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月雨Ultrasonic“超声波”降噪真无线耳机体验-TDS...

我是音频数码怪 2024-08-16 16:47:38

MOONDROP Ultrasonic ANC TWS - TDS REVIEW

スイゲツアメ Ultrasonic ノイズキャンセリング完全ワイヤレスイヤホン - TDS レビュー

TDS REVIEW 与 TDS 无心快语全部基于 TDS Studio 评分标准以及内容说明 V202402 进行。

本文所涉及型号在当时市场背景下的 KT MARK:

MOONDROP Ultrasonic: V (Excellent)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 | TDS ANC Pyramid:

MOONDROP Ultrasonic: In-Ear Fine Level

这是水月雨品牌在 TDS Hearroom 正式出现的第三十七个产品。

前不久我们介绍了水月雨的入门级半入耳 TWS 耳机 Block“方糖”,如果说它与太空漫游采用了近似的设计语言,那么本篇的主角 Ultrasonic“超声波”则可以说是和太空漫游长得更加相似了。不过,两者内在大有不同,Ultrasonic 是一个理念更加贴近于声音优先的产品,而非太空漫游和方糖那样的无线基础体验型产品。

包装与配件 | Package & Accessories

Ultrasonic 的包装相对是比较豪华的,呈现出之前水月雨产品上很少见到的“横条儿”。有着大面积的正面透明开窗,二次元形象这次则被印在了盒内的衬板上。

包装内的配件包含三对硅胶套、一条 USB-C to USB-A 短充电线和保护套。

硅胶套和在太空漫游、梦回上面见到的一样,黑色,呈 Y 轴稍长的椭圆形,高度较矮。你也可以给 Ultrasonic 更换第三方的矮轴 TWS 耳套。

保护套颇有意思,和太空漫游的那个皮套需要单独购买不同,这个保护套是在包装中内置的。形态变成了非常特殊的全包式清水套——这个特殊指的是它的设计理念完全是按照 Ultrasonic 本身的设计语言来的。由于这几款耳机都是无盖设计,怎样能够在保护套起到足够保护作用的基础上降低它的存在感呢?于是传统充电盒上的盖子被移到了这个保护套上,材质和颜色、透明度都跟充电盒上半部分的透明塑料一致。而控制盒盖的开关位于正面,集成了固定盖子的卡扣。通过按压来开盖,你也能看到独立的弹簧轴。在安装好这个保护套之后,盒子的体积并不会有明显的增加,同时还保留了一致的设计语言。不过也需要指出,目前我将保护套安装好之后非常难以卸掉,这点需要注意,也希望后续批次能够有所改良,同时做到牢固和易于装卸。

设计、佩戴表现与声学结构 | Design, Fit & Acoustic Structure

Ultrasonic 目前只有一个配色可选,即图片中展示的灰红配色,充电盒的下半部分为灰色,上半部分则是透明的红色,饱和度偏高。

充电盒延续了太空漫游的设计,通过更换配色和图案来增加辨识度,依旧采用了无盖设计,你可以轻松地从侧面将耳机滑出。耳机本体以较大的磁力吸附在盒内,你能够看到硕大的磁铁在盒内嵌入着。

耳机本体的模具也和太空漫游是相近的,可以说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开模成本来将更大比例的成本用于单元和电路上,不过毕竟是经过市场验证的成熟设计语言和结构,佩戴和外观也受到了不少用户认可,所以也没什么问题。耳机本体为带柄的 pods 形态,依然是标志性的方柄,通体为浅灰色,与充电盒的下半部分没有色差。耳机柄的顶部可以看到明确的左右标识。

耳机腔体的饱满程度适中,佩戴的舒适性依然还是不错的,不会有明显的压迫感。得益于成熟的、多产品验证过的造型,Ultrasonic 和梦回、太空漫游都能够在大部分人的耳廓中以较为稳定的状态存在着。

腔体顶部有硕大的开孔,和太空漫游以及梦回一致。导管偏短,为椭圆形。没有明显的气压平衡问题,但是在调整佩戴时优势可能会出现膜片的咔哒声,被动隔音能力在类似形状的产品里表现尚可。

操作与软件端功能 | Control & APP

Ultrasonic 的操作识别依靠在耳机柄部略偏上半部分的区域进行触摸来实现,可以对于单击、双击、三击和长按操作的识别。默认定义:单击为播放控制,左侧双击上一曲,右侧双击下一曲,任意一侧三击调用语音助手,任意一侧长按切换降噪模式。实际使用下来,Ultrasonic 对于单击和长按操作的识别还是比较到位的,识别精度表现还不错。但是双击和三击的识别有时会出线迟滞或者识别出错,需要在后续的固件更新中进行优化。

