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秀成供词为何到1963年才敢公布?若过早公布,曾国藩恐遭灭门

钧儒说古代 2024-12-02 04:32:52
一、李秀成的崛起之路

李秀成乃是太平天国后期极为杰出的将领,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深刻印记。他出身贫寒,虽曾于私塾就读三年,却始终未能摆脱贫困的枷锁。在太平军阵营里,他作战英勇无畏,多次扭转战局,最终荣获“忠王”称号。

李秀成原名以文,于清朝道光三年出生在广西梧州府藤县。其父母李世高与陆氏皆以务农为生。

童年时李秀成在舅父教导下读书,奈何家境穷困,仅读三年私塾便辍学。道光二十八年,拜上帝教在藤县兴起,李秀成一家因教义中倡导的平等与善良深受吸引,全家投身其中。

咸丰元年,金田起义爆发,李秀成与家人一同加入太平军,成为一名普通“圣兵”。在军中,他勤奋好学刻苦训练,备受上级赏识。

咸丰三年南京之战时,因杨秀清举荐,李秀成名声初显,担任军帅。此后,其军事才能愈发凸显,职务不断晋升,短短数年,便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太平军将领。

咸丰六年(1856年)初春,李秀成受命东征,与燕王秦日纲共同援救镇江。当时,太平天国军队与清军在镇江城下激战一个多月,双方僵持不下。

李秀成敏锐捕捉战机,将营帐迁至汤水山边,趁夜色袭击清军后方,截断其退路。秦日纲顺势领兵大败清军,连克十六座营盘,直逼镇江城下。

同年4月,为解决军中粮食短缺问题,李秀成随秦日纲北渡长江,攻打扬州,大败清军江北阵营,夺取粮仓。

5月,趁扬州守备空虚二人占领该城,6月1日,又攻陷高资清营,击毙清军江南大营帮办吉尔杭阿。13日,李秀成返回天京,参与翼王石达开指挥的孝陵卫之战,大破清军江南大营。

随后,他追击清军,连克句容、丹阳,与清军名将向荣对峙月余,最终逼其自尽城中。9月,因战事胶着,李秀成率军西返。

就在李秀成回师途中,“天京事变”突然爆发。翼王石达开返京辅政,采取守中有攻策略。李秀成凭借出色军事才能,被派往淮南发动反击,阻止清军东进。

咸丰七年(1857年)1月,他与陈玉成联手攻取无为、巢县,直指桐城。2月,太平天国军在他们领导下大败清军,连下桐城、舒城、六安州。

在捻军协助下,李秀成继续北上,攻克霍邱县;与此同时,陈玉成在湖北成功阻截清军,稳固了太平军在淮南的根基。因战功卓著,李秀成被擢升为地官正丞相,晋封合天侯。

然而,咸丰七年五月(1857年6月),石达开因受安王洪仁发、福王洪仁达排挤,率精锐数万离开天京,脱离太平天国。洪秀全为稳定局势,任命陈玉成和李秀成为正副掌率,共理朝政。

起初,李秀成冒死进谏,请求洪秀全撤换洪仁发、洪仁达,结果遭罢官。但在李秀成与众大臣坚持下,洪秀全最终将洪仁发、洪仁达降级削权,并委派李秀成驻守天京。

二、李秀成被俘与供词的产生

1864年,天京陷落,李秀成不幸被俘,在狱中,他写下了著名的《李秀成自述》。

此时他站在了生死抉择的关口。一方面,他对太平天国满怀深情与忠诚;另一方面,面对国家命运的衰败,他或许心存一丝求生希望。

在复杂的情感下,李秀成开始撰写自述。这份自述详细记录了太平天国内部情况、对清政府的看法以及对曾国藩的评价。

其中,他对比了八旗子弟与湘军,对曾国藩赞誉有加,对清廷则大加贬损。

李秀成在自述中对曾国藩的称赞,或许是一种策略考量。在他眼中,曾国藩权势滔天,掌控着他的生死。通过赞美曾国藩,他可能会寻得一线生机。

而对清廷的贬低,既可能是他对太平天国覆灭的反思,也可能是为迎合曾国藩心理,把他捧成朝廷的“中流砥柱”。

但李秀成此举,无疑让曾国藩陷入两难境地。

身为清朝重臣,曾国藩既要维护朝廷威严,又要应对李秀成自述可能引发的连锁反应。若自述传到朝廷,曾国藩可能遭遇飞来横祸。

首先,李秀成对湘军的赞誉和对八旗子弟的贬低,触动了清朝统治者的敏感神经。清朝向来视八旗为国家根本,湘军虽在平定太平天国中贡献巨大,但在统治者眼中,仍是潜在威胁。若李秀成自述泄露,统治者可能对曾国藩起疑,怀疑他借湘军图谋不轨。

其次,李秀成对曾国藩的个人夸赞,可能引发其他同僚的嫉妒与敌意。清朝官场权力斗争错综复杂。曾国藩凭借湘军统帅身份已权势颇大。若自述公开,其他官员可能因曾国藩获敌方将领认可而心生嫉妒,甚至暗中向朝廷进言排挤陷害他,给他带来巨大风险。

再者,李秀成自述中透露太平天国机要信息,这些信息一旦曝光,可能冲击清朝统治稳定。清朝统治者若认为曾国藩未能妥善处理这些敏感信息,可能对他采取惩罚措施。

综合来看,若李秀成自述公布,曾国藩极有可能面临家破人亡的危机。

三、曾国藩对供词的谨慎处理

曾国藩得到李秀成自述后,未急于公开,而是与亲信幕僚密室商议,精心删减原文,他删去了李秀成对太平天国的称赞、对失败原因的深入反思,以及任何可能引起朝廷疑虑的敏感信息,如金银财宝埋藏地点和劝其自立为帝的内容。

最终供词五万字篇幅减至不足三万字,只保留了太平天国军事动态和自身战绩。并以该版本呈递朝廷。此举既避免触动朝廷敏感神经,减少他人嫉妒猜疑,又确保自身及家人安全。

最后曾国藩又马上处决了李秀成,以杜绝可能出现的信息泄露隐患。

四、供词的最终公布

1963年,身在台湾的曾国藩嫡系曾孙曾约农,公开了《李供》原件。这份超过五万字的手稿上,曾国藩的删改痕迹清晰可见,尤其是涉及湘军的段落几乎全被剔除。

这一发现进一步证实了曾国藩删减供词的动机,即掩盖李秀成劝其自立为帝的内容,规避清朝廷的疑虑猜忌。

《李供》的公布,为人们深入理解那段历史提供了新视角。它展现了曾国藩在太平天国运动后期的内心世界和艰难抉择,揭示了历史的复杂多面性。

同时,这一事件也提醒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需经时间沉淀和后人不懈追寻才能逐渐显现。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