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学良晚年回忆:我不是个迷信的人,但在杀杨宇霆时,我不得不信

史理爱学思 2024-10-04 22:48:35

1929年1月10日,张作霖生前的爱将杨宇霆被枪杀在大帅府。和他一起被杀害的,还有左膀右臂常荫槐。

这两人在大帅府位高权重,一声令下无人不从,就连少帅张学良也不得不常常顺从杨宇霆的意见。可以说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可就是这样一手遮天的人,竟然毫无防备地死在大帅府里,背后策划了这一切的人就是张学良。

多年以后,张学良经历了种种坎坷,回忆起这次枪杀,也不由得流露出感慨之情。

不过,他说:这不是我想杀他,一切都是上天的旨意。

那么杨宇霆究竟干了什么,最后为他招来了杀身之祸呢?

天生军事奇才

作为军事奇才,杨宇霆一向是整个奉系最受追捧的人物之一。张作霖在时,对他十分赏识,颇有倚重。

说起杨宇霆的成长历程,那真的是颇为传奇。

杨宇霆出生在东北一个村子里,不过他的家人并不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他们是从外地迁居而来,因为当时战乱频发,想谋一处山明水秀的地方安稳度日。便选择了这里。

杨宇霆的家人比较有远见,之前也存下了一笔不小的存款,因此杨宇霆从小就没有吃过什么苦,还能有机会接受教育。

杨宇霆在学习上天赋很高,不仅脑筋灵活,记忆力还很强,对于书本的知识,接受得很快。连老师也觉得此子将来会有一番作为。

后来杨宇霆果然中了秀才,一家人都乐坏了。不过杨宇霆却不以为意,他的目标是考上更高的功名,将来入朝为官。

就在杨宇霆摩拳擦掌的时候,恰好发生了变革,科举制成为了历史。

杨宇霆也就失去了通过考试实现人生抱负的途径,他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一开始就选错路了。

不过杨宇霆很快就振作起来,他看透了这个乱世,反正有好笔杆子也不会得到重用,还不如学会如何运筹军队,将来当个将领,照样也能指点江山。

于是,杨宇霆很快去了日本深造,他学习了军事理论和作战实操。

学成之后,他没有逗留,而是回了国,希望自己所学的知识能得到运用。

不过杨宇霆的“职场”之路并不顺利,他先是为清军办事,但清军衰败,内部更是腐烂,是扶不起的阿斗。杨宇霆感觉自己一身才华没有用武之地。

相反,割据地方的军阀势力风头正盛,杨宇霆渐渐起了要投靠军阀之意,至于为谁效力,他却犹豫不决。

就在这个时候,张作霖向杨宇霆伸来了橄榄枝。

张作霖注意到,在清军内部疲软不堪的情况下,杨宇霆带出了一支纪律严明、斗志十足的队伍。

他认为杨宇霆是个可塑之才,如果他能为自己效命,东北军一定会如虎添翼。

当时的东北军在各个不断壮大的地方势力之中,其实实力不算强悍,但当张作霖招揽的时候,杨宇霆还是马上答应了下来。

因为杨宇霆观察过东北军,对当时的局势也有了分析,觉得这是一支有前景的部队。

可以说,张作霖和杨宇霆对对方都有知遇之恩。张作霖给了杨宇霆大展拳脚的机会,杨宇霆也把东北军带上了新的巅峰。

杨宇霆在训练军队上很有一套,在他的训练下,东北军很快成了一支作战迅猛,有凝聚力的队伍,这让张作霖更加坚定了自己当初的选择。

不过真正让张作霖惊喜万分的,还是杨宇霆的“悍”和“敢”。

在加入奉系两年后,杨宇霆做出一件大事,他竟然把其他势力向日本借来的武器劫走了。

这一笔意外的物资,大大拓展了东北军的实力,让张作霖不费吹灰之力地又筹备出了几个军事队伍,东北军如虎添翼。

就凭着这一出,张作霖对杨宇霆欣赏不已,觉得他有勇有谋,于是一手把他提拔到决策层的岗位。

得到了重用的杨宇霆,干起活来更卖力了。

之后,他一个人兼顾了海军、经济、政策层面的发展,以一己之力把整个东北军,乃至东北都推向了欣欣向荣的态势。

在海军方面,杨宇霆目光超前,认为海陆空多个空间都应该有所部署,于是购买军舰,组建军队,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海军部队。