提示语音的清晰度良好,无需担心在大多数环境中出现听不清语音提示的情况。降噪切换的趣味提醒也得以保留。降噪开启是“嘘”,通透模式是“hey”,降噪关闭是“嗯?”——直观且有意思。Ultrasonic 没有配备佩戴识别传感器。

当然,作为水月雨蓝牙产品,它也依然支持自家的 Moondrop Link 2.0 app。在近几个月的更新之后,现在的 Link app 界面会相对简约不少,操作逻辑和连接速度也有改进。不过在一些字体的显示上还是在一些机型上偶有适配 bug。本文在进行撰写过程中,Link app 对于 Ultrasonic 的支持还处在测试阶段,所以图片会显示为黑色默认图案。

在 Link app 上,你对于 Ultrasonic 可以进行操作自定义、降噪切换、编解码器切换、声音模式调节等功能,也依然可以固件更新操作。

降噪/通透/通话 | ANC, Transparecy & Call

Ultrasonic 搭载的是从梦回上广受好评的单馈式前馈降噪,按照水月雨的说明,对于声音的影响会比双馈式混合降噪更低一些,不过在降噪的数据上也不像某些数码厂商那样“发卫星”。标毕竟无法得知测量设备、方法等信息,也无法控制变量,一直以来,TDS Studio 也仅将厂商提供的降噪深度数据转述,不作为实际参考。我们还是来看实际感知。

实际听下来,Ultrasonic 对于稳定低频噪音的屏蔽还是有相当明显效果的,基本接近于 Skyline Level 的普遍水准,对于人声中低音的衰减也有一定感知,处在一个于梦回比还差半口气,但同价位基本算第一档的状态。就听过的而言,四百元以内目前唯一在降噪深度和频宽覆盖都稍强于 Ultrasonic 的耳机基本上只有 iQOO TWS 2 等个别一两款。

耳压感的控制上,它基本上比梦回还控制得要低一些,基本感知不到耳压感的存在,对于初次尝试 ANC 的用户友好程度较高。

抗风噪表现方面,在开启降噪后还是能够感知到风噪的影响的。在电动自行车以 20~25km/h 速度行进时,风噪是可感的。我们也使用了风扇进行不同角度的迎风场景模拟,风噪影响在正对逆风的时候基本不会影响到听音,但是在侧对风源时还是比较明显的,也说明麦克风的位置如何。

通透模式方面,Ultrasonic 延续了梦回的优秀自然度以及出色可用性,基本上是同价位最出色的一档,甚至千元内能够在通透模式综合表现比梦回和 Ultrasonic 要更进一步的都没几个,尤其是中频的还原能力已经相当接近于 beats Fit Pro 的水平了。高频的滚降会稍微早一点,没有过于突出的峰来影响全频自然度。水月雨也没有设计专门的人声突出模式。

通话方面,Ultrasonic 的清晰程度尚可,但是对于环境噪音的抑制水平不算很明显。大体上,和梦回的通话综合表现近似,流畅程度没什么问题。

综合来看,Ultrasonic 可以来到 TDS 降噪综合能力金字塔的 In-Ear Fine Level 并在此等级排名相对靠前。优势在于通透模式可用性、通透模式自然度、耳压感控制,在降噪深度和降噪频宽覆盖上符合价位段应有水平,抗风噪和通话表现平平,缺少一些自适应功能。同价位来看,属于表现较好的,相较于梦回还有些距离但是基本特性一脉相承。

信号与续航 | Connection & Battery

信号稳定性方面,作为搭载 LDAC 的设备,我们依然对于它在两种模式下的信号进行了主观测试。

信号优先/最佳效果模式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 的状态下,在 WLAN 关闭的情况下卡顿丢包情况比较少。距离三米且隔承重墙的状态下也不会有卡顿的明显增加。开启 WLAN 对于丢包次数的影响不算明显。

设备不变,切换至音质优先模式。在信号密集区域打开 LDAC 音质优先会出现影响聆听流畅的卡顿问题,而行进中或者在开启 WLAN 的情况下基本上也在音质优先模式不会特别流畅。日常使用,建议最佳效果模式,两者声音差别不会过于明显。

而切换到 AAC 之后,无论 WLAN 开启与否,Xperia 5 III 与 iPhone 14 的测试结果都是足够稳定的,也能在保持相当距离的情况下确保信号流畅。

