背魏之心,遂乘机率众攻打代魏政权的北部以响应窟咄。

于是,拓跋部北部大人叔孙普洛及乌桓诸部为了避乱,逃奔铁弗匈奴刘卫辰。这样,拓跋珪腹背受敌,处境十分危险。

拓跋珪意识到仅靠贺兰部是很难击败独孤部和窟咄的,所以需要外势力的相助。于是派安同、长孙贺到后燕搬取救兵。拓跋珪与慕容氏后燕的关系非常密切。

而后燕和独孤部则有利害冲突。后燕进入中原时必经的代谷地区被独孤部占据着,因此双方对此地的争夺非常激烈。登国二年(387年),“燕上谷人王敏杀太守王戢,代郡人许谦又派太原逐太守贾闰,各以郡附刘显。”

是年,慕容垂派遣慕容麟在上谷郡杀掉了王敏,王楷帮助慕容麟,大破刘显,占据了刘显的居地。

次年,“燕赵王麟击许谦,破之,谦奔西燕。遂废代郡,悉徙其民于龙城”可见,独孤部和后燕对代谷地区的争夺非常激烈,最终后燕打败独孤部,占据其地。

而独孤刘显扶植窟咄势力,对后燕慕容垂来说,是一个与其争夺代北统治权的潜在威胁,基于此,他与拓跋珪在某种程度上达成了一致。于是,登国元年(386年)十月,慕容垂派慕容麟救援拓跋珪。拓跋珪率大军与麟会于高柳(今山西阳高县西北),合兵一处,随即大败窟咄。

窟咄逃奔铁弗刘卫辰,被卫辰杀死。拓跋珪悉收其众,增强了自己的实力。登国二年(387年),正逢独孤刘显内部兄弟不和,互相争杀,魏长史张充向拓跋珪建言:“显志在并吞,今不乘其内溃而取之,必为后患,然吾不能独克,请与燕共攻之。”

于是,拓跋珪又一次遣使安同到后燕求援。恰好此时,刘卫辰献马给慕容垂,而中途被刘显抢夺。慕容垂怒,顺势遣太原王楷率兵助慕容麟击退刘显,刘显逃奔马邑西山。这对拓跋珪来说,是击败独孤部的绝好机会。

于是在当年六月,拓跋珪率军与慕容麟会于马邑之南的弥泽(今山西朔州市以慕容麟收其部众,获牛羊以千万计。这样,在北魏和南),彻底击败刘显,刘显逃奔西燕。后燕的合击之下,独孤部灭亡,拓跋珪为新生的代魏政权扫除了一个强敌,由此代北的局势才得到了初步稳定。

击败铁弗刘卫辰

铁弗匈奴刘卫辰是当时塞北另一支强大的力量,北魏建立后刘卫辰继续在扩大自己的势力,登国五年(390年),刘卫辰派遣其子直力鞮攻打贺兰部,贺讷困急,请降(援)于北魏。拓跋珪率军救援,将直力鞮击退,为了使贺兰部避开刘卫辰的攻击,贺兰部迁居北魏“东境”次年,刘卫辰又派遣其子直力鞮率众八、九万人寇掠北魏南界。

拓跋珪率军败敌,后从金津(今内蒙古包头市西南黄河上)渡河,南入刘卫辰驻地,直捣其所居悦跋城(又称代来城,在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西北)。刘卫辰父子兵败奔逃。直力鞮被魏将生擒,刘卫辰被其部下杀死。拓跋珪大胜,获俘牛羊马四百余万头,大大增强了经济实力。战后,拓跋诛刘卫辰宗党五千余人,消灭了与自己竞争的又一大对手,同时又报了刘卫辰引前秦军灭代之仇。

打击贺兰等塞北游牧部落

北魏建立之初还不断受到周围游牧民族的抄掠,在剪除了刘显、刘卫辰两大势力的同时,拓跋珪开始次第收拾塞北的游牧部落。

在这些游牧民族中以高车和柔然的势力最为强盛。高车即汉代的丁零,魏晋时期北方的鲜卑、柔然人都称它为“敕勒”,而北方的汉人称之为“高车”,高车这一族号来源于他们“俗多乘高轮车”。

北魏初年,高车迁居于鹿浑海西北百余里,部落逐渐强大起来,常与柔然为敌,同时还不断侵扰北魏。

国六年(391年),北魏兵锋直指柔然,在大碛南床山(今蒙古南边的席勒山)下大破东部柔然匹候跋部,北魏大军追至涿邪山(今蒙古南边的尼赤金山),匹候跋势困,举部落投降北魏。

居住在西边匹候跋的弟弟编纥提及其柔然属众,在匹候跋败逃之后,率众投奔刘卫辰,途中被拓跋追及,纥提投降拓跋珪将柔然降众迁徙于云中。

此外,拓跋珪于登国三年(388年)六月,在弱洛水南击破了鲜卑宇文别部库莫奚,获杂畜十余万。

同年末,派遣军队讨破了解如部:登国四年(389年)又攻破了高车吐突邻部就在北魏相继征服周边各部落,拓跋珪的势力日渐强盛之时,贺兰部逐渐感到对己不利,开始遏制拓跋珪的发展。

登国四年(389年),拓跋袭击阴山以北与贺兰部关系密切的高车诸部“时,“讷兄弟遂怀异图,率诸部救之。帝击之,大溃,讷西遁。”这是拓跋部与贺兰部冲突的开始。从此,拓跋珪开始了征服贺兰部的战争。

到登国九年(394东年),道武帝拓跋珪己基本上统一了代北地区。

入主中原

北方的形势和军事上的胜利为拓跋入主中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而拓跋作为代魏政权的建立者能够顺应时势,表现出了杰出的统治才能。拓跋珪之所以能顺应时势,这与他早年流亡中原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皇始元年(396年)八月,北魏兵分两路大举出击后燕,开始挺进中原。东路军由李票、封真率领,出军都(今北京昌平县西南)攻后燕幽州。

皇始三年(398年),又攻克邺城击溃了后燕。于是,拓跋珪占据了中原大部分地区,随后拓跋珪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市),十二月称帝,改元天兴。从此,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开始了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北魏天赐六年(409年),在一次宫廷政变中,拓跋为其子清河王拓跋绍所杀,后太子拓跋嗣即位,是为明元帝。太常八年(423年),死,其子拓跋即位,是为太武帝。

拓跋焘时,先后攻灭了赫连夏,冯氏北燕和沮渠北凉,统一了北方,结束了自四世纪初开始的、为时达一百余年的北方分裂割据状态,与南朝刘宋建立的王朝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

随后,又西逐居于今青海一带的吐谷浑,北降阴山以北的柔然,西域诸族都遣使朝贡。

至此,北魏王朝的势力日益兴盛。拓跋焘四传至宏,北魏皇兴五年(471年),拓跋宏即位,是为孝文帝,北魏太和十九年(493年)孝文帝南迁洛阳,开始了新的统治。

结语

拓跋珪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了代北地区,对后燕战争的胜利,使拓跋集团的统治由代北地区转入到了中原。

在进入中原以后,拓跋不断地对拓跋集团原有的部落组织进行改造,如推行离散部落、息众课农、沿袭中原的典章制度等措施,同时还努力使自己制定的政策措施符合统治地区民众的需要。

拓跋珪积极地要实现从边地政权向中原政权的转变,他的汉文化素养在其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汉族士人的加入,也加速了这种转变。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