他还创造性地提议要筹备自己的弹药厂,使得东北军可以不必再处处受人牵制。

除此之外,杨宇霆还关心东北百姓的收益问题。毕竟只有百姓的生活水平提升,军队才会得到更多税收作为经费,而且良好的群众基础才是政权稳固的前提。

杨宇霆重新分配被当地势力霸占的土地,让每个百姓都有地可种,有自己的资产。除此之外,还邀请种植专家,教导百姓如何科学种地,增加亩产。

杨宇霆的一系列成功举措让张作霖十分赞许,他也感受到了这股由杨宇霆带来的新风。

很快,杨宇霆就成了张作霖的心腹。不管发生什么事情,张作霖总是会先听听杨宇霆的建议。

心有反骨的部下

不过有句话说的好,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杨宇霆有着如此过人的胆识和能力,功绩无数,说他没有一点自己的小算盘是不可能的。

虽然杨宇霆表面上对张作霖毕恭毕敬,但早就在心底里盘算着如何自立门户了。

早在第一次得到张作霖重用时,杨宇霆就已经开始张罗自己的势力。

他冒用东北军的名义,领取了370万元军款,这些钱他全部用来招兵买马,组建自己的私人军队,足足有四个旅。

但如此大的动作,怎么可能躲过张作霖的火眼金睛。他很快就察觉到杨宇霆的异己之心,没想到自己最信赖的手下居然筹备着另起炉灶。张作霖大发雷霆。

不过看在杨宇霆的功劳份上,张作霖也没有怎么为难他,只是将杨宇霆开除出重要职位,把他调离中心地区。

没有了张作霖做靠山的杨宇霆,这才意识到只依靠自己的力量是无法在乱世中自立门户的。如今被派到这边缘地区,心中也不由得有点后悔。

不过好在杨宇霆之后很是识相,顺着张作霖的意思行动。张作霖也清楚杨宇霆的才能,不愿意错过一位得力干将。

很快,这两人就因为一致的利益重归于好了。

张作霖重新重用杨宇霆,于是在他们的合作下,东北军呈现出后面日益壮大的声势。

虽然杨宇霆与张作霖一生都是很有默契的合作伙伴,但是张学良对杨宇霆的初始印象却很不好。

归根究底,就是杨宇霆仗着自己是东北军的重要人物,而肆意运用职权,导致得罪了张学良。

1922年,奉系与直系两支队伍爆发了激烈的战争。

杨宇霆和郭松龄都曾参与过此次战役。这两人虽然都是奉军首领,但是代表的利益是不一样的。

当时的奉军分为两派,这两个派别相互争斗,各有立场,都希望获得更大的话事权。因此作为两派代表人物的两人,在平时颇有些针锋相对。

不过面对一致的敌人,两派都是团结一心的。

饶是如此,在奉军第一次直面直系军队时,还是遭到了惨败。为了胜利,杨宇霆和郭松龄使尽浑身解数,步步为营,终于大获全胜。

虽然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但在论功行赏时,两派差点打起来。

原因是杨宇霆被视为整场胜利的主要灵魂人物,于是杨宇霆被大赏特赏,还成为了江苏大督军。

相比杨宇霆的春风得意,郭松龄这边就颇为惨淡。同样为了胜利奋斗不懈的他,完全被忽视。一点好处也没有捞到。

这强烈的对比,激起了郭松龄内心的不满,觉得张作霖在区别对待。

一怒之下,郭松龄指挥着自己的手下意图造反,不过很快就被东北军镇压了下来。

面对这个曾经追随了自己多年,也立下过赫赫战功的将领,张作霖内心也是不忍将他处死的。

但是这边张作霖还在犹豫如何处置郭松龄才能服众,那边早就对郭松龄心怀不满的杨宇霆已经率先行动。

他假传圣旨,以张作霖的名义,直接下达了死刑。

于是郭松龄就这么丢了性命。

这件事之后,张作霖虽然对杨宇霆的自作主张有些意见,但已经失去一个忠实部下了,也不忍再处罚杨宇霆。

此事在张作霖那轻轻揭过,可是张学良却记在了心上。

郭松龄是张学良的师长,张学良对他很是尊敬,如今却因为杨宇霆的一己私利,让老师死于非命。这也让张学良对杨宇霆心怀怨怼。

后面,杨宇霆的一系列举动,更是踩在了张学良的逆鳞之上。

可以说杨宇霆的狂妄害死了自己一条命。

一手遮天反害了性命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乘坐火车经过三洞桥时,日本人埋伏的炸药包突然炸开。张作霖深受重伤,赶到医院时,已奄奄一息,最后不治身亡。

