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中秋节不一般,老人说“月夕秋分前,遍地起新坟”,啥意思?

君君阿博 2024-09-13 22:50:39
导语

“年景近无忧”,今年的中秋节都已经过去了,大家看到了之前那句谚语的真相吗?

“中秋秋分前,遍地添新坟”,这句谚语在预示着什么事情?即将到来的中秋节是否会受到影响?

而且今年的中秋节已经过了,和谚语是不符合的,而且今年的年景怎么样呢?

这句谚语的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历史背景?这些问题都令人感到困惑,也让人不禁想要去探究和解答。

“中秋秋分前,遍地添新坟”。

在我国,古时候最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每年的正月初一的春节,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节,还有将近八月份的中秋节,以及年底的春节。

这些节气都是作为一个节点,那么为什么会将八月份的中秋节也列入其中呢?

因为中秋节主要是代表着团圆的含义,所以有很多地方的人们也会选择在这个时候举行婚礼,团聚之际,也是男女双双结合的佳期。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中秋正好处于丰收的季节,这个时候田里都是金灿灿的一片,庄稼都已经成熟了,能够带来丰厚的收成,所以农民丰衣足食。

所以古时候中秋节更是贵族们专属的节日,而普通的人们只是可以选择自己家里那一亩三分地,举办丰收庆典。

所以古时候的中秋节还有另一个名字,那就是“后土”,“后土”代表的是大地女神,象征着丰收,所以人们以此来祭拜大地女神。

后来这种形式就在不断的演变,演变成了现代社会中的中秋节,人们也就为了纪念这个丰收节,将这个传统给传承了下来,现在人们进行中秋时吃月饼等一些活动都是为了祭拜后土女神。

而“中秋秋分前,遍地添新坟”的意思就是,中秋节是在秋分之前,如果农作物在这个时候还没有成熟,就要换季之后种下一些新的农作物。

这句话的原貌应该是“中秋分前,遍地添新坟”,正好和现在所看到的一样,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也逐渐有了自己的发现。

这句话主要有两个解释,其一就是中秋分之前满山遍野都是田地,如果田间有白骨的话,不就是满山遍野都是白地,所以就像是坟墓一样。

所以这句话更像是一个警告,而另外一个解释就是,如果出现这种情况说明这一年的夏季气候不好,那么冬天肯定也不会好。

夏天不好冬天肯定会不好,也是一个相辅相成的状况,并且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战争所致。

这句话的完整内容是“中秋分前,白骨满山坟”,这句话主要是形容一些战乱外加自然灾害的影响所形成的不好的结果,这个结果就是“白骨满山坟”。或者是因为自然灾害太频繁,人们无法从中恢复过来,最终都死于非命。

什么叫做秋分?

“中秋分前”是今年12号还是去年的9号?

而每年的9月23-24号都是“秋分”,就是说夏天比较热,到了秋天以后就变凉了。

“日夜长短,平分之时”秋分是春夏之交,也是晨昏平等的时候,所谓“晨昏平等”,就是说晌午影子都会直立,因为在这一天的时候,无论在天地之间都会处于最平衡的阶段。

太阳从头顶上直接照射下来,各种花草树木都将自己的影子投射到了大地上,所以这个叫做“阴平”等等,而“日夜平分”则是说“日”等于“夜”,所以阴平和日平在秋分的时候都会同时出现,它们之间相互交替,相辅相成。

自古以来中国其实对农谚一直都有着研究和使用,因为最早的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发达的科技,凭借着一台耕地机就能完成在漫长田间地头一整天工作的辛苦,所以农民只有依靠老天爷下来的一点优待才行。

所以对年景还是希望比较多的,在以前人们总是听老人们说起一些农谚知识,为的是让他们以此判断天气。而现在农村人的科学文化水平本来就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掌握一些农谚知识才能够帮助他们更好的去工作。

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只要稍微上点年纪的人都能说出一些农谚知识:

如果夏天的时候蚂蚁搬家会降雨;

弦月的时候就入土;

阳光晒衣服干不晒没有用;

天鹅飞回南方的时候会下雪;

黄鳝钻土准备下雪;