不过在使用过程中也遇到过一两次连接 bug,在播放时会出现传输信号异常,重新连接后即恢复正常。

延迟方面,在不开启低延迟的情况下,我们测试了两种编解码器下的延迟表现。以 AAC 编解码器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播放流媒体视频,主观感知上延迟控制在正常语速多半个字;以 LDAC 编解码器、最佳效果模式连接标准测试设备 Xperia 5 III,播放流媒体视频,主观感知上延迟控制在正常语速半个字以内,相对来说比 AAC 下要稍微更好一些。水月雨也给 Ultrasonic 设置了独立的低延迟模式,开关方式为四击触控面板。开启低延迟之后,延迟控制会更好。

续航方面,官方宣称 Ultrasonic 可以实现单次续航 6h、结合充电盒一共 18h 的续航。个人经过标准流程测试下来,开启主动降噪、增益中、声音模式默认“动感”,以 LDAC 编解码器信号优先连接 Sony Xperia 5 III,以50%音量连续播放流媒体音乐(Apple Music Lossless)、播客节目(小宇宙),仅耳机续航为3小时37分钟,关闭主动降噪后有着明显的续航增加。AAC 下则基本符合官方描述标称值。

扬声器、编解码器与声音模式 | Driver, Codec & Sound Modes

Block、太空漫游和猫饼是单动圈,Alice 是 Kato 同款单动圈,梦回是平面磁式,终于随着 Ultrasonic,我们在水月雨的 TWS 耳机里见到了混合单元配置。Ultrasonic 搭载了一圈一铁的混合双单元架构。中低频由一颗直径为 13mm 的 TiN 陶瓷镀层球顶的复合振膜负责,这颗动圈单元本就是全频动圈,振膜材料也是更高价位的 Aria 2 使用的同款。高频则是一颗定制的 FRA 铝镁合金振膜动铁单元负责,按照水月雨的介绍,这颗动铁没有传统动铁的出音嘴结构,从而以直接辐射的方式传声,进而减少出音嘴结构可能产生的多余驻波。这种结构之前在某些品牌的万元级耳塞的动铁单元中出现。

官方的结构示意图

一直以来,Blessing 系列的圈铁衔接就是圈铁混合单元里衔接优秀的代表,自然 Ultrasonic 也延续了这个优势。并列放置的单元在音响中很常见,由于音响作为声源的传声距离较远,所以基本可以忽略并列两枚单元的相位差。但是耳机、耳塞相对传声距离较近,作为点声源想要控制好相位差,就需要设计一定的角度。Ultrasonic 的动圈和动铁之间就形成一个 V 形夹角,进而两个单元相对于耳机导管口接近于等距。本质上来看,整合了并列式和同轴放置的优势。

总之这组一圈一铁的单元用在 Ultrasonic 上,有着相当优秀的一致性,结合分频设计和等距的单元出声位置。这使得 Ultrasonic 在中心成像的稳定性上相当不错。目前在 TWS 耳机领域搭载圈铁结构的产品还是不少的,但目前能够形成扎实结像的基本上没有。衔接能够处理得较为妥当的,也只有 Aviot 的个别高端型号。Ultrasonic 应该是低价位第一个圈铁衔接比较到位的 TWS 耳机。

和梦回一致,Ultrasonic 也同样支持 SBC / AAC / LDAC 以及 LC3 编解码器。不过与梦回不同的是,Ultrasonic 的 LDAC 和 LC3 需要在 app 中手动打开,这点倒是与很多数码厂商的做法一致了。同设备在 AAC 下与 LDAC 下的声音区别是有的,不过得益于单元本身不错和 DSP 经过调校,Ultrasonic 在 AAC 下声音风格并不会出现大的变动,且仍然具备不错的听感。

App 中内置的声音模式共有五档,没有自定义的均衡器。接下来我们会简单说一下它们之间的区别。不过有一点与声音设置有关的值得额外注意,就是“增益”。一般来说,你很少会在 TWS 耳机中见到增益调节的选项,通常我们都是习惯了软件音量调节的。而水月雨这次则给 Ultrasonic 提供了三档增益调节,挺有意思。

