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毛主席紧急调整战略部署,为八路军抢下敌后战场先机!

长江有大中 2024-04-19 08:11:48

用雄才大略来形容毛主席,我都觉得差了很多意思。

至今我都认为,在当时那个大环境和条件下,能提前敌人几步就将敌后战场的雏形描绘出来,并制定了相应对的发展战略,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更遑论在开展敌后游击战争期间,在敌人重重包围和残酷围剿下,还发展壮大了自己,更是一件绝无仅有的事。

但毛主席和他的战友们就偏偏完成了这些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现在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分为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但在全面抗战初期,八路军并没有如此清晰的战略认知,八路军有关敌后战场的各种布置和策略,都是在与敌人斗争中慢慢摸索出来的。

在研究“八路军是如何发展壮大”时,我逐渐明白了一件事,就是在人生道路上,很多时候我们打的都是不期而遇的遭遇战,而能容许我们做好万全准备的伏击战是可遇不可求的,在面对不确定的人生时,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唯一能做的就是做好能做的事,完成能完成的,如此,可能走着走着就超过了很多人。

就如同八路军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并没有在巨大的困难下迷失自我,而是紧紧抓住了自己的长处“善于游击战争和群众工作”,有自知之明方能有立身之地。

远察者谓之聪,自知者谓之明,必须承认,这个世界上真正的聪明人是很少的,而能做到“自知”便已经很难了,“远察”则更是一种可望不可即的境界。有时候接纳自己是一个平庸的人,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

下面我们聊聊具体的。

01

八路军三个师完成誓师大会后,按照原定部署,主力三个师将配合第二战区的友军,在恒山山脉一带建立抗日根据地,从敌人进攻的侧方开展游击战。(划重点:初期部署是不分兵,八路军三个师都放在恒山)

1937年7月底日军侵占北平、天津后,8月进攻南口、张家口。日军在华北除沿平绥线西进、循津浦线南进外,主要的进军方向是沿平汉路南下,但为了排除右侧翼中国军队的威胁,在大规模入侵华北前,侵华日军决定先聚集重兵攻打山西。

山西是阎锡山的地盘,跟延安更是只有一河之隔,也是八路军渡过黄河后的第一处抗日战场。

强敌即将来犯,按照阎锡山的计划,其预定的与进犯日军决战的战场在灵丘,并在平型关、雁门关一带布置防线,只要守住了灵丘便能保住太原,但华北防线丢的太快,敌人进攻态势太过凶猛,原定计划不能执行。

大同和太原是山西境内一南一北最重要的两座城市,也是侵华日军进攻山西的主要目标。

大同盆地是山西最大的盆地,一般盆地周围有很多山,然而可惜的是大同盆地周围高山在北面有很大的缺口,面对从绥远和察哈尔来犯的敌人,反倒无险可守,战略空间也有限,故此,在阎锡山看来,只要敌军敢来大同,那我就敢把大同让给你。

太原也是盆地,三面环山,太行山雄居于左,吕梁山巍峙于右,云中、系舟二山合抱于后,太原平原展布于前,汾水自北向南纵贯全境。

太原比大同的优处在于,面对由北向南进攻的敌人时,可以依托恒山和五台山的之间的碍口进行防御,此间的平型关、雁门关、偏关等地自古就是兵家要地。

不得不说,上世纪的军国日本虽然脑子热,但在情报收集工作方面还是很厉害的,日军基本掌握了山西的地形特点,并制定了相对应的进攻计划。

9月,日军分两路攻略晋北,一路沿平绥路西进,目标直指大同;一路从察南,由广灵、灵丘向平型关进击,意在打通直插太原的通道。

9月上旬,日军第五师团(师团长板垣征四郎)进至蔚县、阳原。侵入察南之日军长驱西犯。

11日,蔚县失陷。

12日起,日军分向广灵、灵丘进攻。

中国第十七军(军长高桂滋)第八十四师(师长高桂滋兼)、第二十一师(师长李仙洲)和晋军第七十三师(师长刘奉滨)、独立第三旅(旅长章拯字)奋勇抗击,伤亡甚重。吕超然团长殉国。

14日上午,广灵失陷,而另一路日军这一日直接攻占了大同。松树山阵地激战中,刘奉滨师长身负创伤,官兵伤亡过半。广灵、灵丘一带中日军队对战至20日。

21日灵丘城失守。

侵华日军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仅动用一个旅团的部分兵力,便成功攻占了山西大同和太原的前哨关隘,大同是有意放弃,灵丘防线的国军部队却是实打实的在抵抗,团长都殉国了,却依然难挡日军的推进脚步。

抗日战争期间,中日两国之间的军事差距实在太过悬殊,尽管我们已经做了预设,可现实情况依然超出了我们预计。

山西的抗日形势急转直下,华北也岌岌可危。

02

9月17日,教员就目前时局的判断及新的战略部署致朱老总、彭老总等电,指出:“判断敌攻华北大约分为四路,总兵力约十五万至二十万人。一路山东,现未出动。又一路津浦线,约一个半师团,现攻至马厂。