等等如此种种这些之前流传下来的农谚可以看出,如果没有这些经验的话,人们无法去更好的了解天气,也只能靠着老天爷赏饭吃。

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那么不同地区的人自然会根据自己当地的天气选出适合当地的农谚,同时有些地方也为此做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一些改变,这些俗语间接间也就被流传开来了。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有些人觉得这些农谚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还有很多地区都是这样的模式,并且还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效果。

由此可见这些农谚其实也是有一定实用性的,只不过有些人比较迷信,就会将这些东西看得过重,其实不过是经验之谈,可以借鉴。

这些农谚解决了一部分人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大家的事,而大家又不都是旁观者,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只能不相信。但是你不能否认科学家只是对这些现象解释的不太清楚,不然谁愿意天天上山挖试探土壤呢?

比如说寒露的时候不挖试土,如果试土的话不仅会损坏庄稼,还能导致自己痛苦,而现在科学家可以直接研究一个地区看看地里的水分,然后就能做出非常精准的数据和预估。

所以农谚是无法比之科学的,但是两者之间又能相辅相成,所以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看长久,如果今年发现了新方法或者新设备,以后可能就不会存在了。

今年的年景怎么样?

今年9月22号是“秋分”,而本身按照上面的规律来看,今年的“中秋”又是在23号到来的,今年的这一条“黄历”不算准。

如果按照旧时的话来看,应该是今年不会有什么好的年景,因为“黄历”的季节和现在不一样,所以要想他能准就得将它调整看看。

如果现在换季以后的天气再分析出来,看能否用上些许成效,按照这种观点来看,现在中秋应该还不错,但要看能够否覆盖冬天和明年春天.

如果不能,如果没有抢季节知道有没有,看不出来的,也不知道有没有用,不过还好,如果我们看不到的话,还有未来。据说未来全世界的大气候都会改变,这样会更好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从目前的信息上来看:

全国大部分地区仍然积极地进行播种,每一位中国农民仍然非常勤奋坚韧,他们仍然埋头苦干,非常认真努力。

当然,我们也知道坚韧背后的艰辛,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庄稼收成如何不一定。

受到天气等条件影响,也不能保证这一点,所以我们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到哦,然而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更新更新之中,需要我们更加认真的思考新的文化传统。

今年开学季还不错,但是明年的年景怎么样还不一定,所以这也验证了一件事情,那就是离开经验总结加科学才能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

我国古代文化博大精深,而这一条条“小道理”背后还有其他大道理,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要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

随着中秋节的临近,我们不仅在享受团圆的欢愉,也在思考古老谚语所传达的深刻含义。谚语“中秋秋分前,遍地添新坟”虽然在传统上承载了对丰收与衰败的警示,但在现代社会中,我们更应该从中汲取应对气候变化和农业发展的智慧。

今年的农作物收成究竟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每个人的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预计将达到6.5亿吨,比去年增长2.5%。这一数据看似喜人,但细分到各个地区,情况却千差万别。比如,华北地区由于干旱,部分农田的水稻和玉米减产幅度达到30%以上,而南方一些地区则因持续降雨而面临水涝风险,导致农民的辛劳付诸东流。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我们的农业生产模式也亟需转型升级。以智能农业为例,近年来,我国在数字农业方面的投资逐年增加。根据《中国数字农业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2年我国数字农业市场规模已达到3500亿元,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8000亿元。智能化的管理手段不仅提升了生产效率,还有效降低了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例如,通过精确的气象预测,农民能够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播种和收割,从而最大化收益。

农谚的存在虽然反映了古人对自然的观察与总结,但在如今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些经验需要与现代科技相结合。通过气象卫星和物联网技术,农民可以实时监测土壤湿度、气温和降水量,从而做出更科学的决策。而这种科学与经验的结合,正是未来农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应对农业发展有更深刻的理解。我们不仅要关注自己餐桌上的食物来源,更要关心那些在田间地头辛勤耕作的农民。今年的中秋,除了赏月、吃月饼,我们是否也能为农民的辛劳发声?在这个丰收的季节,让我们一起讨论如何在现代社会中继承与发扬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科学技术推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那么,您认为在面对气候变化和农业挑战时,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融合传统与现代呢?欢迎在评论区分享您的看法!

0 阅读:11