在只剩下最后一口气时,张作霖还不忘自己的东北军。他吩咐让张学良继承自己的事业,而爱将杨宇霆作为左右手扶持张学良。

张作霖死后,张学良坐阵东北,成了新的大帅。

作为元老的杨宇霆本应该谨遵遗嘱,帮助张学良管理奉军。

可是杨宇霆对于张学良这个“小孩”却很看不上,觉得他乳臭未干,做不出什么大业。

因为张作霖离世得突然,很多事情没有完整地交代下来,也没有给张学良铺好一条服众的路。

因此还有好多抱着跟杨宇霆一样态度的老人,是瞧不上张学良的。甚至乎,他们更支持立下汗马功劳的杨宇霆和张作相来话事。

张作相知道水满则溢的道理,因此对于别人的推举连声拒绝,急忙向张学良表忠心,自己是张家的部下,就会一辈子效忠于张家,爬到主子头上去,不存在的。

为了打消少帅的疑虑,他还暂避锋芒,只专注自己的眼前事,不敢逾矩。

但是杨宇霆显然就没有那么识相了,他表面也说唯张学良马首是瞻,事实上,却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是张学良的老前辈,处处耍长辈威风。

首先在平时的称呼上,杨宇霆丝毫没给张学良这个大帅面子,在大庭广众之下没有尊称,直呼其名。甚至乎,大多数时候,还叫张学良的乳名“小六子”。

让张学良觉得自己一点大帅的威严都没有,反而自己要听从这个长辈的说教。

其实如果只是这样,张学良也不会太在意,问题是嘴上说着会以张学良的意见为尊的杨宇霆却处处想要干涉决策。

很多军事会议,张学良并没有邀请杨宇霆,他却自来熟地参与进来,还仗着自己的影响力,让张学良不得不按他的做。

这让张学良憋屈不已。

但真正让张学良下定决心处死杨宇霆的,还是因为“东北易帜”。

当时国民政府想“诏安”东北军,张学良几乎没怎么考虑就同意了。

一方面张学良想借国民党的势对抗日本、为父报仇;另一方面,他也不想让东北的老百姓深陷水深火热之中,认为归顺国民政府,是一件有利于民族团结的事情。

但当时杨宇霆不这么想,他觉得现在日本方面和南京方面都有意拉拢他,不如从中周旋,选一个能给他们提供更大利益的“伙伴”。

杨宇霆心中其实还是主张抗日的,他提出这个建议,也只是希望能在被诏安时争取更多的利益。

不过张学良对日本深恶痛绝,压根儿没考虑过跟他们合作。于是根本不理会杨宇霆,直接和南京方面达成协议,东三省正式改旗易帜。

这让杨宇霆恼羞成怒,觉得张学良完全不给他这个“长辈”面子,于是在国民政府代表面前,公然叫板张学良,让他下不来台。

张学良怒不可遏,当时便对他起了杀心。

经过了一番挣扎,他觉得杨宇霆实在管教不了,这样下去,很可能是一大祸患。

但说到底,杨宇霆也是老臣子,张学良内心有些不忍,最后将决定权交给老天。

他对自己说,若抛硬币皆是正面,那就杀无赦;否则就留他一条性命。

结果,硬币三次落下都是正面。

张学良很惊讶,但心中还有些狐疑,再度决定如果再抛三次都是反面那么就真的行动。

结果张学良的话再次实现,这下他觉得,天意如此,不杀杨宇霆说不过去了。

于是他把杨宇霆和他的手下约到老虎厅,随着砰砰两声响,不设防的杨宇霆两人双双倒在血泊之中,当场死亡。

张学良内心虽为杀人不安,但总算了结了一个心腹大患。

之后张学良经过了一连串世事无常,回忆起对杨宇霆的暗算,心中也是万分复杂。

他相信是天意让他这么做,但是也为自己的行为感到愧疚,说到底杨宇霆也是自己的叔辈,跟随父亲一生鞠躬尽瘁。

这两个站在不同立场的人,命运最终有了同样一丝凄凉的意味。

参考资料:

中国知网《张学良掷银元决定是否杀父亲生前要员》章敬平

中国知网《张学良枪毙杨、常原因浅析》王维远

0 阅读: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