又一路平汉线,约一个师团,现在涿县以北未动。又一路平绥、同蒲线,约三个师团,为其主力,以大迁回姿势,企图夺取太原,威胁平汉线中央军而最后击破之,夺取黄河以北,以此姿势,威胁河南,山东之背,而利于最后夺取山东,完成其夺取华北五省之企图。"

"过去决定红军全部在恒山山脉创造根据地的计划,在上述敌我情况下,已根本不适用了。如依原计划执行,将全部处于敌之战略大迂回中,即使第二步撤向太行山脉,亦在其大迂回中(设想敌占太原之情况下)将完全陷入被动地位。"

教员这里的意思是原来集中兵力与敌作战的作战部署不能实现,因为不管是在恒山还是在太行山,都会被敌人包了饺子,如此以来,一旦兵力太过集中,被敌人限制在一地,就会陷入被动,失去主动权。(划重点:集中兵力的打法行不通。)

战场形势变化太快,八路军的原来集中到恒山山脉的部署已经不可能实现了,而且也没有实现的必要了。

当务之急,得重新部署八路军的战略方向,毕竟先头部队115师按原部署开始调动,都快进入恒山山脉了。

为使八路军在战略上展开于敌之侧翼的机动位置,钳制敌之进攻太原与继续南下,援助绥军使之不过于损失力量,并真正开展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广泛发动群众,组织义勇军,开创抗日游击根据地,坚持华北游击战争。

教员在9月17日电文中要求八路军拟变更原定部署,采取如下之战略部署:

(一)我二方面军(指第120师)应集结于太原以北之忻县待命,准备在取得阎之同意下,转至晋西北涔山等地区活动;

(二)我四方面军(指第129师)于适当时机,进至吕梁山脉活动;

(三)我一方面军(指第115师)则以自觉的被动态势,即时进入恒山山脉南段活动。如敌南进,而友军又未能将其击退,则准备依情况逐渐南移,展开于晋东南之太行,太岳两山脉中。

(四)总部(指八路军总部)进至太原附近,依情况决定适当位置。

此刻,八路军第115师按中央军委原部署已进入恒山地区,第120师正在出动中,第129师尚未出发。

于是教员立即于9月18日电令正在出动的第120师应速向晋西北转进,而已经进入恒山山脉的115师则就地进行有利部署。

如果八路军依然按照原部署集中兵力,势必要被小鬼子围住,而敌我实力悬殊过大,一旦被包围就会很危险。

03

《史记·苏秦列传》有言“前虑不定,后有大患”,如果做重大决定时不看远一点,考虑的不成熟、不全面,日后便可能引发大祸。

9月19日,教员致电彭老总:敌于太原志在必得,此时部署应看远一步。贺龙部应位于晋西北,处于大同,太原之外翼,向绥远与大同展开游击,方能给进攻太原之敌以相当有效的钳制,贺龙部应速赴晋西北占先着,如再去五台则失去战略意义。刘伯承师可与林彪师靠近,位于晋南太岳山脉中。

教员所说的“部署应看远一步”是指在假定太原已经被敌人重兵包围的基础上,调整战略部署。

9月21 日,教员再次致电彭老总,进一步阐明了八路军的战略方针就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以及分散兵力与集中打仗的关系。

指出:"今日红军在决战问题上,不起任何决定作用,而有一种自己的拿手好戏,在这种拿手好戏中,一定能起决定作用。这就是真正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

要实行这样的方针,就要战略上有有力部队处于敌之翼侧,就要以创造根据地、发动群众为主,就要分散兵力,而不是以集中打仗为主。

集中打仗则不能做群众工作,做群众工作则不能集中打仗,二者则不能并举。只有分散做群众工作,才是决定地制胜敌人,援助友军的唯一无二的办法。

集中打仗在目前是毫无结果可言的。目前情况与过去国内战争根本不同,不能回想过去的味道,还要在目前照样再做。我完全同意你十八日电中'使敌虽深入山西,还处在我们游击战争的四面包围中'这个观点。

请你坚持这个观点,从远处、大处着想,对于个别同志不妥当的观点,给予深刻的解释,使战略方针归于一致。"

教员在17日的战略调整,基本奠定了日后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方向,以及整个敌后战场的形成。这就是伟人,在短短几天时间内,便根据时局的发展,具有前瞻性地及时调整了战略部署,变被动为主动。

简单来讲,教员总体的调整思路就是:先分兵抢占有力战略要点,将大部队分散开来,放弃集中兵力与敌正面斗争的策略,广泛开展群众工作,发动群众、组织群众,让敌人淹没在群众形成的抗战海洋里。(划重点:分兵,以我之长击敌人之短)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就是红军。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