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于新京报。
潜水员下水喂食时被大鱼咬头3月11日,一段视频传播开来,甚至上了热搜。内容跟海洋馆的潜水员有关,可能是因为前阵子那个潜水员的事件太触目惊心了,因此带动了这个新闻, 不然我其实觉得这次的新闻好像没啥大不了的。
陕西西安一海洋馆的游客们聚集到了饲养鲟鳇鱼的展区前,此时到了投喂鲟鳇鱼的时间了,海洋馆会派潜水员下水带着装着鱼的袋子喂养鲟鳇鱼,这算是游客们不可或缺的关键观赏项目了,因为鲟鳇鱼的巨大体型跟成年人的体型对比极具震撼感。
潜水员下水后,鲟鳇鱼们就激动起来了,它们知道这是要开饭了!游客们兴奋地看着鲟鳇鱼企图从潜水员手中抢鱼的画面,潜水员一边揪着鱼袋,一边在水中辗转腾挪躲避鲟鳇鱼,一切似乎都在井然有序地进行着。突然,一只鲟鳇鱼朝着潜水员的脑袋咬了一口,潜水员急忙躲闪,把鱼袋拿了出来,他其实是怕鲟鳇鱼不小心吞下了鱼袋,但围观的游客有人以为他是被鲟鳇鱼咬得吓了一跳,这个新闻就这么传播开了。
有记者打电话向该海洋馆确认情况,他们了解到此事发生在3月8日。潜水员表示,鲟鳇鱼虽然看起来体型骇人,但它是没有牙齿的,吃东西主要靠吞咽。当时那只鲟鳇鱼主要是急着吃鱼,不小心吸到了潜水员的,潜水员当时躲开了,脑袋啥感觉都没有。海洋馆相关负责人称,事后已第一时间掌握情况,其实这就是鲟鳇鱼在跟潜水员互动。
确实不是什么大事,不过我们可以顺便了解一下鲟鳇鱼这个物种。
鲟鳇鱼鲟鳇鱼其实就是达氏鳇的别名,而达氏鳇则是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珍稀物种,其野生个体被认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们也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在2009年和2019年被反复列入极危动物名录。
虽然达氏鳇的已知最大体长可达5.6米,但它们的自然分布区域相当狭窄,仅仅分布在黑龙江流域。而且它们是起源于距今一亿三千万年的白垩纪的古刺鱼类保留下来的一支后裔,其原始狂野的外形几乎从未改变,因此被称为“活化石”的它们对各项研究都非常的重要。
达氏鳇真的可以说是长得怪模怪样的,其吻部呈三角形,尖尖的,而且向上微翘,简直跟一个滑稽的大鼻子似的;其口位于头的腹面,从正面和侧面都不太容易观察到,但其实这张口很大,呈现半月形,在口前和吻部的腹面还有2对触须;其左、右鳃膜相互连接;它的身体横切面是圆形的,但身体被五行菱形骨板围绕,有种装甲车的感觉;其背部呈现绿灰色或褐色,体侧则会变淡呈黄色,腹部则是白色的;其鱼尾歪型尾,上叶较大且向后方延伸。
它们是淡水底栖肉食性鱼类,喜欢在沙质或者鹅卵石底的江河底部活动,它们会主动猎食各种鱼类,如此体型之下,即使速度一般,也能打得猎物措手不及。
后记达氏鳇成为极危物种的原因想必也不难猜,它们面临的困境是所有淡水鱼类都面临的,只是因为它们作为食物链的上层,影响会更加明显。
好在相关部门早在1997年起,就对达氏鳇的人工繁殖和养殖进行了攻克,1999年的达氏鳇人工繁殖首次获得成功,共孵化达氏鳇鱼苗49万尾。后续这些技术只会越来越精进,希望这个神奇的物种能永远存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