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化还是工业化?基金投顾路在何方?

基民草莓 2023-12-04 08:27:03

此为“基金投顾体验周记”系列第33篇。摸着石头过河,路线问题一直是经久不衰的问题,各有各的选择,最后还是得市场来决定。

走向集中的工业化

金融行业,大多都有规模焦虑,因为这个行当有句话叫“大到不能倒”,大家都想着做大做强。于是乎想尽各种办法来提升管理规模,为机构定制产品也好,打造明星基金经理也罢,都是提升规模的办法。

近两年行情不太好,一些明星基金经理走下神坛,也让基金公司认识到靠个人可能靠不住,一方面业绩表现可能并不稳定,另一方面可能任职也不太稳定,不确定性太高。

近来逐渐兴起的概念是工业化,简单说就是借助流程和工具,来实现投资业绩的可复制、可持续,提升策略容量,从而适应管理规模的持续扩张。

通俗点说就是将策略细化并复杂化,然而借助量化等工具,淡化个人的作用,将投研人员作为策略这部机器的零件,一起保障机器的运转。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最后大家汇总一下,稳定性无疑会好不少。

在这种模式下,根据产品设计分配不同权重给到不同的人员,也就形成了更多的组合,整个工业化的逻辑还是比较流畅的,能够管理更多的规模,供给更多的产品,如果说缺点可能就是超额收益可能没之前那么高,但是稳定性增加了。当然这里能不能做出超额收益,还得看整个团队的能力。

走向分散的IP化

另一种被广为探索的做大做强道路,则是分布式投顾,主要是做IP,通过个人来实现扩张,跟传统的明星基金经理模式相近。不过与之区别的是,投顾可以靠堆人来解决问题,靠做很多的IP来延展管理规模的边界。

基金公司包装基金经理的成本很高,而投顾机构的IP则靠个人来折腾,这就是最大的区别,投入和产出完全不是一个概念,“小而美”在IP化这里是行得通的,对于投顾机构而言,对于大多数IP并没有很高的期待,主要靠IP的数量来扩张,而单一IP在运营方面也没有过多的压力。

IP化,策略上突出的特点就是个性化,通过个性化的产品寻找同样个性的客户,一路同行,业绩的分化比较大,好的可能非常好,没做好的可能也很拉胯。IP化的缺点就是可能鱼龙混杂,盲目堆人可能有些IP并没有相应的能力或者急功近利。

且看市场说得算

就目前基金投顾市场的状况来说,工业化在基金公司中更有市场,而IP化则在券商和第三方销售机构中更有市场。

当然这种情况跟这几类机构的出身背景以及发展目标有很大关系,券商和第三方销售机构本就依赖人和IP,自然会继续选择这条路,而基金公司已经在痛定思痛了。不过这也很难说基金公司那套就是先进的,因为也有可能是基金公司不直接掌握客户,就不适合IP这条路。

最终的胜负还得交由市场来决定。柠檬君作为投资者来说,还是倾向于IP化的,倾向于“小而美”,不知道大家怎么看?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