五种声音模式分别为:动感、监听、标准、89XX、336XX,默认开箱初次连接时是动感模式,我们也以它为默认来展开对比。

监听:低频的厚度会有所收缩,听上去全频段更加平直,能量分布会更加平均。

标准:人声稍近一些的“监听”,差别不会特别明显。

89XX:低频能量感被极大削弱,但是 bassline 还是结实有弹性的。人声听上去会有所突出,中低频厚度相比“监听”进一步变薄。

336XX:人声突出程度下降,听上去会稍微闷一点、远一点,低频弹性也会受到影响。

引入个人主观喜好的排序如下:动感≈监听>标准>89XX>336XX。

下面的声音描述,我们将基于原始黑色耳套、LDAC 编解码器音质优先、声音模式默认动感模式、增益调节为中的状态下进行。

声音主观描述 | Sound Description

低频量感适中,厚度和饱满度给得都比较充足,弹性相当不错,下潜能力也比同价位绝大多数 TWS 要好得多。收放速度较快,且收得干净程度也比较高。氛围烘托程度较低,晕染感和浓郁感都很轻。Ultrasonic 在动感模式下的低频听上去结实程度较高,有一定的层次,量感不会缺乏,听上去清晰、明确,并没有采取低价位 TWS 常见的低频“糊糊乐”做法。基音位于中下盘的乐器没有明显的前倾问题。

中频,人声的厚度适中,位置处在一个较近但是不会贴脸的合适距离上,口型大小基本标准。Ultrasonic 对于人声的表现基本能在质感和线条之间取得平衡,不过线条会适当有所突出。人声的饱满程度没有什么缺乏,顺滑程度较高。不过颗粒感的打磨也会导致一部分需要颗粒感的粗厚人声听上去缺点味儿,这点倒是很有“延续性”。除此之外,Ultrasonic 的人声表现都是相当令人满意的。男女声之间的倾向性不明显,兼容性较好。Anisong、RnB、民谣、摇滚、金属等曲风中常见的人声类型大多有着不错的表现。音色渲染较少,听上去比较中性,但不缺感情表达。喉音位置稍微高一点,气声的比例合适,细节量较为丰富。齿音有一定的打磨,人声频段的通透程度较高。

乐器方面,普遍也是质感与线条的重视程度也基本相当,大多数听上去都是清亮、扎实、精致的方向。弦乐器中,小提琴、中提琴、吉他等的厚度会相对薄一点,拉拨弦细节量丰富且稍有突出感。大提琴的形体感相当扎实凝聚,不逊于梦回的状态。铜管类的气势感适中,但收得稍微有点快。需要亮度的小号等有着较为充足的亮感。木管类的扎实程度较高,“空气感”足够。乐器的泛音量合适,但是会觉得有点过于干净显得泛音突出程度不会很高。打击乐器方面,Kick 的扎实程度良好,存在感适中。Snare 收得比较快,不拖泥带水。镲片类的亮度比较高,但是不至于过分刺激。

高频的亮度适中略偏亮一点,大体上的平滑程度还不错,能量感充足但是不会刺激。极高频的延伸能力相当出色,滚降不会偏早偏快。

声场——Ultrasonic 作为圈铁混合架构的耳机,相位一致性相当好,虽然还不是单单元那样精准,但已经能够生成一定的声场了。我们还是用空间感来形容吧。边界感是比较清楚的,横纵距离相近,也有一定的“高度感”,只是不像横纵向那样规整罢了。人声与乐器之间的分离度表现良好,整体感不会有明显不足。解析能力同价位优秀,相较于梦回的默认模式,会稍微突出一点“解析感”。动态和瞬态都不错。

总结评价与玩法建议 | Summary & Recommendation

Ultrasonic 在动感模式下对于各类流行曲风、anisong、泛电子类曲风的包容性都相对不错,一些对于速度有所要求的摇滚或是金属也在同价位颇具优势。监听模式下则提高了对于 Ambient 和 New Age 等曲风的适应性。中小编制器乐的听感也不错,爵士会稍微缺点味道。

Ultrasonic 确实做到了将圈铁混合单元以一个不突兀的方式整合进 TWS 耳机中,衔接出色、能够融合两种单元的优势。单元素质和编解码器都没有短板,声音层面上是这价位的第一梯队选择。至于动圈部分采用了 Aria 2 的振膜这件事,其实硬要对比我倒觉得 Ultrasonic 是比 Aria 2 好听的…… 总之你可以将 Ultrasonic 看作是梦回的一个 alternative 版本,在理念与技术路线上有所不同,声音还是很好听,降噪小幅度缩减但在降价的情况下依然在同价位优势明显。在这一批 TWS 过后,我更多的期待值也集中在两端价位的型号能否同样带来升级了。

KingTsui, TDS Studio.

August 2024

It's a TDS production.

所有内容全部自主创作,请勿抄袭内容、套抄行文结构等,保留一切权利。

TDS REVIEW is now available on Zhihu, Toutiao, Weibo, WeChat, SMZDM and Bilibili.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